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书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dú wàn juàn shū,xíng wàn lǐ l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万:指很多。形容学问渊博,见多识广。 | 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最好有‘读万卷书’的书本知识和‘行万里路’的生活知识。” |
wú qiǎo bù chéng shū无巧不成书 |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自古道:‘无巧不成书。’恰好有一人从墙下而过。” |
diào shū dài掉书袋 |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 《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
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着书 |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书 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着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
jiǎng gàn dào shū蒋干盗书 |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 |
zhī shū zhī lǐ知书知礼 | 有才学,懂礼仪。 | 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
bái miàn shū láng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
shī shū fà zhǒng诗书发冢 |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 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
niú jiǎo shū shēng牛角书生 |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 《新唐书 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shū dú wǔ jū书读五车 |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jù ān dú shū据鞍读书 |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 《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尽信书不如无书 |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 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
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
yú shū yàn tiē鱼书雁帖 | 泛指书信。 | 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shū quē yǒu jiàn书缺有间 |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
mù bù zhī shū目不知书 | 见“目不识书”。 |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
xié shū pì zhuàn邪书僻传 | 邪:淫邪不正;僻:不正。淫邪不正的书籍和传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原来宝玉自幼生来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 |
zhèn bǐ jí shū振笔疾书 | 振:挥动;疾:迅速。挥动笔杆,急速地写起来。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 | 《清朝野史大观·学使以快短明衡文》:“题纸一下,不可构思,振笔疾书,奔往交卷。” |
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著书 |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书·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
tōng shū dá lǐ通书达礼 | 谓通诗书,懂礼仪。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
fèn bǐ zhí shū奋笔直书 |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 清 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
shí lǐ zhī shū识礼知书 |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
zhěn jí shī shū枕籍诗书 | 枕籍:纵横相枕而卧。比喻沉溺于诗书之中,没有真本领。 | 汉·桓宽《盐铁论·殊路》:“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 |
záo yíng nà shū凿楹纳书 |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
shī shū lǐ yuè诗书礼乐 | 古代儒家六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 |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
yōng shū nán miàn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 | 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 |
dān shū tiě quàn丹书铁券 |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 《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
zuò yōng shū chéng坐拥书城 | 见“坐拥百城”。 | 孙百刚《郁达夫外传·风雨茅庐》:“达夫的书,我们一向知道是多的……但从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没有一间正式的书房,所以未窥全豹。经现在这么陈列一番,真是坐拥书城,洋洋大观了。” |
yú shū yàn bó鱼书雁帛 | 见“鱼书雁帖”。 |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书声朗朗 |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
qí niú dú hàn shū骑牛读汉书 | 形容刻苦攻读。 | 《新唐书 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zuǒ tú yòu shū左图右书 | 见“左图右史”。 | 明·郑棠《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 |
zhàng qì zhí shū仗气直书 | 仗:依靠,凭借。指坚持正义,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 | 《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 |
shū xiāng rén jiā书香人家 | 同“书香门第”。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
yìng yuè dú shū映月读书 |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 《南史 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
shū fù wǔ chē书富五车 | 富:丰富;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午古。” |
héng shí liàng shū衡石量书 |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zhù shū lì shuō着书立说 |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 |
héng shí chéng shū衡石程书 | 见“衡石量书”。 | 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务,大功可成;不然,虽衡石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
wéi yǒu dú shū gāo惟有读书高 | 高:高尚。只有读书求进取才是高尚的行径。 | 元·柯丹丘《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
xué shū bù chéng,xué jiàn bù chéng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shū xiāng mén hù书香门户 | 见“书香门第”。 | 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胜读十年书 |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 《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书声琅琅 |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
záo zhù qǔ shū凿柱取书 |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 王闿运《常公神道碑》:“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
hǎo lóng shài shū郝隆晒书 | 指人腹中装书,很有学问。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
