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guāng cǎi duó mù光彩夺目光彩:光泽和颜色;夺目:耀眼。形容光彩极为鲜艳;极为耀眼。形容事物美好;引人注目。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玉台翠树,光彩夺目。”
mù xuàn xīn huā目眩心花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méi mù rú huà眉目如画形容容貌端正秀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yuè mù yú xīn悦目娱心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宋·张舜民《与石司理书》:“大凡人见悦目娱心之物固所喜。”
mù jiàn ěr wén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yàn lì duó mù艳丽夺目夺目:耀眼。形容花朵或女子姿色鲜艳美丽耀眼巴金《春》:“红白色的花朵掩映在一簇簇的绿叶丛中,愈显得艳丽夺目。”
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明 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
mù bù bié shì目不别视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mù pī shǒu chāo目披手抄披:翻阅。边读书边抄录。形容读书刻苦认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终日明窗净几,目披手抄,诚心好之,遂忘其劳。”
zhāng tóu shǔ mù獐头鼠目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sǐ bù míng mù死不瞑目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shāng xīn cǎn mù伤心惨目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mù zhī yǎn jiàn目知眼见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mù kōng yú zǐ目空馀子见“目中无人”。
méi qīng mù lǎng眉清目朗眉:眉毛;清:清新;目:眼睛。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真乃是眉清目朗,可怎生流落在村庄深巷。”
yú mù jiān zhū鱼目间珠见“鱼目混珠”。《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鱼目间珠,泥沙涨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芜。”
chuāng yí mí mù疮痍弥目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jīng shì hài mù惊世骇目谓使世人见而惊奇。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数行犹一目十行。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mù bù gǒu shì目不苟视眼睛不随便乱看。形容为人正派。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méi qīng mù xiù眉清目秀眉、目:泛指容貌;清、秀:秀丽而不俗气。形容容貌清俊秀丽。元 李直夫《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孩儿唤做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见“目擩耳染”。《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mù dèng kǒu dāi目瞪口呆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mù wú sān chǐ目无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yī yè zhàng mù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dèng mù jié shé瞪目结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mù bù shí shū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yī mù zhī shì一目之士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jǔ mù jiē shì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lìng rén zhù mù令人注目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巴金《家》:“不过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mù zhù xīn níng目注心凝犹言全神贯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mù hān shén zuì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精迷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精,一本作“睛”。
chēng mù shēn shé瞠目伸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dòng xīn hài mù动心骇目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珠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mù dèng kǒu duō目瞪口哆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qián mù hòu fán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yíng yíng zài mù盈盈在目盈盈:美好的样子。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清·俞樾《楚士吕凤梧》:“于舟中见一女子,美而艳,来桡去楫,一瞬即过,然思之盈盈在目也。”
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guāng huá duó mù光华夺目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醒世恒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其花大如丹盘,五色灿烂,光华夺目。”
jǐ zhǐ nǔ zhāng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mù dèng xīn hài目瞪心骇见“目眐心骇”。《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dòng xīn hài mù洞心骇目形容使人惊异。宋·杨万里《答周监丞》:“‘濯龙’二大字,洞心骇目,得未曾有。”
mù zhǐ qì shǐ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shǎng xīn yuè mù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宋史 范镇传》:“凡可以荡心悦目,不宜有加于旧。”
fū qī fǎn mù夫妻反目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guì mù chù xīn刿目怵心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视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mù duàn fēi hóng目断飞鸿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
mù ruò xuán zhū目若悬珠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mù dèng kǒu wāi目瞪口歪形容气极时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chěng huái yóu mù骋怀游目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游目:远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jǔ mù qiān lǐ举目千里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宋·刘学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举目千里,风涛不作,水面砥平。”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nù mù zhēng méi怒目睁眉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但见赵云怒目睁眉,只待厮杀。”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dào cún mù jī道存目击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睁目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shǒu huī mù sòng手挥目送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三国 魏 稽康《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mù dà bù dǔ目大不睹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mí rén yǎn mù迷人眼目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chěng mù liú miǎn骋目流眄骋目:放眼四望;眄:斜着眼睛看;流眄:转动眼睛。形容极目四处远望。《梁书·沈约传》引《郊居赋》:“临巽维而骋目,即堆冢而流眄。”
mù dāi kǒu zā目呆口咂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mǎn mù qī liáng满目凄凉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guā mù xiāng kàn刮目相看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huāng yí mǎn mù疮痍满目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gān xīn míng mù甘心瞑目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dào lù cè mù道路侧目侧目:侧目而视。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元史·阿鲁诨萨理传》:“所在囹圄皆满,道路侧目,无敢言者。”
mù bù rěn jiàn目不忍见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击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