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识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hí wēi zhī zhuó识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新唐书·杜佑传》:“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识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shí biàn cóng yí识变从宜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
shí wēi zhī zhe识微知着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bù shí gāo dī不识高低识:知道,认识。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qiān gǔ zhuó shí千古卓识卓:高超。自古以来所没有的高远见识。形容见识极高。明·胡应麟《诗薮·内编》第二卷:“何仲默云:‘陆诗体俳语不俳,谢则体语俱俳。’可谓千古卓识。”
mò ér shí zhī默而识之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gāo míng yuǎn shí高明远识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fēng shí yīng cāi蜂识莺猜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元本 高明《琵琶记 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pú yuán shí shuǐ蒲元识水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shí tú lǎo mǎ识途老马认识路的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人。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fū jiàn jiǎn shí肤见谫识浅陋的见识。明 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shí zì zhī shū识字知书谓有文化知识。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sù bù xiāng shí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bó shí duō tōng博识多通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sì céng xiāng shí似曾相识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hí wén duàn zì识文断字知晓文字。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shí shí tōng biàn识时通变见“识时达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
mù bù shí zì目不识字指一个字也不认得。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shí wēi jiàn yuǎn识微见远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1卷:“是时海禁初开,恭恪此奏可谓识微见远。”
shí míng zhì shěn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tōng cái dá shí通材达识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shí duō cái guǎng识多才广识:知识,见识。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他是晋国勋臣,识多才广。”
yǒu dǎn yǒu shí有胆有识既有胆量又有见识。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绝世聪明,有胆有识,今年也是七岁,可怜有才无命。”
yuǎn jiàn zhuó shí远见卓识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hé zì bù shí纥字不识识:认识。指人不识字。《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汝纥字不识耶!”
qiǎn jiàn bó shí浅见薄识浅见:肤浅的见解。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二回:“此诗浅见薄识,乃荒唐之说,不知此乃坐井观天,浅见薄识之辈。”
gāo cái yuǎn shí高才远识才能高超,见识深远。《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wú bān bù shí无般不识犹百般,用尽方法。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晋 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gù fēng shí故封识原来封存的标记。
ài kǒu shí xiū爱口识羞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身后识方干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清·袁枚《随园诗话》:“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识后识方干。”
jiàn jīng shí jīng见精识精同“见经识经”。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shí tú lǎo mǎ识涂老马见“识途老马”。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扪。”
bù shí shí wù不识时务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bó wén duō shí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bó wén qiáng zhì博闻强识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zhī shū shí lǐ知书识礼有文化,懂礼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bú shí dà tǐ不识大体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lǎo mǎ shí tú老马识途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jiàn duō shí guǎng见多识广识: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广。形容资格较老;经验丰富;知识广博。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gù dà jú,shí dà tǐ顾大局,识大体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
fán cái qiǎn shí凡才浅识才能平庸,识见肤浅。清·陈用光《上翁学士书》:“用光凡才浅识,无所比数。”
bù shí hǎo dǎi不识好歹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jiàn jīng shí jīng见经识经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8回:“龙氏方才见经识经,渐渐的收了法术。”
bù dǎ bù xiāng shí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shí dà tǐ,gù dà jú识大体,顾大局认识到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顾全局利益。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不论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爱国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都是相信跟着党走是对的。”
shí mèi gāo bēi识昧高卑识:见识;昧:昏暗。不懂得高下尊卑。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是知牤俗昏鄙,识昧高下,不可以磨极临,而可以诚义感。”
yǎn bù shí dīng眼不识丁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宋·文天祥《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duō jiàn guǎng shí多见广识见闻多,知识广。《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说这一篇诗,单道着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识二五而不知十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zhī jī shí qiào知机识窍窍:比喻事情的关键。掌握时机和关键。形容人机灵。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0回:“你又知机识窍,见景生情,这事大有可成。”
yī dīng bù shí一丁不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 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yí wù shí xīn遗物识心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qiǎn jiàn guǎ shí浅见寡识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bù shí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宋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bù shí dōng jiā不识东家指不识近邻是圣贤。“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shí wēi jiàn jǐ识微见几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bù shí tái jǔ不识抬举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bù shí bù zhī不识不知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í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tōng yuán shí wēi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shí cái zūn xián识才尊贤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dài tóu shí liǎn戴头识脸比喻有面子有身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bù shí zhī wú不识之无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jǐn shí zhī wú仅识之无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hóng shí gū huái闳识孤怀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清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
cái shí guò rén才识过人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mù bù shí dīng目不识丁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zhī xiū shí lián知羞识廉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cái duō shí guǎ才多识寡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shí jīng hèn wǎn识荆恨晚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xué shí yuān bó学识渊博指学识深而且广。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cái shū shí qiǎn才疏识浅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与见识浅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晚学生才疏识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hán fù duǎn shí寒腹短识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yī bān jiàn shí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tōng rú dá shí通儒达识见“通儒达士”。《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zhī shū shí zì知书识字指有文化修养。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
mù bù shí shū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知二五而未识于十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bù shí jú miàn不识局面犹不识时务。《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yǒu shí zhī shì有识之士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汉 刘向《说苑 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shí shí dá biàn识时达变认清时势,通达权变。明·陶宗仪《辍耕录·汉儿字圣旨》:“若蒙圣慈,特发使命,宣示德音,开其生路,彼亦识时达变之士也,宁不以数万生灵为念乎!”
bù shí yī dīng不识一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duǎn jiàn bó shí短见薄识指见识短浅。元 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
shēn shí yuǎn lǜ深识远虑深:精到;虑:思考,谋划。有深广的见识,长远的考虑。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列传》:“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
zhī yīn shí qǔ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zhī shí shí wù知时识务务:事。能看清当时的大势并了解世事,不去违背。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况我每知时识务,正该如此。”
wèi shí yī dīng未识一丁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zhī jī shí biàn知机识变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bù shí qǐ dǎo不识起倒识:知道,认识。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2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shí shí dá wù识时达务认清时势,通达事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bù shí mǎ gān不识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gāo jiàn yuǎn shí高见远识谓见识高远。宋·赵彥卫《云麓漫钞》卷十:“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zhuó luò qiáng zhì卓荦强识卓荦:超绝,特出;识:通“志”,记住。指聪明颖慧,记忆力很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
ài kǒu shí xiū碍口识羞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gāo shí yuǎn duó高识远度识:见识。见识高超,器度深远。《周书·张轨传》:“宇文公文足经国,武可定乱。至于高识远度,非愚管所测。”
shí wén tán zì识文谈字见“识文断字”。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