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fēng fēi zhī cǎi葑菲之采 | 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叶也不采。原比喻夫妻相处,应发德为重,不可因女子容颜衰退而遗弃。后常用作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词。 | 《诗经 邶风 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
hé zé zhī shé涸泽之蛇 | 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蛇将徙。” |
wú róng shēn zhī dì无容身之地 | 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 |
dòng zhī yǐ qíng动之以情 |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随便他如何导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只是不肯松口。”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
bù huì zhī cháo不讳之朝 |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 汉 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
fù pén zhī yuān覆盆之冤 | 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 《抱朴子·辨问》:“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
zhī lán zhī shì芝兰之室 | 比喻良好的环境。 | 汉·戴德《大戴礼》:“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
fǔ yǎng zhī jiān俯仰之间 | 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 《汉书·晁错传》:“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
chē lì zhī méng车笠之盟 | 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 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 |
bào yú zhī cì鲍鱼之次 | 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 | 《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
shén zhì zhī bǐ神至之笔 | 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 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
diàn wēi zhī yù阽危之域 | 阽危:危险;域:境地。危险的境地。 | 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人于阽危之域,跻俗于仁寿之地。” |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准 | 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 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quǎn mǎ zhī liàn犬马之恋 | 比喻臣子眷恋君上。 | 唐 刘禹锡《苏州谢上表》:“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 |
zhī zǐ yú guī之子于归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cū sú zhī bèi粗俗之辈 |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 |
tòng zhī rù gǔ痛之入骨 |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全相平话·七国春秋》:“齐为无道,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 |
rùn bǐ zhī juàn润笔之绢 |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
bù huǐ zhī zhì不毁之制 | 毁:毁坏;制:制度。不可破坏的制度。指经久不变的制度。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纪》:“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 |
dǒu shāo zhī cái斗筲之才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宋·苏轼《商鞅论》:“至于桑弘羊,斗筲之才,穿窬之智,无足言者。” |
bì yóu zhī lù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
xī shì zhī zhēn稀世之珍 | 世间罕见的珍宝。比喻极宝贵的东西。 |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当时卿相及好事者,得居寀图障卷簇,家藏户宝,为稀世之珍。” |
shì lì zhī jiāo势力之交 | 势:权势;交:交往。为权势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 | 东汉·班固《汉书·张耳陈余传赞》:“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
qiān jīn zhī zǐ千金之子 | 旧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bàn zǐ zhī yì半子之谊 | 半子:女婿。半个儿子的情分。 | 《旧唐书·回纥传》:“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
pán shí zhī ān盘石之安 | 形容极其安定稳固。 |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 |
dé yì zhī sè得意之色 | 得意:称心如意。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 | 鲁迅《书信集·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 |
yī dé zhī jiàn一得之见 | 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表示谦虚。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xuán hú zhī qìng悬弧之庆 | 弧:木弓;悬弧:古代生了男孩在门左首挂一张木弓;庆:可庆之事。指男子的生日。 | 西汉·戴圣《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有。” |
qiè gǔ zhī chóu切骨之仇 | 形容仇恨极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眼,即便认得。” |
miào yuán zhī shǔ庙垣之鼠 | 庙:王宫的前殿;垣:矮墙。宫墙里的老鼠。比喻帝王身边得势的小人。 | 《新唐书·魏元忠传》:“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 |
bù gēn zhī lùn不根之论 |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 《汉书 严助传》:“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 |
wū yī zhī yóu乌衣之游 | 《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乌衣之游”。 | 《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
yī jiè zhī cái一介之才 | 微小的才能。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
yáng jiǔ zhī huì阳九之会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
bó zhòng zhī jiān伯仲之间 |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就像弟兄们一样。比喻不相上下。 |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
fǎn zhǎng zhī yì反掌之易 | 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办到。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六卷:“得了两州,心中大喜,不胜矜夸,谓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
jīng jì zhī cái经济之才 |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
zhū cuì zhī zhēn珠翠之珍 | 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 三国魏 曹植《七启》:“山鵽斥鷃,珠翠之珍。” |
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 《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
fā táng zhī qǐng发棠之请 | 发:发放;棠:齐国地名,积谷之处;请:请求。原指孟轲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后指请示赈济。 | 《孟子·尽心下》:“齐饥,陈瑧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 |
shēng sāng zhī mèng生桑之梦 | 梦见桑树从井中长出。比喻死期将至。 | 晋·陈寿《益都耆旧传》:“何祗梦桑生井中。赵真占曰:‘桑非井中之物,桑字四十八,君寿恐不过此。’祗年四十八而卒。” |
yī qiū zhī hé一丘之貉 | 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 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
shī lǐ zhī jiā诗礼之家 |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 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
tì tǎng zhī cái倜傥之才 | 倜傥:卓异;才:学问和才能。卓越特出的才能。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 |
wáng guó zhī shè亡国之社 | 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 《谷梁传·哀公四年》:“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 |
