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名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ào sǐ liú pí,rén sǐ liú míng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指人生在世留下东西给后人。比喻留美名于身后。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lì rě míng qiān利惹名牵 | 亦作“利绾名牵”。谓为名利所诱惑羁绊。 | 元·张歌《湘妃怨·乐闲》曲:“想当年,利惹名牵。” |
chuí míng zhú bó垂名竹帛 |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 《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
qiǎo zuò míng mù巧作名目 | 巧立名目。 | 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
hè hè shēng míng赫赫声名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
wén míng bù rú jiàn miàn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 | 《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
míng jiāng lì suǒ名缰利索 | 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
jīn míng jì néng矜名嫉能 | 矜:夸耀;嫉:嫉妒。夸耀自己的名声而嫉妒贤能。 | 汉 崔寔《政论》:“其达者或矜名嫉能,耻善策不从己出,则舞笔奋辞,以破其义。” |
zhòng wàng gāo míng重望高名 | 拥有崇高的名望。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
míng mù fán duō名目繁多 |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
xiá ěr wén míng遐尔闻名 | 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 | |
míng chuí bǎi shì名垂百世 | 垂:流传下去。好名声流传后代。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
zhēng míng zhú lì争名逐利 | 争要名誉,侵夺贪求财利。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青衫记·华阴骑驴>》:“争名逐利,枉将人白日驰驱。” |
xún míng jiào shí循名校实 | 循:依照;校:查对。按照名义来要求内容,以考察是否名副其实。 | 《晋书·刘弘传》:“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
gāng cháng míng jiào纲常名教 | 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范。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
huò shì dào míng惑世盗名 |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像形夺名 |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
dùn míng gǎi zuò遁名改作 | 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 |
xíng bù gēng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 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
dà míng nán jū大名难居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
zhòng qì xùn míng重气徇名 | 徇:曲从,偏私。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 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名,四豪莫及。” |
wō míng yíng lì蜗名蝇利 |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金·刘志渊《行香子·李会首问道》词:“妙道勤求,乐以忘忧。要蜗名蝇利心休。” |
gāo míng shàng xìng高名上姓 | 高:敬辞。询问人姓名的客气用语。 | |
qīng shǐ liú míng青史留名 | 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
shù gōng yáng míng树功扬名 | 树:建立;扬:称颂。建立功业,流芳于世。 | 东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
yíng lì wō míng蝇利蜗名 | 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宋·卢炳《念奴娇》:“回首蝇利蜗名,微官多误,自笑尘生袜。” |
wén míng xiá ěr闻名遐迩 |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 《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
yī qián bù míng一钱不名 | 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
xū míng bó lì虚名薄利 | 虚:空;薄:淡泊。不慕虚名,不贪小利。 | 明·郭勋《雍熙乐府》第四卷:“彼也虚名薄利。任他人禄重官髙,橪指间朱颜昨日,急回头白发明朝。” |
yáng míng hòu shì扬名后世 | 名声传扬到后世。 |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yī wén mò míng一文莫名 | 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 巴金《谈<憩园>》:“不过我虽然一文莫名靠稿费生活,却不能不说自己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会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个杨老三的故事。” |
shēng míng hè yì声名赫奕 | 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声显赫。 | 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声名赫奕动夫子,家世富贵连椒房。” |
bù míng yī gé不名一格 |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 清钱泳《履园丛话 收藏 元》:“有元一代画家,全讲气韵,不名一格,实能超出唐、宋人刻画之习。” |
míng bù xū chuán名不虚传 | 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 | 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
gū míng mài zhí沽名卖直 |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 《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
dǐng dǐng dà míng鼎鼎大名 | 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
tú yǒu qí míng徒有其名 | 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
shēng míng xuǎn hè声名烜赫 | 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名声显赫。 | 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声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贵身。” |
gàn míng fàn yì干名犯义 | 干犯名教和道义。 | 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 |
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业 | 指著作。 | 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
míng shí xiāng fú名实相符 | 名声或名称和实际一致。 | 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
míng shū jǐn zhóu名书锦轴 | 书:书写,记载;锦轴: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 | 《神童诗·劝学》:“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
qīng shǐ chuán míng青史传名 |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
lì suǒ míng jiāng利锁名缰 |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 宋 方千里《庆春宫》词:“人生如寄,利锁名缰,何用萦萦?” |
wō lì yíng míng蜗利蝇名 | 蜗牛角样的小利;苍蝇头般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金·王丹桂《春从天上来·赠首阳山李志朴》词:“既悟尘缘,罢爱海恩山,蜗利蝇名。” |
jīn bǎng guà míng金榜挂名 | 见“金榜题名”。 | 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直等的俺孩儿金榜挂名时,那其间新婚燕尔。”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若要洞府花烛夜,必须金榜挂名时。” |
míng bù fú shí名不符实 | 名声与实际不符。 | 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
lǎn míng zé shí揽名责实 | 指观其名而考其实绩。 |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考功名》:“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揽名责实,不得虚言。” |
dǐ lì míng xíng砥砺名行 | 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
