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造句


1.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他们在短短的一两百年内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彪炳寰中。季羡林 

2.季羡林是中国译协最初的发起人之一,2004年当选为中国译协名誉会长。

3.此前,该奖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里、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高莽、林戊荪、江枫、李文俊等11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

4.钱文忠向季羡林跪拜,干卿底事。

5.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一贫穷家庭,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文系,1935年赴德留学,次年修习梵文,从此踏上中印文化关系研究之路。

6.因为这段经历,我采访了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王力、金克木、季羡林、费孝通、吴冠中、李泽厚、刘心武等等名硕,骑车不知道把北京转了多少遍。

7.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8.1983年,季羡林重返哥廷根,还曾打听过伊姆加德,不过音信杳然。

9.季羡林出生在鲁西北一个叫官庄的地方,自称“家里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10.他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11.此前,这一奖项仅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理、草婴、许渊冲、屠岸和李士俊7人。

12.季先生一声不好,他与季羡林先生以及其助手急忙团团围着猫转,展开扑猫大战。

13.海内外硕学鸿儒如季羡林、饶宗颐、钱仲联、柳存仁、余英时、杜维明等人,均高度评价此刊。

14.钱文忠向季羡林跪拜,干卿底事红网。

15.丁仕美今年52岁,自幼随族中贤人习书,承季羡林、汪曾祺、刘艺、叶朗等多位著名大家之謦。

16.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

17.淡出也没什么不好,电影里淡出的镜头是诗情画意的表示,总比一味阴冷的长镜头要好,譬如季羡林,仿佛一出漫无结束的长篇悲情电视剧,乏味得到后来连广告也没人愿意来插播了。马雁 

18.才到故乡的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浮翠,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淡远的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了。季羡林 

19.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季羡林 

20.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羡林 

2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季羡林 

22.季羡林季老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顾漫 

23.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季羡林先生的品格。

24.季羡林手捧作文本,“如拨云雾见青天”,忽然顿悟了什么是“节奏”。

25.季羡林手捧作文簿,惊喜异常,“如拨云雾见青天”,“知己之感,油然而生”。

26.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季羡林 

27.季羡林不是完人,他也免不了与世俯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曾经发自内心地顶礼膜拜,也曾满含热泪地敬献颂诗。

28.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

29.季羡林和金克木住一个楼道。

30.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季羡林 

31.季羡林先生亲笔题词的两块牌匾“天道酬勤”和“至德要道”。

32.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词“天道酬勤”、“至德要道”,以表彰他们在高考中取得的好成绩,并寄语希望他们今后努力学习最精要的道理。

33.“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季羡林 

34.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季羡林 

35.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关注到“和谐”的真正基础——“人内心和谐”。而正是这个“人内心和谐”,又使得恩师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起点。季羡林 

36.在兵荒马乱、朝不虑夕的年月里,一群弟子,周一良、王永兴、汪篯,还有季羡林,扶先生到“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散心赏花。

37.在国人的心中,季羡林一直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38.法国人是一个愉快喜欢交际的民族。有人说,他们把心托在自己手上,随时随地交给对方。同他们打交道不像德国人和英国人那样难。一见面,说不上三句话,似乎就成了老朋友,船上年轻的男女法国兵都是这样。季羡林 

39.在季羡林的学生、忘年交、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的眼中,先生30余年始终如一。

40.季羡林,1956,《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语言研究》(科学出版社)第1期。

41.1985年,李肇星当上外交部发言人,他向季羡林先生请教发言人该怎么说话。季先生说:说话要注意两点,第一假话不说,第二真话不全说。季羡林 

42.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季羡林 

43.“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季羡林为学术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也经历了师友亲朋不在的孤寂和丢画事件的纷扰。

44.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季羡林 

45.梵学研究领域颇有生气,人才济济且后继有人,是季羡林留给北大的有形“遗产”之一。

46.唐师曾表示,涉足此事是季羡林先生让人找他,“没事不会找我”。

47.《留德十年》出版后,季羡林想起宿诺,本想到胡乔木坟前焚祭一册。

48.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季羡林 

49.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羡林 

50.梵文资料室内有基尔霍恩留下的珍贵材料,以及世界各地的著名梵学家寄给奥尔登堡的专著与论文,这对季羡林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宝库。

51.据成贤国学馆介绍,得知高考状元要在国子监举行传统成*礼后,季羡林老先生给两位状元题词“天道酬勤”和“至德要道”,勉励他们要继续努力。

52.然而,像季羡林和章太炎这样名山事业迥然相异的学者,竟同被捧为“国学大师”,则既可见“国学”概念之混乱之滑稽,亦可见人们对此并无深究之意。

53.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季羡林 

54.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季羡林 

55.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季羡林 

56.山林本身不懂什么饥饿,更用不着什么安全感。当全城人民饥肠辘辘,在英国飞机下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山林却依旧郁郁葱葱,"依旧烟笼十里堤"。我真爱这样的山林,这里真成了我的世外桃源了。季羡林 

57.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58.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59.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中国最年轻的印度学、佛学、梵学专家。

60.钱文忠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之一,中国最年轻的印度学、佛学、梵学专家,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

61.两个月后,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作为自己的学业主攻方向,辅修英国语文学、斯拉夫语文学和吐火罗文,在当时的语言学界,能够通晓梵文的学者更是廖若星辰。

62.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季羡林 

63.英国人常以英文自傲,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自如的语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最不肯学外国语言的人,就是英国人。季羡林 

64.文艺评论家宋文京也赞同这点,季羡林从不悔其少作,在《清华日记》中,他流露出想谈更多女朋友的想法,他称自己是一个感情多于需要的人。

65.2006年2月24日,与季羡林、金克木两人并称“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张中行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66.在季羡林看来,反对白话文、主编《学衡》的吴宓教授是西洋文学系最有学问的,且“古貌古心,待人诚恳”。

67.季羡林一生共出版了11本学术著作,发表200多篇论文,作品涉及10多个学术领域,其中包括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和梵文等。

68.频繁的社会活动、会议、拜访经常使得季羡林没有整块的时间,因此他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

69.结果,钱文忠不知怎么着,自觉“与孔子一脉相传”,找到了千古独步的感觉,要和他的老师季羡林齐肩,出版起《钱文忠语录》来。

70.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季羡林 

71.生活上要知足,学习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只要积极进取,努力工作,人民不会亏待,社会不会忘记。季羡林 


※ "季羡林"造句元亨利贞网国学站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