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hán niú zhī dǐng函牛之鼎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hòu gù zhī yōu后顾之忧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将来的忧患。北齐 魏收《魏书 李沖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
píng shēng zhī hào平生之好平生:一生;好:爱好。指一生的爱好。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
zuì wēng zhī yì醉翁之意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yī piān zhī lùn一偏之论偏于一面的议论。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wú wàng zhī huò毋望之祸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同“无妄之祸”。《史记 春申君传》:“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
bù xiáng zhī zhào不祥之兆祥:吉利;兆:预兆;苗头。不吉利的预兆。古代人迷信;烧龟甲根据其裂痕的形状和数量占卜吉凶。也作“不祥之征”。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风流阵》:“时议以为不祥之兆,后果有禄山兵乱。”
jiāng shān zhī hèn江山之恨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唐·陈熙晋《骆侍御传》:“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
píng yōng zhī bèi平庸之辈思想品质或成就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才疏者或平庸者。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2章:“在农村这个天地里,他原来就不是平庸之辈。”
sàng jiā zhī quǎn丧家之犬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zhī mìng zhī nián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yóu ér xiào zhī尤而效之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fāng wài zhī shì方外之士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yī jiàn zhī yáo一箭之遥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yī qiū zhī hè一邱之貉见“一丘之貉”。
shǔ lí zhī bēi黍离之悲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宋·姜夔《扬州慢·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yī jiā zhī jì一家之计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yī jiā zhī lùn一家之论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清·顾炎武《与友人论易书》:“排斥众说,以申一家之论,而通往之路狭矣。”
shéng shū zhī zǐ绳枢之子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yī jiā zhī shuō一家之说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旧唐书·陆贽传》:“听一家之说则例理可征;考历代所行,则成败异效。”
xùn gé zhī yán训格之言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孔子家语·五仪》:“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
tiān rén zhī jì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tuō jiāng zhī mǎ脱缰之马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茅盾《夜读偶记》:“但因采取了漫谈的方式,信笔所之,常如脱缰之马,离题颇远。”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qiè fù zhī dào妾妇之道妾妇:指妇女。指对上司或同僚绝对服从的卑劣作风。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ān zhī ruò mìng安之若命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jiān mén zhī yǎng监门之养监门:守护里门的人;养:衣食用度。守护里门人的微薄生活费用。比喻艰苦节俭的生活。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yī dé zhī yú一得之愚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yī mìng zhī róng一命之荣谓受任一官的荣耀。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滁阳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荣。滁阳之祭,亦仅有司岁终一举而已。”
fēng wū zhī huò丰屋之祸见“丰屋之戒”。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閴其无人’。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hé shǔ zhī shāng禾黍之伤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丘墟之象》:“后巢寇入京,焚灭殆尽,悉为瓦砾狐兔穴矣。游者有禾黍之伤。”
zhǔ wěi zhī huì麈尾之诲谓高明的教诲。
fán lí zhī yàn蕃篱之鷃蕃:通“藩”;蕃篱:篱笆;鷃:鹌鹑。栖息在篱笆上的鹌鹑。比喻鼠目寸光,见识狭小的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zhǒu yè zhī huàn肘腋之患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zhù yòu zhī kōng杼柚之空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语出《诗 小雅 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郑玄笺:“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谭无他货,维丝麻尔,今尽杼柚不作也。”
bù zhì zhī zhèng不治之症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wěn jǐng zhī jiāo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sì zhàn zhī guó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hào shēng zhī dé好生之德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尚书 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dāo bǐ zhī lì刀笔之吏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páo zé zhī yì袍泽之谊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yī shāng zhī huì衣裳之会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谷梁传 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huī zhī jí qù麾之即去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宋 辛弃疾《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qián chē zhī jiàn前车之鉴前车:前面的车子;鉴:镜子。前面车子翻了的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汉 刘向《说苑 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
