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然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òu rán jū shǒu褎然居首 | 褎然:出众的样子。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 | 清·王韬《征设香山南屏乡义学序》:“太守少尝读书于米利坚者十年,两试太学,褎然居首。” |
páng rán dà wù庞然大物 |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kǎn rán zhèng sè侃然正色 | 刚直严肃的样子。 | |
tǎn rán zì ruò坦然自若 |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
chāo rán xiàng wài超然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pēng rán xīn dòng怦然心动 | 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 战国 楚 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
máng rán bù jiě茫然不解 | 茫然迷惘的样子。指对某事不理解。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
huō rán què sī豁然确斯 | 明白透彻。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郭象注:“了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
mí rán cóng fēng靡然从风 | 同“靡然向风”。 | 明·李贽《答马历山书》:“然非龙溪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师说,不少改变,亦未必靡然从风,一至此也。” |
kè rán ér shì溘然而逝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徐录五》:“忽呼邻里语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长别矣,以遗蜕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
jǐng rán yǒu tiáo井然有条 | 犹言井井有条。 | 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修史法》:“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 |
kuài rán dú chǔ块然独处 | 块然:孤独的样子。孤单一个人待着。形容独居无聊。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 |
fěi rán chéng zhāng斐然成章 | 非常有文采;出口便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也用以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kuì rán cháng tàn喟然长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jǐng rán yǒu xù井然有序 | 井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以制产、重农、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
yí rán zì ruò怡然自若 | 喜悦而无拘束貌。 |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小欢颜悦,至乐而笑,乐之理也。何以言之?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猖狂也。” |
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máng rán zì shī芒然自失 |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 战国·宋·庄周《庄子·说剑》:“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 |
fú rán dà nù艴然大怒 | 艴然:恼怒地。形容人十分恼怒。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看罢,艴然大怒。” |
jì rán wú shēng寂然无声 | 寂静没有声音。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学然后知不足 | 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chāo rán yuǎn yǐn超然远引 | 见“超然远举” | 清·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超然远引,而子胥乃恋恋不去,终以谏死于吴。” |
kài rán tàn xī忾然叹息 | 忾:叹息,感慨。感慨叹息。 | 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xí guàn zì rán习惯自然 | 惯:同“贯”。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卷:“随机应变,迎合上意,久而久之,习惯自然,便自能迎刃而解了。” |
dàng rán yī kōng荡然一空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 《宋史·杨偕传》:“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肢尽废,首面心腹独存也。” |
máng rán zì shī茫然自失 |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寝,以至骨立。” |
máng rán ruò shī茫然若失 |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
wēi rán tǐng lì巍然挺立 | 巍然:高大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 | 肖兵《太行青松》:“山上那浓郁葱茏的松柏,巍然挺立,充满生机。” |
hè rán ér nù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 |
xìng wèi suǒ rán兴味索然 | 一点兴趣也没有。索然:毫无兴趣的样子。 | 清 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
huō rán dà wù豁然大悟 | 形容彻底晓悟。 | 唐·慧能《坛经·宣诏品》:“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
yī rán rú gù依然如故 | 故:过去的。仍旧像从前一样。比喻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 唐 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
dào mào àn rán道貌岸然 | 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道貌岸然。” |
shì yǒu bì zhì,lǐ yǒu gù rán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àn rán dào mào岸然道貌 | 指严肃的神态。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
chāo rán zì dé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chāo rán yuǎn jǔ超然远举 |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末·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亦作“超然远引”。渭·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 | 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竦然 |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 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
yuè rán zhǐ shàng跃然纸上 | 跃然:跳跃;活跃的样子。形容好像活的一样;跳跃在纸面上。 | 清 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
duàn rán chǔ zhì断然处置 | 断然:果断坚决;处置:处理。坚决果断的解决方法。 | 罗广斌《红岩》第八章:“大敌当前,只能断然处置。” |
mò rán bù yǔ嘿然不语 | 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夷吾嘿然不语。” |
fān rán huǐ wù翻然悔悟 | 悔悟:悔恨而醒悟。很快而彻底地转变。形容彻底觉悟过来;思想大转变。 | 宋 朱熹《答袁机仲书》:“若能于此翻然悔悟,先取旧图分明改正。” |
kǎi rán lǐng nuò慨然领诺 |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很慷慨地答应下来。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35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
yí rán zì ruò夷然自若 |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 《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
fān rán huǐ guò翻然悔过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 | 唐·陆贽《贞元改元在赦制》:“李怀光若能翻然悔过,束身赴朝,念其尝有大勋,必当终始全护。” |
wǎng rán ruò shī惘然若失 |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 | 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
wēi rán yì lì巍然屹立 | 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 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 |
yōu rán shén wǎng悠然神往 | 悠然:遥远的样子;神往:一心向往。形容心神似乎要飞到某个地方。 |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读这一段,使我们悠然神往。” |
tiān lǐ zhāo rán天理昭然 | 天理:天道。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你却如何杀了丈夫,劫了十五贯钱,逃走出去?今日天理昭然,有何理说!” |
