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三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uō sān dào sì说三道四 | 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 | 清 崔灏《通俗编 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
sān zhēn jiǔ liè三贞九烈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
sān mù sān xūn三沐三熏 |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 宋·程俱《偶作》诗:“一重一掩藏山坞,三沐三熏屏世尘。” |
sān yù sān xūn三浴三熏 | 浴:沐浴。再三薰香、沐浴。表示以礼待人,对人尊重。也表示郑重其事。 | 唐·韩愈《答吕瞖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 |
sān zhēn wǔ liè三贞五烈 | 见“三贞九烈”。 | 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
yī xiàn sān chóu一献三酬 |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 |
bā nàn sān zāi八难三灾 |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 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难三灾,一心斋戒。” |
wǔ diǎn sān fén五典三坟 |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明·张景《飞丸记·赏春话别》:“贯串百家诸子,沉酣五典三坟。” |
sān zhé gōng,wéi liáng yī三折肱,为良医 |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guī yī sān bǎo皈依三宝 | 皈依:归顺,依附;三宝:指佛、法、僧。指信奉佛教,遵守戒律。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9卷:“今吾事已毕,少不得皈依三宝,以了终身。” |
sān xīn liǎng yì三心两意 | 见“三心二意”。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 |
sān tǔ sān wò三吐三握 | 《史记 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
sān shòu dù hé三兽渡河 |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cǎo suǒ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
bàn sān bù sì半三不四 |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 《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
zhì zài zhì sān至再至三 | 指一而再,再而三。 | 《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
lián sān jiē èr连三接二 | 犹言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泪,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忧.如此连三接二,都是不随意的事,那里搁得住?” |
liǎng tóu sān miàn两头三面 | 同“两头白面”。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若是我,两三番,将他留恋,教人道后尧婆两头三面。” |
sān hún qī pò三魂七魄 |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
sān zhī shǒu三只手 | 扒手,小偷。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庙会期间上布施的人不断头,得有个人来监视‘三只手’。” |
sān zhāo wǔ rì三朝五日 | 三、五天。 | |
sān jué wéi biān三绝韦编 | 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
sān jiāng wǔ hú三江五湖 |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
sān xīng zài hù三星在户 | 表示新婚之喜。 |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
liù bì sān tóu六臂三头 |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 明 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
zhāng sān lǐ sì张三李四 |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
sān bù niù liù三不拗六 |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自古道三不拗六,他每都是城狐社鼠,俺也革不了他的积弊。” |
cǐ zhōng sān mèi此中三昧 |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 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
èr sān qí cāo二三其操 |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 南朝 梁 任昉《求为刘献立馆启》:“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 |
sān shǒu liù bì三首六臂 | 同“三头六臂”。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
yī mù sān wò fà一沐三渥发 | ||
sān rén wèi zhòng三人为众 |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 东汉 班固《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
tí xián sān xún蹄闲三寻 | 见“蹄间三寻”。 | |
sān péng sì yǒu三朋四友 | 泛指各种朋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
yī shí sān kè一时三刻 | 同“一时半刻”。 | 清·李渔《凰求凤·夥媒》:“机缘凑,把愁肠暂丢,便难成,也一时三刻展眉头。” |
sān yán liǎng yǔ三言两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 |
sān lǎo sì shǎo三老四少 |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 |
pīn mìng sān láng拼命三郎 | 梁山好汉石秀的绰号。比喻打仗勇敢不怕死或干事竭尽全力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人都呼小弟作‘拼命三郎’。” |
hé qīng sān rì河清三日 | 《易纬干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后因以“河清三日”为升平祥瑞的预兆。 |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 |
sān píng èr mǎn三平二满 |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 宋 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féng rén zhǐ shuō sān fēn huà逢人只说三分话 |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1卷:“如今俗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只此便是不忠。”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对六面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
tuī sān zǔ sì推三阻四 |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
dú shū sān yú读书三余 |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
ná sān piē sì拿三撇四 | ||
sān huái jiǔ jí三槐九棘 | 《周礼 秋官 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 |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
sān fān wǔ cì三番五次 | 形容次数很多。番:次数;遍数。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
liǎng dào sān kē两道三科 |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谁听你两道三科,嚷似蜂窝,甜似蜜钵。” |
bì jūn sān shě避君三舍 | 舍:古代计量单位,1舍=30里。指退让和回避。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揽四 |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
