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造句


1.1937年11月,清华大学南迁,陈寅恪来到长沙,去他的出生地蜕园寻访儿时记忆,却面貌全非。

2.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陈寅恪 

3.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4.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在他的。陆灏 

5.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寅恪 

6.据史学大家陈寅恪考证,莺莺并非出身贵族的大家闺秀,而是谬托高门的**或寒族女子。

7.陈寅恪分析有唐一代崛兴的原因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8.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陈寅恪 

9.由于学习历史学和毕业于复旦大学这两点,与陈寅恪的经历有相似之处,李国强对陈寅恪的感情笃深。

10.饶宗颐先生所秉持的万古不磨之意与中流自在之心,也有着与陈寅恪先生相类似的精神内涵。

11.陈寅恪说道教起源于滨海地区,因此李白写“日月照耀金银台”,全是海市蜃楼的景观,他的想象力、思维方式,跟王维没法分享。

12.她和中国近现代精神文化史中的前贤往哲陈寅恪心契相通,对其身处苍凉寂寥天地间的坚定精神支撑和自我道德期许十分崇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3.记得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提出疑问:“长生殿七夕私誓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

14.陈寅恪怀着的也是一种前朝遗民的心态,这种心态给了他一种透视力,就是我先前说的情景模拟的方法,将自己代入,以古典和今典相互映照。

15.陈寅恪说,“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矣”。

16.天其废我是耶非,叹息苌弘强欲违。著述自惭甘毁弃,妻儿何托任寒饥。西浮瀛海言空许,北望幽燕骨待归。先君柩暂厝北平,待归葬西湖。弹指八年多少恨,蔡威唯有血沾衣。陈寅恪 

17.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后人望尘莫及。

18.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

19.陈寅恪是一个学术巨人。

20.百川归海,问题又归结到种族与文化的实质上来,这一观点是陈寅恪先生论述中国中古时期历史的一个重要支点。

21.陈寅恪家族中,陈宝箴的父亲临死前训导他说,成德起自困穷,败身多因得志。

22.刘硕伟介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寒族的较量。

23.这一类新进士人“重词赋而不重经学,尚才华而不尚礼法”(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24.陈寅恪除在历史、语言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外,他的旧体诗也写得很有特色。

25.徐志摩、陈寅恪、黄宾虹……一连串民国英豪的肖像,在他的淡墨笔下生辉。

26.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陈寅恪 

27.陈寅恪在其自撰年谱《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弁言》中有曰:“寅恪以家世之故,稍稍得数十年间兴废盛衰之关键。

28.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29.从“对对子”所遭到的批评中,可看出陈寅恪所信守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念在当时的尴尬地位,以及与社会潮流的距离。

30.我猜测此处“种花农”是陈寅恪自造的说法,别有所指,它指的是郭沫若。


※ "陈寅恪"造句元亨利贞网国学站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