hùn rán tiān chéng混然天成 | 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肝肺间流出。” |
huò rán wù jiě豁然雾解 | 豁然:形容开阔;解:消散。像雾消散一样,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年凝滞,豁然雾解。” |
mò rán wú yǔ默然无语 | 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2回:“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 |
yì dì jiē rán易地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fān rán gǎi tú翻然改图 | 迅速改变过来,另作打算。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
ǎi rán rén zhě蔼然仁者 | 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 朱自清《儿女》:“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
jiǒng rán bù tóng迥然不同 | 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大不相同;相差太远。形容彼此完全不同。 | 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文章古今迥然不同。” |
chǔ zhī yí rán处之怡然 | 处:处理;之:代词;怡然:安适愉快。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很安适愉快。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怡然。” |
yì rán jué rán毅然决然 | 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形容意志坚强果断。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8回:“窦世豪得了这封信,所以毅然决然,借点原由同洋人反对,彼此分手。” |
hào rán zhèng qì浩然正气 | 浩然: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气概、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 老舍《兔儿爷》:“抗战建国须凭真实本领与浩然正气,只能迎时当令充兔子王的,不作汉奸,也是废物。” |
qiǎo rán bù lè愀然不乐 |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 《荀子 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
yǎ rán dà xiào哑然大笑 | 哑然:笑声。发出哑然的大笑声。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 |
yí rán zì lè怡然自乐 |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晋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àn rán hún xiāo黯然魂销 |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销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
chǎn rán yī xiào冁然一笑 |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 清·汪琬《<渔樵耕牧图>序》:“然后徐展此图,以校其人物风景相似与否,夫也将为之冁然一笑也。” |
wèi rán chéng fēng蔚然成风 | 形容某件事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日本国内,自望族以至一般文士,摹仿唐诗蔚然成风。” |
xìng qù àng rán兴趣盎然 | 形容兴趣浓厚。 | 茅盾《马达的故事》:“谁要是看了这样专心致志而又兴趣盎然,还会贸然冲上去问一句。” |
yīn wèn yǎo rán音问杳然 | 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
fěi rán kě guān斐然可观 |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著。 | 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 |
chuò rán yǒu yú绰然有余 | 绰然: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南朝·梁·刘孝标注:“驰骋游说,言固不虚。唯兹壹公,绰然有余。” |
xìng zhì suǒ rán兴致索然 |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 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 |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 《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liǎo rán yú xiōng了然于胸 |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qī rán lèi xià凄然泪下 | 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
chǔ zhī yàn rán处之晏然 | 晏然:平静的样子。指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 | 宋·秦观《圆通禅师行状》:“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 |
yú lùn huá rán舆论哗然 | 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 |
càn rán kě guān粲然可观 | 粲然:鲜明的样子。形容事物色彩鲜明。指成绩卓著。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表古雅之道,粲然可观。” |
dà yì lǐn rán大义凛然 | 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 清 顾炎武《日知录 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
máng rán ruò mí茫然若迷 | 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迷惑不解的样子。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指一语。” |
cái qì chāo rán才气超然 | 超然:超出别人。才能气质超群出众。 | 宋·陆游《汉宫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
huō rán kāi wù豁然开悟 | 同“豁然大悟”。 |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 |
xīn rán mìng bǐ欣然命笔 | 欣然:喜悦的样子;命笔:用笔。高高兴兴地提笔写作。 |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
dào mào yǎn rán道貌俨然 | 见“道貌岸然”。 | 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
hún rán yī tǐ混然一体 |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 《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
dàn rán zhì zhī淡然置之 | 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
tóng rán yī cí同然一辞 |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唐·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
dà miù bù rán大缪不然 | 见“大谬不然”。 |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太师心知其事大缪不然,为解说于上,请以百口保其无他。” |
chuàng rán tì xià怆然涕下 |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涕泪流洒。 |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古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yǎ rán zì xiào哑然自笑 | 哑然: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五羖大夫》:“质明,视之,恰符五数。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 |
zú yīn qióng rán足音跫然 |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huàn rán rú xīn焕然如新 | 见“焕然一新”。 |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 |
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bù yǐ wéi rán不以为然 |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
xìng wèi xiāo rán兴味萧然 | 兴味:兴趣;萧然:萧索冷落的样子。没有一点兴趣。 | 宋·王禹偁《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xiāo rán wù wài萧然物外 |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
mǎn zuò jì rán满坐寂然 | 坐:同“座”,座位。全场静悄悄的。 | 清·张潮《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wéi rán bù dòng嵬然不动 | 嵬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耸挺立,稳固而不为外力所动。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 |
chuán dào qiáo mén zì rán zhí船到桥门自然直 | 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黄二官,不要这样想,‘船到桥门自然直’,我们慢慢的总会有法子好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