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hì mù ér dài拭目而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mù rǔ ěr rǎn目擩耳染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mù yǔ é shùn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tóu hūn mù yūn头昏目晕犹言头昏眼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政看了,气的头昏目晕。”
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mù tù gù quǎn目兔顾犬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头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chēng mù zé shé瞠目咋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yǒu hé miàn mù有何面目指没有脸见人。《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huī huáng duó mù辉煌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shì mù yǐ guān拭目以观拭目:擦眼睛。擦亮眼睛看。指仔细观看。宋·邵博《闻见后录》第15卷:“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观。”
ěr wén mù lǎn耳闻目览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mù bù wàng shì目不妄视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满目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mù zì jìn liè目眦尽裂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张同“目瞪口呆”。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眦愤怒地睁大眼睛,显出盛怒的模样。西汉·刘安《淮南子·秦族训》:“高渐离为之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直穿冠。”
mù zhì shǒu yíng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珎见“鱼目混珠”。
mù nì ér sòng目逆而送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qī rén yǎn mù欺人眼目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guāng cǎi yào mù光彩耀目光采鲜明,视之耀眼。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待女六七人扶阿稚,红巾覆面,锦衣绣裳,一涌而入。妆奁随之以进,光彩耀目,填塞草堂。”
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疾霆不暇掩目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zhòng mù jù zhān众目具瞻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况内地更有好处,为五方杂处,众目具瞻的上海等处所不及的;如花木的趣味,盆栽的趣味便是。”
guāng huī duó mù光辉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8回:“见两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辉夺目。”
lì lì zài mù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chēn mù shù méi瞋目竖眉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yuè mù shǎng xīn悦目赏心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农场里的木芙蓉开了,共引为悦目赏心的乐事。”
méi shū mù zhǎn眉舒目展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京剧《平原作战》第三场:“暗夜中见光明眉舒目展,三天前子弟兵回到平川。”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chù mù xīng tàn触目兴叹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qián mù hòu fán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同“目瞪口呆”。《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nù mù qiè chǐ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méi fēi mù wǔ眉飞目舞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许地山《黄昏后》:“这老人家在灯光之下说得眉飞目舞。”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dèng mù jié shé瞪目结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的人。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bì mù sè ěr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jīn gāng nǔ mù金刚努目形容面目威猛可畏。《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经心见到而萦烦于心。明·何大复《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chuāng yí mí mù疮痍弥目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ěr wén mù jiàn耳闻目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mǎn mù qīng shān满目青山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势大好。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卷:“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héng méi nù mù横眉怒目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bì rén yǎn mù避人眼目见“避人耳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颜色鲜艳,光彩耀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jí mù yuǎn tiào极目远眺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鸿耳见“嵬眼澒耳”。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yǒu mù gòng jiàn有目共见谓人人都看见,极其明显。清·陈确《大学辨一·翠薄山房帖》:“《大学》纷纷言先言后,有目共见。”
shén yáo mù xuàn神摇目眩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mǎn mù qī liáng满目凄凉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bō kāng mǐ mù播穅眯目散布糠屑以迷人目。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庄子天运》:“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zhēng níng miàn mù狰狞面目形容凶恶的相貌。《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mù shǐ yí lìng目使颐令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tóu xuàn mù hūn头眩目昏同“头昏眼花”。明·袁宏道《锦帆集·尺牍》:“连日头眩目昏,呕血数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
shāng xīn hāo mù伤心蒿目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mù jié zhī lùn目睫之论比喻肤浅的见解。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mù bù jiàn jié目不见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guì mù shù xīn刿目鉥心犹言呕心沥血。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鉥心。”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同“目瞪口呆”。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mù dèng shén dāi目瞪神呆瞪:眼睛发愣。眼睛发愣,神情呆滞。形容吃惊的样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登时惊得目瞪神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zhòng mù gòng dǔ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mù kōng yú zǐ目空馀子见“目中无人”。
xǐ méi shuā mù洗眉刷目比喻清晰明白。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
qián kǒu cè mù钳口侧目
zhòng mù gòng shì众目共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宋 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言一出则万口争传,众目共视,虽欲为私,其势不可。”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chù xīn guì mù怵心刿目怵:恐惧;刿:刺伤。看到某种事物或景象使人痛心。宋·葛立方《韵语阳秋》:“陶潜谢脁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
zhēng mù zhāng xū睁目张须
dòng xīn chù mù动心怵目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yǒu mù wú dǔ有目无睹犹言有眼无珠。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xīn kāi mù míng心开目明犹心明眼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憾。”
dào cún mù jī道存目击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jǔ mù jiē shì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shí mù suǒ shì十目所视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jǐ zhǐ nǔ zhāng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jǔ mù qiān lǐ举目千里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宋·刘学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举目千里,风涛不作,水面砥平。”
mù liàng yì yíng目量意营以目测量,用心经营。形容精心勘测设计。《明史·宦官传·阮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划,工部奉行而已。”
gān xīn míng mù甘心瞑目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