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yǐn rén zhǔ mù引人瞩目 | 瞩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 张贤亮《丫头·婆姨》:“也许我孤陋寡闻,我还真不知道出了什么引人瞩目的明星。” |
| mù zhōng wú rén目中无人 |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 《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
| yǒu mù wú dǔ有目无睹 | 犹言有眼无珠。 | 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
| jǔ mù wú qīn举目无亲 |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 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
|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
| gāng jǔ mù zhāng纲举目张 |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
| 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
| méi mù bù qīng眉目不清 | 眉目:条理。事物条理不清或文章没有条理。 | 《人民日报》1951.6.6:“交代不明,眉目不清,也是常见的缺点。” |
| qián kǒu cè mù箝口侧目 | 箝口:闭口不说话;侧目:怒目而视。闭嘴怒目而视。形容敢怒不敢言 |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
| ěr wén mù jiàn耳闻目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
| mǎn mù chuāng yí满目疮痍 |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 《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
| 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 | 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 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
|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
| máng mù chóng bài盲目崇拜 | 指盲从崇拜别人。 | 梁遇春《醉中梦话(二)》:“屈服于权威的座前已是我们的国粹,新文学家用不着再抬出许多沾尘不染的洋圣人来做我们盲目崇拜的偶像。” |
| dào lù zhǐ mù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 | 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
|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 yáng méi shùn mù扬眉瞬目 | 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行如奔电,骤如飞旋,扬眉瞬目,恐动四边。” |
|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头 | 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
| héng méi shù mù横眉竖目 |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62回:“带着十六七个打手,都是横眉竖目,身穿紫花布裤褂,青布抓地虎靴子,手持木棍、铁尺。” |
| chuāng yí mǎn mù疮痍满目 | 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 | 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
| lì lì zài mù历历在目 | 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
| chī mù hǔ wěn鸱目虎吻 | 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
| mù shǐ yí lìng目使颐令 | 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 | 《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
| mù dèng shén dāi目瞪神呆 | 瞪:眼睛发愣。眼睛发愣,神情呆滞。形容吃惊的样子。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登时惊得目瞪神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
| chù mù xīng tàn触目兴叹 |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 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
| shāng xīn hāo mù伤心蒿目 | 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 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
| mù bù xié shì目不邪视 |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
|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 |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 mù bù zhuǎn jīng目不转睛 |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
| guā mù xiāng kàn刮目相看 |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 jǔ shì zhǔ mù举世瞩目 | 举:全;瞩目:注视。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战国 楚 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 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
|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 |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 | 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 zhí méi nù mù直眉怒目 | 形容发怒的样子。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
| xuàn mù jīng xīn眩目惊心 | 使人眼花心惊。 | 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
| méi qīng mù xiù眉清目秀 | 眉、目:泛指容貌;清、秀:秀丽而不俗气。形容容貌清俊秀丽。 | 元 李直夫《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孩儿唤做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
| xīn cún mù xiǎng心存目想 | 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 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覼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
| guāng cǎi duó mù光采夺目 | 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
| lìng rén zhù mù令人注目 |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 | 巴金《家》:“不过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
| 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 | 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 jīng xīn hài mù惊心骇目 | 同“惊心骇瞩”。 | 达时《夫已氏之支那观》:“不学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隐,亦聊为读者惊心骇目,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 |
| shǎng xīn yuè mù赏心悦目 | 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 《宋史 范镇传》:“凡可以荡心悦目,不宜有加于旧。” |
| chēng mù jiǎo shé瞠目挢舌 | 瞠:瞪着眼睛;挢:翘起。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 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
| guì ér jiàn mù贵而贱目 |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 guāng cǎi shè mù光彩射目 | 光彩:光泽和颜色;射:照射。形容光泽色彩鲜艳耀眼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一卷:“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 |
| mù xuàn tóu yūn目眩头晕 | 见“目眩头昏”。 | 艾芜《都江堰的神话故事》:“仿佛石坡和楼阁,都会一下子冲倒似的,令人有些目眩头晕。” |