yàn tǎ tí míng雁塔题名 | 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
tú fù xū míng徒负虚名 | 见“徒有虚名”。 | 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
shè lì gū míng射利沽名 | 谋取财利和名誉。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张昉》:“乃迹寄林泉,心悬富贵,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无当于用。” |
dùn míng nì jì遁名匿迹 |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 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
bù kě míng mào不可名貌 | 名:说出。没法用言辞来形容。 |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
àn míng zé shí按名责实 |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 | 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
wéi lì fù míng违利赴名 |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 汉·王充《论衡·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
lì wǎn míng qiān利绾名牵 | 见“利惹名牵”。 | 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
míng gāo tiān xià名高天下 | 比喻全国闻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
yuán míng shī shí缘名失实 | 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 | 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
gǎi míng huàn xìng改名换姓 |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 宋 朱熹《答孙敬甫》:“不必如此隐讳遮藏,改名换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
míng jī lì zhōu名鞿利鞚 | 犹名缰利锁。 | |
míng shèng gǔ jì名胜古迹 |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
shì shēn míng liú士绅名流 | 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
qiú míng duó lì求名夺利 | 追求名誉,争夺财利。 | 明·沈受先《三元记·空归》:“求名夺利夸得意,胜似状元及第。” |
jǔ shì wén míng举世闻名 | 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
jiǔ wén dà míng久闻大名 | 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
yǒu míng yǒu lì有名有利 | 既有名誉又有利益。 | |
wú míng zhī pú无名之璞 | 见“无名之朴”。 | 晋·傅玄《赠扶风马钧序》:“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
huái ān bài míng怀安败名 | 怀安:贪图安逸。贪图安逸会败坏自己的名声。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
kǎo míng zé shí考名责实 | 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 | 唐·刘知畿《史通·题目》:“考名责实,奚其丧欤?” |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藉 |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
míng mǎn tiān xià名满天下 |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
gōng míng fù guì功名富贵 | 指升官发财。 | 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明·洪应明《菜根谭·应酬》:“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
zhēng míng zé shí征名责实 | 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就其言而观其行,以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 | 《陈书宣帝纪》:“方欲仗兹舟楫,委成股肱,征名责实,取宁多士。” |
dǐng míng tì shēn顶名替身 | 犹言顶名冒姓。 | 《西游记》第十五回:“顶名替身者取首级,交头互耳者取首级。” |
dǐng dǐng yǒu míng鼎鼎有名 |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
cè míng wěi zhì策名委质 | 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
jīn bǎng tí míng金榜题名 |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
shēn míng jù bài身名俱败 | 犹言身名俱灭。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6回:“今日为公孙枝所诱,死于王城,身名俱败,岂不哀哉!” |
míng liè qián máo名列前茅 |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
yuǎn jìn chí míng远近驰名 | 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二卷:“达木汀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 |
xiàng xíng duó míng象形夺名 | 夺:决定。依照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决定它的名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
gū míng diào yù沽名吊誉 | 同“沽名钓誉”。 |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
xún míng zé shí循名责实 | 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求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循:依着;责:求。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
gū míng yāo yù沽名邀誉 | 沽:通“酤”,买;邀:求得。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 | 《清史稿·迈柱传》:“若此税不当收,潢当请豁免,何得以公指代完,沽名邀誉?” |
míng zhòng yī shí名重一时 | 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
gū jī xū míng沽激虚名 | 沽激:矫情求誉;虚名:名不副实。指以伪装骗取名誉。 |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第22卷:“康节先公深达世务,不以沽激取虚名如此。” |
zhèng míng dìng fēn正名定分 | 辨正名分。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作‘唠叨家’的。” |
xún míng hé shí循名覈实 | 犹言循名责实。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 |
mào míng dǐng tì冒名顶替 | 冒:冒充。冒用别人的名义去做某事或窃取他人的权利。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
zhì lǐ míng yán至理名言 | 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 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
míng gōng jù qīng名公巨卿 | 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 |
gè sè gè yàng各色名样 | 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 |
míng gāo nán fù名高难副 |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 《后汉书 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gān míng cǎi yù干名采誉 | 干:求;采:取。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 | 东汉 班固《汉书 终军传》:“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
lì shēn yáng míng立身扬名 |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
zhī míng dāng shì知名当世 | 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 |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图画相次于未央宫,第一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皆有功德,知名当世。” |
gōng míng lì lù功名利禄 | 名利地位。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 |
wú míng zhī pǔ无名之朴 | 亦作“无名之璞”。①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 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
ē shì dào míng阿世盗名 | 阿世:曲从迎合世人的欢心;盗名:窃取名誉。用欺骗的手段骗取世人的欢心来窃取个人名誉。 | 清 梁启超《新民说》第18节:“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