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同“目瞪口呆”。《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shì mù yǐ sì拭目以俟见“拭目以待”。宋·杨万里《答普州李知府》:“伏惟财幸笔櫜之除,方且拭目以俟。”
bì mù sè ěr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yǒu hé miàn mù有何面目指没有脸见人。《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mù bù xié shì目不邪视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qīng ěr dài mù倾耳戴目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nù mù zhēng méi怒目睁眉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但见赵云怒目睁眉,只待厮杀。”
fǎn mù chéng chóu反目成仇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liǎng yè yǎn mù两叶掩目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语本《史记 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hù mù tòng xīn触目恸心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héng méi shù mù横眉竖目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62回:“带着十六七个打手,都是横眉竖目,身穿紫花布裤褂,青布抓地虎靴子,手持木棍、铁尺。”
mù wú sān chǐ目无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jīn bì guā mù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jīn gāng nǔ mù金刚努目形容面目威猛可畏。《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huī huáng duó mù辉煌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méi mù bù qīng眉目不清眉目:条理。事物条理不清或文章没有条理。《人民日报》1951.6.6:“交代不明,眉目不清,也是常见的缺点。”
chēng mù zé shé瞠目咋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héng méi nǔ mù横眉努目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卷十引陈裕诗:“横眉努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供养弄蛇人。”努,一本作“怒”。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yōng ěr sú mù庸耳俗目指学识浅薄的人。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càn làn duó mù灿烂夺目五光十色令人眩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1卷:“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
mù guāng rú shǔ目光如鼠形容人眼神奸滑。鲁迅《两地书 致许广平112》:“虽然他的目光如鼠,各处乱翻,我有时也有些觉得讨厌。”
mǎn mù chuāng yí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xīn kāi mù míng心开目明犹心明眼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憾。”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dòng xīn hài mù动心骇目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guì xīn chù mù刿心怵目见“刿目怵心”。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七:“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述两年来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刿心怵目。”
kǒu dāi mù dèng口呆目瞪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yíng yíng zài mù盈盈在目盈盈:美好的样子。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清·俞樾《楚士吕凤梧》:“于舟中见一女子,美而艳,来桡去楫,一瞬即过,然思之盈盈在目也。”
yǒu mù wú dǔ有目无睹犹言有眼无珠。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mù mù xiāng qù目目相觑同“面面相觑”。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chēn mù qiē chǐ嗔目切齿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数行犹一目十行。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méi shū mù zhǎn眉舒目展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京剧《平原作战》第三场:“暗夜中见光明眉舒目展,三天前子弟兵回到平川。”
mù jié zhī lùn目睫之论比喻肤浅的见解。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qián kǒu cè mù钳口侧目
yǐn rén zhù mù引人注目引起别人的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锣打鼓,引人注目的。”
mù wú xià chén目无下尘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chù mù chéng sòng触目成诵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唐 姚思廉《陈书 陆瑜传》:“论其博综子史,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
jǐ zhǐ nǔ zhāng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视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bì rén yǎn mù避人眼目见“避人耳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mù yǔ é shùn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guā mù xiāng jiàn刮目相见见“刮目相待”。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长足之进步矣。”
guā mù ér shì刮目而视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chēng mù jiǎo shé瞠目挢舌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guāng huī duó mù光辉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8回:“见两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辉夺目。”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睁目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shuǎng xīn yuè mù爽心悦目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
mù xià shí xíng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mù zhǐ qì shǐ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jiù tóu shēn mù臼头深目形容相貌丑陋。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chuāng yí mí mù疮痍弥目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mù zhì shǒu yíng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mù wú zūn zhǎng目无尊长不把尊长放在眼里。形容狂妄无礼巴金《家》:“她不满意觉慧的目无尊长的态度,更不满意觉民的反抗家长、实行逃婚的手段。”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睛迷见“目乱精迷”。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见“口呆目瞪”。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cí méi shàn mù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nù mù qiè chǐ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jué mù xū mén抉目胥门见“抉目吴门”。高旭《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mù xuàn xīn huā目眩心花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mù bù rěn jiàn目不忍见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jīng shì hài mù惊世骇目谓使世人见而惊奇。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guā mù xiāng dài刮目相待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mù bù zhuǎn shì目不转视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清·黄宗羲《张南垣传》:“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
chù mù bēng xīn触目崩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缅寻遗烈,触目崩心。”
jīng xīn cǎn mù惊心惨目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清·俞蛟《梦厂杂著·春明丛说·人骨箸记》:“骷髅累累,杂骨如竹头木屑,堆置墙角如阜……不禁惊心惨目。”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cū yǒu méi mù粗有眉目粗:大略;眉目:比喻头绪。刚刚有点头绪。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7回:“办理粗有眉目,即回京复命去了。”
guāng cǎi yì mù光彩溢目犹光彩夺目。《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裴启《语林》:“[石崇]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枚。”
kuò mù xiāng dài括目相待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来看待。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经心见到而萦烦于心。明·何大复《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
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眉目传情,内心相许。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yǎn mù bǔ què掩目捕雀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mù duàn fēi hóng目断飞鸿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
hài mù zhèn xīn骇目振心见“骇目惊心”。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gāng qiè mù zhāng纲挈目张指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条理分明。同“纲举目张”。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于是南北并举,纲挈目张。”
cuǐ càn duó mù璀璨夺目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