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造句


1.玉质金相当时之宝常将令德表此风俗慈孝友恭家庭礼乐。

2.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也有两项是体育活动。

3.这就是明亡后李恕谷所批判的“不唯圣道之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学”。

4.垂教四书传礼乐,奇参周易识乾坤。

5.家住礼乐的曾阿姨特意起了个早,乘车来到五邑中医院,就为赶上“第一贴”。

6.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7.古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今天的学生却鲜有机会接触。

8.依托孔子六艺城,吸引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和艺术团体在曲阜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以多种形式开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

9.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让人的思绪在恍惚之间似乎被带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的年代。

10.UIC相关负责人介绍,射道和古琴都属于孔子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目的在于修心正己。

11.南上山街小学则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为基础构建多元学习与实践活动体系,深化了“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

1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大概就是早期艺术意义上的书法了,而称“书法”者却少之又少。

13.学校开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其中,国学与音乐为学校的主打教学课程。

14.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就没有演讲训练。

15.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16.泱泱华夏,远古之三皇五帝,智礼仁信勇皆为极致,周之礼乐,承三皇之风,立万世之表,先秦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登峰造极,后世研习,概莫能外,既无出者,也无承袭发扬。

17.西周贵族教育的教学内容重礼乐射御,教学形式教育管理比较死板严格。

18.知礼乐射御书数,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更与京博仁孝文化交相呼应。

19.盖多年战乱如唐之安史之乱,非仅毁一代太平盛世归于艰虞,亦使传统礼乐社会及思想基础扫荡殆尽。

20.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21.当时士族家庭多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为进身谋生之途,是即所谓儒业……儒乃当时社会一行业,一名色,已先孔子而有。

22.琴棋书画、诗书礼乐、针黹刺绣,无一不学。

23.其《乐制》汇于王朝礼,其《乐舞》汇于祭礼,上下千载,旁搜远绍,昭示前圣礼乐之非迂,而将期古乐之复见于今,熹盖深致意焉。

24.钟磬鸣,雅乐奏,六佾舞,祭孔圣……“阿忠阿信孔子节礼乐祭”20日在*弯新竹忠信学校举行,该校独具特色的祭孔三献、尊师开学三礼亦随典而动。

25.好去和同遵礼乐,莫将非礼乱彝伦。

26.王族墓地随葬的陶鼓、石磬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形成。

27.孟子之母,三迁居,为子之学业;孔子之母,礼乐亲学,为子之品行;天下母亲,含辛茹苦,为子之未来;母亲节日,送上祝福,祝:天下母亲健康长寿!

28.12日下午,十余名外国留学生及外教走进河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华文化大讲堂”,听中国古琴名曲,亲身体验“礼乐之祖”古埙吹奏艺术的奇妙。

29.先生前虽有《殷周礼乐器考略》一文发凡起例,但嫌过于简略,故自1933年起,以8年之力,昕夕耕耘。

30.古人讲究诗书礼乐骑射样样精通,袁氏作为当朝大族,在洛阳城外建有自己的马场,用来培养宗族的后辈学习骑射。

31.原来教坊司隶属礼部,设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各一人,这地方可不只是管理官妓,教坊司是朝廷的礼乐机构,宫廷各项大礼需要的音乐歌舞同样需要教坊司负责。

32.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造 句 网】孰应六律!

33.圣人之治天下也,碍诸以礼乐,无则禽,异则貊。

34.清初,乱象丛生,礼乐崩坏,历经跑马圈地、断头令、文字狱,百姓民不聊生。

35.虽然地域广大,民生富庶,但礼乐崩坏,世人贪淫乐祸,多杀多争。

36.汉末三国时代虽是礼乐崩坏,但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是有些人刻意遵守的,比如说这发髻。

37.——无量劫起于末法时代,当道德沦陷,礼乐崩坏,是有大神通者降世,破灭万物,抹杀众生!

3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何解?‘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39.江海区礼乐有不少钓虾场,财记农庄旁边就有一家钓虾馆。

40.如“礼乐射御书数”的艺能和“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

41.【重】修礼乐佐文明,【阳】春歌在换新词,【节】近年年多雨雪,【快】乐亭下万年枝,【乐】聚一堂意融融。

42.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末世里,人们抛弃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整个世界变得残酷的令人发指,而董锋这样的单纯孩子想要活下去太难。

43.其间有杜甫“枚乘文章老,河间礼乐存”的低吟,也有张继“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然大风传”的慨叹,而“五言长城”刘长卿则成为河间杰出诗人的代表。

44.它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成*”的必要条件,从洒扫应对进退,到礼乐射御书数。

45.春秋战国时代是个百花争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墨子初学孔孟之道,后来对儒家的等级繁琐礼乐等感到了厌烦,不学儒学而自成一派:墨家学派。

46.文化周还将为游客特别开办古乐专场音乐会,初一上午为祭祀礼乐专场,下午为八音乐专场,并首次推出“十番乐”表演。

47.救难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晚间8时55分于礼乐炼铜厂接触受困者,直到今天凌晨0时30分,顺利将64人全数送下山,所幸没有人员受伤。