zài sān zài sì再三再四 | 重复好几次。 | 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你则不省悟。” |
hǔ shēng sān zì,bì yǒu yī biāo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 《癸辛杂识》:“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yè bàn sān gēng夜半三更 |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半夜。指深夜。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八回:“那一个?夜半三更,大呼小叫。” |
sān chā wǔ cuò三差五错 |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错,那事情就难说了!” |
sān liù jiǔ děng三六九等 |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么三六九等儿的了。” |
jù yuè sān bǎi距跃三百 | 指欢欣之极。 |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魏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 |
sān xún jiǔ shí三旬九食 |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 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sān cáo duì àn三曹对案 | 指审问对质。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
sān fān sì fù三番四覆 | 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
sān jiǎo liǎng bù三脚两步 |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太太三脚两步,走进房间。表老爷周大权,押着行李也就来了。还有跟来的丫头,忙着替太太找梳头家伙,又找盆打洗脸水。” |
gù sān bù gù sì顾三不顾四 | 顾:照顾。顾到这儿顾不了那儿。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可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
kuáng sān zhà sì狂三诈四 | 多方欺诈。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
zhāo sān mù sì朝三暮四 |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
sān děng jiǔ gé三等九格 | 犹三六九等。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楼道:‘娘,不是这等说,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 |
yī rì bù jiàn,rú gé sān qi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chā sān cuò sì差三错四 | 颠倒错乱。 |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
sān tuī liù wèn三推六问 |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sān qiú sì gào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
sān lìng wǔ shēn三令五申 |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
hóng rì sān gān红日三竿 | 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时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 | 《南齐书 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 |
sān méi liù zhèng三媒六证 |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
sān tāng liǎng gē三汤两割 |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 |
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 |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
sān yáng kāi tài三阳开泰 |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pà sān pà sì怕三怕四 |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
tiāo sān huō sì挑三豁四 | 谓挑拨是非。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
sān bù liǎng jiǎo三步两脚 | 快速行走貌。 | 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
sān dié yáng guān三迭阳关 |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 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yī xiàn sān shòu一献三售 | 见“一献三酬”。 | 唐·刘禹锡《问大钧赋》:“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 |
rì gāo sān zhàng日高三丈 | 犹日上三竿。 | 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
èr xīn sān yì二心三意 |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 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
sān qīn sì juàn三亲四眷 | 见“三亲六眷”。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
yǐ jiǔ sān fēn zuì倚酒三分醉 | 倚:倚仗。仗着喝点酒就装出醉态来。形容借一点因由,故意扩大事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贾琏见了人,越发‘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儿。” |
sān xūn sān mù三熏三沐 |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 宋·陆游《与李运使启》:“一琴一龟,预想铃斋之静;三熏三沐,尚陪药市之游。” |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 | 犹言横七竖八。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lián èr gǎn sān连二赶三 | 急忙;赶快。 | 姚雪垠《长夜》三二:“菊生不敢怠慢,连二赶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来。” |
sān quán liǎng jiǎo三拳两脚 |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
sān máo qī kǒng三毛七孔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liǎng tóu sān xù两头三绪 | 形容心意烦乱。 |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
ràng zài ràng sān让再让三 | 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 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
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瞒四 |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sān jiǎo liàn ài三角恋爱 | 指一个人和两个异性同时恋爱的不正常的关系。 | 老舍《黑白李》:“三角恋爱,不得劲儿。” |
yī chàng sān tàn壹倡三叹 |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 《礼记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
sān qīng sì bái三清四白 | 谓非常清白。 | |
lián sān jiē sì连三接四 | 同“连三接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
rì yǐ sān gān日已三竿 | 同“日上三竿”。 |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sān xǐ chéng dōu三徙成都 |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见“鼎足三分”。 | 《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