zhèng qì zhī gē正气之歌形容无私无畏、刚正不屈的精神。宋·文天样《正气歌》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诃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zhī yú zhī lè知鱼之乐乐:欢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庄子曰:‘盆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dào xuán zhī huàn倒悬之患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yè jià zhī cáng邺架之藏对他人藏书的美称。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谊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yī shí zhī guàn一时之冠冠:首位。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rú chuán zhī bǐ如椽之笔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唐·房玄龄《晋书·王徇传》:“徇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é hú zhī huì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gǔ ròu zhī qíng骨肉之情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介甫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恻呜咽。”
pán shí zhī ān盘石之安形容极其安定稳固。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
hán quán zhī sī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yī zhī yǐ shèn一之已甚见“一之谓甚”。唐·任蕃《梦游录·张生》:“酒至白面少年,复请歌。张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sān fū zhī yán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tóu suō zhī jù投梭之拒见“投梭折齿”。唐·元稹《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yá zì zhī fèn睚眦之忿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
chǔ náng zhī qíng楚囊之情《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后因以“楚囊之情”谓爱国之情。《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bù xiáng zhī zhēng不祥之征征:征兆。指不好的预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
kūn lún zhī qiú lín昆仑之球琳球琳:美玉。昆仑山上的美玉。比喻极为珍贵的物品西汉·刘安《淮南子·坠形训》:“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
juān āi zhī lì涓埃之力比喻微小的力量。宋·岳珂《金佗粹编》第九卷:“念臣寒陋无堪,上感圣恩,备员军事,未有涓埃之力,以报国家。”
zhī yù zhī gǎn知遇之感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感:感激。对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感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xiāng qū zhī qíng乡曲之情乡曲:乡里。同乡的情谊。唐·牛肃《吴保安》:“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施。”
qiáng nǔ zhī mò强弩之末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xīn fù zhī yōu心腹之忧犹心腹之疾。明·郭勋《英烈传》第69回:“我兵宜先救心腹之忧,后除手足之患。”
gǔ zhǎng zhī jiān股掌之间股:大腿。在大腿和手掌之间。比喻在操纵控制范围之内。清·吴趼人《俏皮话·松鼠》:“若以我之同类,何以独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宁不欲一伸其自由耶?”
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guǎn kuī zhī jiàn管窥之见管窥:从管中看物。管筒所窥见的地方极小。比喻见解局限、偏颇、肤浅。《魏书·魏收传》:“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
děng xián zhī rén等闲之人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gāo shì zhī cái高世之才高世:超出世人。超出世俗的才干。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
sī suǒ zhú zhī思所逐之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yī hú zhī yè一狐之掖见“一狐之腋”。《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niú tí zhī yú牛蹄之鱼见“牛蹄中鱼”。《孔丛子·连丛子下》:“且今已乏矣,而方须租人,是犹古人欲决江海以救牛蹄之鱼之类也。”
shū hū zhī jiān倏忽之间倏:忽然,极快地。指极短的时间。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乎。”
bù shì zhī gōng不世之功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创,英雄未集。”
jūn tiān zhī yuè钧天之乐钧天:古代神话传说指天的中央。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异闻录·韦安道》:“行百许步,复有大殿,上陈广筵重乐,罗列樽俎,九奏万舞,若钧天之乐。”
quǎn mǎ zhī nián犬马之年犹犬马齿。三国·魏·曹植《黄初六年令》:“将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马之年,此难能也。”
tì páo zhī yì绨袍之义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长生不死的药。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chéng tiān zhī hù承天之祜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赐福。《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tóu shǔ zhī jì投鼠之忌见“投鼠忌器”。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台疏,圣意不择,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shí rì zhī yǐn十日之饮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shī bài zhě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者成功之母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毛泽东《实践论》:“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识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yī miàn zhī kuǎn一面之款见“一面之交”。《宋书·诸叔度传》:“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7回:“在你是手足之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你的好心。”
chéng rén zhī wēi乘人之危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yì měi zhī yán溢美之言过分夸奖的话。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jīng niǎn zhī xià京辇之下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辇毂之下尚尔,远民冤滥,孰肯更为辨之!”
yǎng zhī mí gāo仰之弥高仰:仰视;敬慕;弥:更加。越望越高。原指孔子之道;高不可及。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xiàng yú zhī qì向隅之泣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形容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哭泣。宋·陈亮《谢陈侍郎启》:“宁失不经,忍视向隅之泣。”
xuè qì zhī yǒng血气之勇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孟子 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 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xī shì zhī zhēn希世之珍希世:世上希有;珍:宝物。世间罕见的珍宝。比喻极宝贵的东西。宋 陆游《素心砚铭》:“希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赠我情可极。”
pò guā zhī nián破瓜之年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shuǐ rǔ zhī qì水乳之契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至伏肘腋之间,而为心腹之大患,托水乳之契,而藏钧距之深谋,则不知者或多矣。”
lián chéng zhī zhēn连城之珍珍:珍贵的东西。价值很高的珍品唐·王绩《与陈叔达重借隋纪书》:“岂连城之珍俟楚文而乃进?”
shēng ér zhī zhī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