| méi liú mù luàn眉留目乱 | 神色不宁的情状。 | 元·施惠《幽闺记·招商谐偶》:“空使我意沉吟,眉留目乱羞难道。” |
| hài xīn dòng mù骇心动目 | 犹言惊心动目。 | 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
| hài mù zhèn xīn骇目振心 | 见“骇目惊心”。 |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
| zhāo zhāo zài mù昭昭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
| yǎn mù bǔ què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
| 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 zhāo rán zài mù昭然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魏书·杨播传》:“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 |
| mù sòng shǒu huī目送手挥 |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 |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
| guì mù chù xīn刿目怵心 | 刿:刺伤;怵:惊动。指触目惊心。 | 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至于秦汉之文,莫不洞达駘宕,刿目怵心。” |
|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
| mù mù xiāng qù目目相觑 | 同“面面相觑”。 |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
| tóu hūn mù yūn头昏目晕 | 犹言头昏眼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
| huò mù kāi jīn豁目开襟 | 豁目:开阔眼界;襟:襟怀,胸怀。极目远视,开阔胸襟 | 唐·李中《登毗陵青山楼》诗:“高楼闲上对晴空,豁目开襟半日中。” |
| mù duàn fēi hóng目断飞鸿 | 断:断绝;鸿:鸿雁。目送大雁飞去,直到看不见。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 |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 |
|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 | 见“口呆目瞪”。 |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
| shǔ mù yuǎn tóu鼠目麞头 | 见“鼠目麞头”。 | |
| mǎn mù qī liáng满目凄凉 | 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 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
| zhāng tóu shǔ mù獐头鼠目 |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 |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
|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 |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
| mù bù zhī shū目不知书 | 见“目不识书”。 |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
| zhēng níng miàn mù狰狞面目 | 形容凶恶的相貌。 | 《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 |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
| 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 |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
| dòng xīn hài mù动心骇目 | 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 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
| mù bù xiá gěi目不暇给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 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传神写物,尽态极妍,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 |
|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 |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
|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珎 | 见“鱼目混珠”。 | |
| héng méi dèng mù横眉瞪目 | 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同“横眉努目”。 | 南宁《检验工叶英》:“[废品]好像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横眉瞪目地指责自己的主人。” |
| cū yǒu méi mù粗有眉目 | 粗:大略;眉目:比喻头绪。刚刚有点头绪。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7回:“办理粗有眉目,即回京复命去了。” |
| 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满目 | 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
| lìng rén zhǔ mù令人瞩目 | 瞩:注视。使人注视。 | 王朔《动物凶猛》:“那年国际共运在全球、首先在东南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
| chóu méi kǔ mù愁眉苦目 | 愁眉:紧皱眉头。愁苦的样子。形容人忧愁苦恼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只见一个人在那里和亮臣说话,不住的嗳声叹气,满脸的愁眉苦目。” |
| shì mù yǐ guān拭目以观 | 拭目:擦眼睛。擦亮眼睛看。指仔细观看。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15卷:“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观。” |
| mù wú yú zǐ目无余子 |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 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
| mù bù jǐ shì目不给视 | 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 | 宋·周邦彦《汴都赋》:“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无所不有。” |
|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
|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 |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
|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 | 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 | 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
|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 |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
| mù dèng kǒu jiāng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 |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
| yáng méi shùn mù扬眉眴目 | 横眉怒目。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忽然化出毒龙,口吐烟云,黑天翳日,扬眉眴目,震地雷鸣。” |
| mù pàn xīn sī目盼心思 | 盼:看。眼睛顾盼,心中思念。形容十分思念。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余庆记·深闺幽思》:“你那里好风光,目盼心思,时刻何曾放。” |
| chēn mù qiē chǐ嗔目切齿 | 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
|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 | 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
|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 | 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 wǎn rán zài mù宛然在目 | 宛然:仿佛。如同清楚地呈现于视野中。 | 明·袁宏道《公安二圣夺重修天王殿疏》:“使来者一人斯堂,而文献宛然在目。” |
|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 | 见“目擩耳染”。 |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