48.王翦引秦王来到宗庙之内,两边摆开鼓乐手,高奏礼乐。

49.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

50.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玉器和玉礼器也是其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1.不出片刻,只见从长安南门行来一队仪仗,皆是红衣花袍,喜气朝天,手执礼乐之器,余音环城,气派不凡。

52.殿下以命世之资,属当倾危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将涤秽荡瑕,拨乱反正。

53.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54.彩绘龙纹陶盆是陶寺文化的标志**物,鼍鼓与石磬既是乐器,也是礼器,这些文物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尧天舜日的礼乐文明。

55.同时,谷恋村还是晋剧之乡、秧歌之源,中路梆子的一代宗师高锡禹就是谷恋村人,是谓“太极圐圙堡,礼乐儒商村”。

56.礼仪文明,擎立诚信;礼尚往来,如醇交情;礼贤下士,惟吾德馨;礼记论著,儒家书经;礼以待人,文质彬彬;礼让谦虚,天道酬勤;礼乐春秋,修身学进!

5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 

58.周初制礼作乐,出于礼治文化的需要,对前代礼乐多所损益。

59.他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礼乐为核心的完整统治制度。

6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1.丹青翰墨,梅兰琴瑟;诗书礼乐,崇文尚德;自强奋发,不锲求索;生态绿色,曲奏谐歌;正风正气,大爱传播;孝道铭刻,文明润泽;修身律己,携手你我!

62.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63.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往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则其为仁义礼乐者皆物也。

64.在他认为的礼乐崩坏仁义沦丧的社会,孔子对一切“违仁”“非礼”的现象和言行,大声说“不”。

65.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66.“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67.在这般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寻一方书院,捧一本古书,伴随着钟磬谐音,管弦叠奏,书声琅琅,穆然而见礼乐承平景象。

68.礼乐绳其祖武百代孝慈山仰泰俨若思教孙有庆。

69.承尧舜禹汤文武之余绪,集礼乐射御书数之大成,设帐授徒,创立儒宗,开百代之圣教,化万民于春风。

70.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而著称,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是世界上音乐教育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71.陛下以仁义定天下,行礼乐变海内,博施济众,与天地均同;体道行仁,咸使黎民蒙庇。

72.是谓“中和”,这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是礼乐文化精神的基本出发点,与“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契合,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73.这些来自北方的衣冠后裔把中原礼乐文明播洒到蛮荒山野,却也染上了当地峒蛮土人的劲悍之风,变得嗜勇好斗,轻生忘死,特异于他郡。

74.对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5.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家乐业。

76.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77.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薰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78.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9.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礼乐文明的奥旨得以充分阐扬的时代。

80.古代中国,在“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四夷朝贡关系体系中,四夷来朝是中华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没有专门的对外事务机构。

81.达名之儒,儒者术士之称;类名之儒,儒者是知礼乐射御书数的人,相当于今天的教师;私名之儒,是指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

82.中华文明,五千余年;诗书礼乐,代代相传;中华民族,辉煌灿烂;蛟龙潜渊,神州飞天;中华儿女,任重道远;强盛祖国,一统河山!

83.提倡礼乐复兴,以敬天爱地之心仰接仁、孝、礼三滴甘露,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84.朝多君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宪章咸举。

85.湘儿,你愿意嫁给我吗?山河为证,星月为媒。我愿与你永结连理,白首不离。你看,这烽烟、战鼓,就是我们的红烛礼乐,天地九州,都是我们的喜帐!小曲儿 

86.原来彭家家教很严,从小彭无心就尝试教会彭无惧和彭无望诗书礼乐,当时彭无望和彭无惧不喜此道,言不入耳,彭无心只好作罢。

87.本文考察了二程关于“仁”和“礼乐”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论证他们如何对之做出的本体论阐释。

88.日行一善,积善积德。宽厚尊崇,大仁大义。勇敢正气,不馁不退。忠孝两全,爱家爱国。诗书礼乐,绘声绘色。人生价值,激励你我。全民读书,红红火火!

89.上不能使阴阳调合,顺序风雨,下不能使礼乐兴行,家给人足。

90.对于王公贵族而言,诗书礼乐自然是必修课程,但是一旦发生战事,贵族也必须要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因此每一个贵族子弟都必须努力练习武艺。

91.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昔刘向有言:王者宜兴辟雍,陈礼乐,以风化天下。

92.衣冠礼乐颇有可观,只是其人习学诗书,专会咬文嚼字,外虽仁义,内实奸贪,此辈之人决无成仙之理,不必求他;要求,还是释、道二教,常生异人。

93.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笔帖式、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极。

94.可以说,作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和礼乐教化的场所,孔庙是中国文化一脉传承、连绵不息的具体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崇德报功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

95.二为汉代人天命观和礼乐制度的变化在注解中的体现。

96.他的身后留下了大量的诗书礼乐和3000弟子72贤能,也留下了三从四德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训诫。

97.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98.既能成*,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99.尝以衣冠礼乐之国自居,理当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见。

100.“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 "礼乐"造句元亨利贞网国学站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