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元代诗人 > 徐再思

徐再思简介

徐再思

徐再思引(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 徐再思的诗文(12篇)徐再思的名句(0条)

著述

徐再思的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写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他虽与贯云石齐名,风格却不尽相同,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善于学习俗谣俚曲,擅长白描手法,抒情深细,对仗工整,风格清新秀丽。《太和正音谱》评他的作品如“桂林秋月”。

他的写景作品以〔喜春来〕《皋亭晚泊》、〔水仙子〕《惠山泉》为佳,意境高远而奇巧,可以看出他工于炼字造句的特色。〔水仙子〕《夜雨》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来描绘凄婉的羁旅之情,细腻动人。他的写恋情作品,善于学习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与贯云石的同类作品有相似之处。〔蟾宫曲〕《春情》写一害相思的女子“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的情态,运用了散曲中连环句、韵字复用等形式特点,颇能尽其情致。〔沉醉东风〕《春情》又写出一女子猛然见到情人时的复杂的心理,她又想招呼,又怕被人瞧破,情态传神,人物灵动。这一部分作品清新活泼,成就较高。

介绍

徐再思,字德可,浙江嘉兴人。钟嗣成曹本《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且“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习经书,看鉴史”等。这些都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其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录鬼簿》把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说他“与小山同时”。张小山生活在元末,据此推算,其生年应在一二八○年以后。他的散曲〔双调·蟾宫曲〕《钱子云赴都》有“今日阳关,明日秦淮”句,既云“赴都”,又点明“秦淮”,很可能已是明初。其卒年疑在一三五○年以后。他一生的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及〔双调·蟾宫曲〕《西湖》“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等句,均可证实他确曾在外飘泊达十年之久。其作品大量是《吴江八景》、《苕溪》、《甘露怀古》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现存小令一百零三首,主要内容集中在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方面。他的写情之作深沉娟秀,如〔双调·蟾宫曲〕的《赠名姬玉莲》(“荆山一片玲珑”)及《春情》(“平生不会相思”)二首,被认为是“镂心刻骨之作,直开玉茗、粲花一派”。有些作品立意颇新,能于俗中见雅,〔双调·水仙子〕《红指甲》及《佳人钉履》等篇,近人吴梅《顾曲麈谈》卷下评曰:“钉鞋云‘金莲脱瓣’,《红指甲》云‘落花飞上’云云。语语俊,字字绝,真可压倒群英,奚止为一时之冠。”他的某些咏史之作,则常在短短的一曲中小结兴亡,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桂林秋月”,不无是处。他在感叹人生时,总不免带着一种伤感悲凉的情绪,这大概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关。其散曲集《甜斋乐府》和贯云石的《酸斋乐府》,因两人的字号相映趣,故后人将两家散曲合辑成集,名为《酸甜乐府》。但两人的生活经历及作品风格并不相同,徐比贯云石辈份晚些,成就及影响亦不如贯云石。

清江引·相思

元代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阳春曲·赠海棠

元代徐再思

玉环梦断风流事,银烛歌成富贵词。东风一树玉胭脂,双燕子。曾见正开时。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阳春曲·闺怨

元代徐再思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人月圆·甘露怀古

元代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普天乐·垂虹夜月

元代徐再思

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普天乐·西山夕照

元代徐再思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朝天子·西湖

元代徐再思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