fén shū kēng rú焚书坑儒 |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 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bǐng bǐ zhí shū秉笔直书 |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bì hù dú shū闭户读书 |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 《隋书 卢思道传》:“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才子。” |
qǐn kuì shū zhōng寝馈书中 | ||
yóu dòu shàng shū由窦尚书 | 窦:墙洞。尚书从墙洞里钻进去。指没有真才实学靠钻营升官的人。 | 《宋史·许及之传》:“居亡何,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有由窦尚书屈膝执政之语,传以为笑。” |
zuǒ shū yòu xī左书右息 | 喻倒行逆施。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 |
dù shū chóng蠹书虫 |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 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
shí zì zhī shū识字知书 | 谓有文化知识。 |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
cì gǔ dú shū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zhī shū dá lǐ知书达礼 |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 《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
shǐ bù jué shū史不绝书 |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 |
tú dú fù shū徒读父书 |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
míng shū zhú bó名书竹帛 | 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
zhī shū tōng lǐ知书通礼 | 有才学,懂礼仪。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6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
qìng zhú nán shū罄竹难书 | 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 | 《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shū xiāng shì jiā书香世家 | 同“书香门第”。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
yuè shū chì shéng月书赤绳 | 月下老人的婚姻簿和红绳。月下老人根据婚姻簿上的记载,把红绳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使之结为夫妻。指婚约。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蓝桥玉杵先投,信月书赤绳难换。” |
mǎn fù shī shū满腹诗书 | 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好。 | 宋·陆游《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岸巾谈笑今谁记,满腹诗书只自愚。” |
xié cè dú shū挟筴读书 | 挟:夹持;筴:同“策”,古代简册、书籍。手拿图书,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 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
xiāng shū nán jì乡书难寄 |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 |
shū shēng zhī jiàn书生之见 | 指书呆子的见解。 |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zǒu bǐ jí shū走笔疾书 | 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 |
dú shū pò wàn juàn读书破万卷 | 破:突破;引申为尽;通;卷:书籍的册数或篇章。刻苦而认真地学习;翻破了万卷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 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shū dāi zǐ书呆子 | 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 |
shū bù jìn yán书不尽言 |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yàn hàn shū shēng燕颔书生 | 见“燕颔儒生”。 | |
qín qí shū huà琴棋书画 |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
piāo líng shū jiàn飘零书剑 |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
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摊书傲百城 |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 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 李谧传》。 |
yǒu jiǎo shū chú有脚书橱 |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 宋·龚明之《中吴记闻》:“程信民记闻精确,乡人号为有脚书厨(橱)。” |
fēi shū zǒu xí飞书走檄 | 迅速地书写文件。 | 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
zhī shū shí lǐ知书识礼 | 有文化,懂礼貌。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
shū jì piān piān书记翩翩 | 书记:书籍,记事的书面文字;翩翩:形容举止洒脱,风姿秀美。形容文采优美,文风尚雅。 |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
yīn hào shū kōng殷浩书空 |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rú jiā jīng shū儒家经书 |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
yú jiān yàn shū鱼笺雁书 | 泛指书信。 | 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
wén ruò shū shēng文弱书生 |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士龙为人,文弱可爱。” |
dú shū sān dào读书三到 |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shū xiāng mén dì书香门第 | 书香: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 |
fèn bǐ jí shū奋笔疾书 |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 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
cái shū xù xīn裁书叙心 |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 | |
lǎo hǔ jiè zhū,xiàng gōng jiè shū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 |
qìng bǐ nán shū磬笔难书 |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hóng qiáo shāo shū洪乔捎书 | 指言而无信的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
zhōng shū jūn中书君 | 毛笔的别称。 | 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
jiā shū dǐ wàn jīn家书抵万金 | 比喻家信的珍贵。 | 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yìng xuě dú shū映雪读书 |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 《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
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书 |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宋史 胡铨传》:“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
shū bù jìn yì书不尽意 | 犹书不尽言。 | 《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zhù shū lì yán著书立言 | 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 明·李贽《焚书·童心说》:“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
yú shū yàn xìn鱼书雁信 | 见“鱼书雁帖”。 | 《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
xué shū xué jiàn学书学剑 |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