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书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尽信书不如无书 |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 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
shí lǐ zhī shū识礼知书 |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
shí zì zhī shū识字知书 | 谓有文化知识。 |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
shí nián dú shū十年读书 |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
diào shū dài掉书袋 |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 《南唐书·彭利用传》:“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
shū xiāng mén hù书香门户 | 见“书香门第”。 | 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 |
yú shū yàn tiē鱼书雁帖 | 泛指书信。 | 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
jù ān dú shū据鞍读书 |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 《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
fēi shū zǒu xí飞书走檄 | 迅速地书写文件。 | 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
záo zhù qǔ shū凿柱取书 |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 王闿运《常公神道碑》:“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
shū quē jiǎn tuō书缺简脱 | 简:古代书写的竹、木简;脱:丢失。指书简散佚残缺。 | 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 |
dú shū zhǒng zǐ读书种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
dú shū sān dào读书三到 |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jiā shū dǐ wàn jīn家书抵万金 | 比喻家信的珍贵。 | 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shū náng wú dǐ书囊无底 |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 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
hóng qiáo shāo shū洪乔捎书 | 指言而无信的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
xié shū pì zhuàn邪书僻传 | 邪:淫邪不正;僻:不正。淫邪不正的书籍和传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原来宝玉自幼生来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 |
yǒu jiǎo shū chú有脚书厨 |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有脚书厨》:“[龚程]自幼读书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攻苦食淡,手未尝释卷。记问精确,经传子史,无不通贯。,乡人号为‘有脚书厨’。” |
jiè shū liú zhēn借书留真 |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 《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胜读十年书 |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 《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
lín chí xué shū临池学书 |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 《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bó lǎn qún shū博览群书 |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dú shū sān yú读书三余 |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
záo yíng nà shū凿楹纳书 |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
cì gǔ dú shū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mù bù shí shū目不识书 |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
bì mén dú shū闭门读书 |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
shǐ bù jué shū史不绝书 |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 |
yìng yuè dú shū映月读书 |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 《南史 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
qǐn kuì shū zhōng寝馈书中 | ||
dú shū dé jiàn读书得间 |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
bù kě shēng shū不可胜书 | 胜:尽;书:书写,记载。不是用文字能写完的。形容要写的事情很多。 | 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成天下重名硕望者,不可胜书。” |
jiǎng gàn dào shū蒋干盗书 |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 |
shū bù shì shǒu书不释手 |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 《北史·牛弘传》:“[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
shǒu bù shì shū手不释书 | 犹手不释卷。 | 《北史·序传·李义雄》:“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 |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yǐng shū yàn yuè郢书燕说 |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
mǎn fù shī shū满腹诗书 | 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好。 | 宋·陆游《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岸巾谈笑今谁记,满腹诗书只自愚。” |
shū bù jìn yán书不尽言 |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náng yíng zhào shū囊萤照书 |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xuán dàn chéng shū悬石程书 | 形容勤于政事。 |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yú jiān yàn shū鱼笺雁书 | 泛指书信。 | 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
zhī shū zhī lǐ知书知礼 | 有才学,懂礼仪。 | 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
fán shū kēng rú燔书坑儒 | 同“焚书坑儒”。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
dān shū tiě qì丹书铁契 |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 《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píng ān jiā shū平安家书 | 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书,差人岳母行报知。” |
shū huà mǎo yǒu书画卯酉 |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闲话休题,书归正传 | 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 鲁迅《呐喊·阿Q正传》:“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书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闲话休提,书归正传 | 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 王朝闻《论凤姐》第16章:“闲话休提,书归正传;看来袭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过。” |
dú wàn juàn shū,xíng wàn lǐ l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万:指很多。形容学问渊博,见多识广。 | 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古人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最好有‘读万卷书’的书本知识和‘行万里路’的生活知识。” |
sān yú dú shū三余读书 |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duō duō shū kōng咄咄书空 |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
yōng shū nán miàn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 | 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 |
shū xiāng rén jiā书香人家 | 同“书香门第”。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shī shū fà zhǒng诗书发冢 |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 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
zhù shū lì shuō着书立说 |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 |
zhù shū lì yán著书立言 | 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 明·李贽《焚书·童心说》:“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
xué shū xué jiàn学书学剑 |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yú shū yàn bó鱼书雁帛 | 见“鱼书雁帖”。 |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
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书 |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宋史 胡铨传》:“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
yǔ jūn yī xī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 与你谈一晚上话,让我受益匪浅。形容跟别人交谈的时间虽短,受益却很多。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 |
yú shū yàn xìn鱼书雁信 | 见“鱼书雁帖”。 | 《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
chóng shū niǎo zhuàn虫书鸟篆 | 书:字体。字体像鸟虫。借指外国文字。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0回:“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说有位洋老爷拜会大人。” |
shū jiàn piāo líng书剑飘零 | 书剑:书籍和宝剑;飘零:漂泊,流落无依。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久游未归。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
rán dí dú shū然荻读书 |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
dù shū chóng蠹书虫 |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 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
xué shū bù chéng,xué jiàn bù chéng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shū fù wǔ chē书富五车 | 富:丰富;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午古。” |
piāo líng shū jiàn飘零书剑 |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
rú jiā jīng shū儒家经书 |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
zhī shū shí lǐ知书识礼 | 有文化,懂礼貌。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
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着书 |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书 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着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
jì yàn chuán shū寄雁传书 | 谓传递书信。 |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
míng shū zhú bó名书竹帛 | 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
pù shū jiàn zhú曝书见竹 | 谓睹物思人。 |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序》:“网搜佣钞,敦复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胜曝书见竹之感。” |
yuè shū chì shéng月书赤绳 | 月下老人的婚姻簿和红绳。月下老人根据婚姻簿上的记载,把红绳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使之结为夫妻。指婚约。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蓝桥玉杵先投,信月书赤绳难换。”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厨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 《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
qí niú dú hàn shū骑牛读汉书 | 形容刻苦攻读。 | 《新唐书 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hú míng yú shū狐鸣鱼书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yàn zú liú shū雁足留书 | 大雁脚上系有书信。 | 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
hǎo lóng shài shū郝隆晒书 | 指人腹中装书,很有学问。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
bái miàn shū shēng白面书生 | 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不深的读书人。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的年轻读书人。 | 《宋书 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有济?” |
yàn hàn shū shēng燕颔书生 | 见“燕颔儒生”。 |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橱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
fèn bǐ jí shū奋笔疾书 |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 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
zuǒ tú yòu shū左图右书 | 见“左图右史”。 | 明·郑棠《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 |
lǎo hǔ jiè zhū,xiàng gōng jiè shū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 |
zhī shū míng lǐ知书明理 | 有才学,懂礼仪。 | 老舍《骆驼样子》:“仿佛谁都是混帐,只有他自己是知书明理的君子人。” |
tōng shū dá lǐ通书达礼 | 谓通诗书,懂礼仪。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
shū dāi zǐ书呆子 | 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 |
shū kōng duō duō书空咄咄 |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zhàng qì zhí shū仗气直书 | 仗:依靠,凭借。指坚持正义,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 | 《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 |
zhōng shū jūn中书君 | 毛笔的别称。 | 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
dà shū tè shū大书特书 | 书:写;记载 。大写特写。指对重大的事情着重突出地述叙或宣扬。也作“特书大写”。 | 唐 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
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摊书傲百城 |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 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 李谧传》。 |
zhǐ chǐ zhī shū咫尺之书 |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
zhī shū dá lǐ知书达礼 |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 《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
bǐng bǐ zhí shū秉笔直书 |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liǎng jiǎo shū chú两脚书橱 |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