zài chén zhī è在陈之厄 |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 |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màn chí zhī què慢弛之阙 | 傲慢懒散的缺点。 | |
yào hài zhī chù要害之处 | 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 汉·贾谊《过秦论上》:“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 |
chéng tiān zhī yòu承天之佑 | 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 | 《周易 大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zhū xīn zhī lùn诛心之论 |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0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
lǎo chéng zhī jiàn老成之见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从这着,可见老成之见,大略相同。” |
qiān lǐ zhī dī,huǐ yú yǐ xu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 《韩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
kāng tā rén zhī kǎi慷他人之慨 | 利用他人的财物作人情或装饰场面。 | 明·李贽《焚书·寒灯小话》:“况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于人为不情,于己甚无谓乎?” |
jiā fú zhī qīn葭莩之亲 | 葭莩:芦苇杆内壁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 《汉书·中山靖王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 |
yī yú zhī shuō一隅之说 | 片面的说法;偏见。 | 《后汉书·王充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李贤注:“一隅谓一方偏见也。” |
jiē rén zhī duǎn揭人之短 | 将别人的短处揭露出来,公之于众。 | |
kāng zāi zhī gē康哉之歌 | 康:太平。泛指太平颂歌。 | 《尚书·益稷》:“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
bǎi nián zhī yuē百年之约 | 即婚约。 | 清 李渔《蜃中楼 双订》:“小生不揣,要与小姐订百年之约,不知可肯俯从。” |
qū zhī ruò wù趋之若鹜 | 趋:奔赴;旧附快走。鹜:鸭子。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jūn zǐ ài cái,qǔ zhī yǒu dào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君子:有才德的人。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
míng líng zhī zǐ螟蛉之子 | 螟蛉:绿色小虫,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比喻义子。 |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
wú xíng zhī zuì无形之罪 | 犹言莫须有之罪。 | 《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
bēn jūn zhī jiàng贲军之将 | 贲:覆败。打了败仗的将领。 | 西汉·戴圣《礼记·射仪》:“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 |
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如入无人之地 | 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 | 明·归有光《备倭事略》:“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事如入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
zǒng jiǎo zhī jiāo总角之交 | 幼年时的好朋友(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分两边扎成形状如角的髻)。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
jīng niǎn zhī xià京辇之下 | 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 | 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辇毂之下尚尔,远民冤滥,孰肯更为辨之!” |
tāo tiè zhī tú饕餮之徒 | 比喻贪吃的人。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
shè jì zhī chén社稷之臣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yún shù zhī sī云树之思 |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 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yán zhī yǒu jù言之有据 | 说话和写文章有充分的证据或事实根据。 | |
xiāo rǎng zhī bié霄壤之别 | 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 鲁迅《两地书 致许广平121》:“北平久不下雨,比之南方的梅雨天,真有‘霄壤之别’。” |
èr xìng zhī hǎo二姓之好 |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mò rú zhī hé末如之何 | 犹言无法对付,莫可奈何。 |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吾所以不能默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致耳。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也。” |
fèi fǔ zhī tán肺腑之谈 | 肺腑:内心。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7回:“我东人曾说,倘得见面,命我……替他竭诚拜谢,还有许多肺腑之谈。” |
dǒu shāo zhī qì斗筲之器 |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 宋 曾慥《类说》引《使辽录 南朝峭汉》:“弼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本朝人材胜如臣者,车载斗量,安可数计!” |
sān fū zhī duì三夫之对 | 见“三夫之言”。 | 《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
jí shǐ zhī de集矢之的 | 比喻众人所指摘的对象。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年》:“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公曰:‘楚君以郑敌,亲集矢于其目。” |
tōng cái zhī yì通财之谊 | 谊:交情。在钱财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援的交情。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你虽是个便家,况你我还有通财之谊;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许多银子?” |
hé liáng zhī yì河梁之谊 | 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 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
pìn jī s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
lì zhuī zhī dì立锥之地 | 立锥:插锥子。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
shí rì zhī yǐn十日之饮 | 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爱之欲其生 | 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yǒu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宋·王禹偁《霍光论》:“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僤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
bāo xū zhī kū包胥之哭 |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
zhǐ gù zhī jiān指顾之间 | 指:用手指;顾:回头看。用手一指或回头一看的瞬间。比喻时间十分短暂 | 明·归有光《上总制书》:“指顾之间,勇怯立异,呼吸之际,胜负顿殊。” |
ān mǎ zhī láo鞍马之劳 |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
bō fù zhī jī剥复之机 | 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 | 《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
wú shǔ zhī jì梧鼠之技 | 同“梧鼠五技”。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南海圣人’,多方善疗,而梧鼠之技,不过于五,亦有时而穷矣。” |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qiáo qiān zhī xǐ乔迁之喜 | 乔:乔木;枝干高大的树木;乔迁:指鸟儿飞离幽谷;迁移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原指鸟类从山谷里飞出落在乔木上。 | 《诗经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wò tà zhī shà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 | 宋·岳珂《程史·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
chǐ cùn zhī bǐng尺寸之柄 | 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 | 《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赞》:“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得摄尺寸之柄。 |
yī gù zhī róng一顾之荣 | 顾:看。指被有才学的人看一下就立即抬高了身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