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tóu yūn mù xuàn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mù suǒ wèi dǔ目所未睹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宋·洪迈《夷坚乙志·杨戬二怪》:“小童入报有女子往来室中,妻遽出视之,韶颜丽态,目所未睹。”
méi shū mù zhǎn眉舒目展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京剧《平原作战》第三场:“暗夜中见光明眉舒目展,三天前子弟兵回到平川。”
àn jiàn chēn mù案剑瞋目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宝剑,怒目而视。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眉目传情,内心相许。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chēn mù shù méi瞋目竖眉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头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cuǐ càn duó mù璀璨夺目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guò mù bù wàng过目不忘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晋书 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yǎn mù bǔ què掩目捕雀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疾霆不暇掩目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shuǐ mǔ mù xiā水母目虾《文选 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mù zhǐ qì shǐ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míng mù fán duō名目繁多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jǔ mù jiē shì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案剑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fán xīn juàn mù烦心倦目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精迷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精,一本作“睛”。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yú mù hùn zhēn鱼目混珍见“鱼目混珠”。《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mù wú xià chén目无下尘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chù mù hài xīn触目骇心触目:眼睛看到;骇:震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清·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触目骇心,动成篇什,素所蓄积,于此焉发之。”
shāng xīn cǎn mù伤心惨目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zhòng mù jù zhān众目具瞻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况内地更有好处,为五方杂处,众目具瞻的上海等处所不及的;如花木的趣味,盆栽的趣味便是。”
bì mù sāi cōng闭目塞聪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亦作“闭目塞听”、“闭明塞聪”、“闭目掩耳”。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张胆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zhòng mù gòng dǔ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mù xuàn xīn huā目眩心花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yīng zuǐ yào mù鹰嘴鹞目形容外貌奸诈凶狠。于劭溯《月落屋梁》:“那老头有五个儿子,个个鹰嘴鹞目如狼似虎。”
guāng yào duó mù光耀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辽史·太祖纪》:“黄龙缭绕……光耀夺目。”
chēn mù qiē chǐ嗔目切齿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míng mù dá cōng明目达聪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尚书 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yóu xīn chěng mù游心骋目随意观赏景物,尽情舒展胸怀宋·吴潜《哨遍·括兰亭记》词:“于宇宙之中,游心骋目,此娱信可乐只。”
cí méi shàn mù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dòng xīn chù mù动心怵目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mù zhù xīn níng目注心凝犹言全神贯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阳目注心凝,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
bō kāng mǐ mù播穅眯目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庄子天运》:“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shí mù suǒ shì十目所视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mù xià shí xíng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chù mù jǐng xīn触目儆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清·林则徐《拿获行动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级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枭示,俾各触目儆心。”
miàn mù yī xīn面目一新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chuāng yí mǎn mù疮痍满目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mù guāng rú dòu目光如豆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mù shǐ yí lìng目使颐令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yú mù jiān zhū鱼目间珠见“鱼目混珠”。《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鱼目间珠,泥沙涨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芜。”
mù dèng shé jiàng目瞪舌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mù bié huì fēn目别汇分指分门别类。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mù pī shǒu chāo目披手抄披:翻阅。边读书边抄录。形容读书刻苦认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终日明窗净几,目披手抄,诚心好之,遂忘其劳。”
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guì mù shù xīn刿目鉥心犹言呕心沥血。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鉥心。”
mù tiāo xīn yuè目挑心悦眉眼传情,两心相悦。明·汪道昆《高唐梦》:“说甚么目挑心悦;便教他毛嫱、西子,总非同列。”
tóu xuàn mù hūn头眩目昏同“头昏眼花”。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mù wú wáng fǎ目无王法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mù ruò xuán zhū目若悬珠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qīng ěr dài mù倾耳戴目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mù liàng yì yíng目量意营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明史·宦官传·阮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nù mù qiè chǐ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guò mù chéng sòng过目成诵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极强。《宋史 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使人眼花心惊。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mù pàn xīn sī目盼心思盼:看。眼睛顾盼,心中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余庆记·深闺幽思》:“你那里好风光,目盼心思,时刻何曾放。”
zhuā gāng dài mù抓纲带目纲:网的总绳,引申为事物的关健环节;目:网眼,引申为次要部分。比喻办事情、做工作的时候要抓住关健环节带动一般。
mù guāng jiǒng jiǒng目光炯炯炯炯:明亮的样子。眼睛明亮有神。晋 潘岳《寡妇赋》:“目炯炯而不寝。”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xuán mén jué mù悬门抉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chù mù shāng xīn触目伤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guāng cǎi shè mù光彩射目光彩:光泽和颜色;射:照射。形容光泽色彩鲜艳耀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一卷:“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
jīn gāng nù mù金刚怒目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shuǎng xīn huō mù爽心豁目心神爽朗,眼界开阔。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遇白描处,即爽心豁目,情余于文。”
fǎn mù chéng chóu反目成仇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zhāo zhāo zài mù昭昭在目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guì mù chù xīn刿目怵心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mù dèng kǒu wāi目瞪口歪形容气极时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mù zhōng wú rén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mù bù shí dīng目不识丁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gān xīn míng mù甘心瞑目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héng méi dèng mù横眉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同“横眉努目”。南宁《检验工叶英》:“[废品]好像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横眉瞪目地指责自己的主人。”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mù zhēng xīn hài目眐心骇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xīn cún mù xiǎng心存目想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chù mù chéng sòng触目成诵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唐 姚思廉《陈书 陆瑜传》:“论其博综子史,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睛迷见“目乱精迷”。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