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zhěn shān fù hǎi枕山负海见“枕山襟海”。明·张煌言《山头重筑海塘碑记》:“台之缑城,枕山负海。”
nán shān kě yí,pàn bù kě yáo南山可移,判不可摇南山:终南山;判:裁决;摇:动摇。终南山可以移动,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旧唐书·李元纮传》:“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dài lì hé shān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如衣带,泰山像磨刀石。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亦作“带河厉山”,“带砺山河”。元·刘致《水仙操·为平章南谷公寿福楼赋》:“朱帘画栋倚穹苍,带砺河山接四王。”
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口。”
mǎ yǐ bān tài shān蚂蚁搬泰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创造奇迹。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
zhěn shān qī gǔ枕山栖谷比喻过隐居生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琼传》:“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
měng hǔ shēn shān猛虎深山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hǎi yuē shān méng海约山盟见“海誓山盟”。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靠山依海。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shān méng hǎi shì山盟海誓形容盟誓像山、海一样永世不变。多表示对爱情的坚贞。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shuǐ guāng shān sè水光山色泛指山水景色。唐·薛用弱《集异记·蒋琛》:“山势萦回水脉分,水光山色翠连云。”
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shān qióng shuǐ duàn山穷水断见“山穷水尽”。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yí shān kuà hǎi移山跨海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
měng hǔ chū shān猛虎出山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
dōng shān zhī zhì东山之志指隐居的念头。《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gāo shān dà yě高山大野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qí shān yì shuǐ奇山异水异:新异。指奇异瑰丽的山水。朱自清《山野掇拾》:“所记奇山异水,或令我惊心动魄,或让我游目骋怀。”
shuǐ bì shān qīng水碧山青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笑兴口号》:“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
shān qióng shuǐ jué山穷水绝见“山穷水尽”。宋·陆游《冬夜吟》:“饥鸿病鹤自天寐,山穷水绝谁为邻。”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泰山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diào hǔ lí shān调虎离山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yí shān bá hǎi移山拔海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晋 葛洪《抱朴子 交际》:“势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lǜ shuǐ qīng shān绿水青山泛称美好山河。元 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
sǒng bó chéng shān耸膊成山肩膀耸起成了一个“山”字。形容人耸肩缩颈的相貌。也形容人体瘦削的样子。宋 陆游《衰疾》:“捉襟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
pī fà rù shān被发入山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qì yā shān hé气压山河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可正是气压山河百二雄……”
dài lì shān hé带砺山河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bā shān shǔ shuǐ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放虎自卫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shēn shān mì lín深山密林见“深山穷林”。鲁迅《彷徨·伤逝》:“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féng shān kāi dào逢山开道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路。常与“遇水迭桥”连用。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道,遇水叠桥。”
bá shù hàn shān拔树撼山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四折:“唤雨的注雨如倾,呼风的狂风乱吼,天摧地塌,拔树撼山。”
bàn bì shān hé半壁山河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hé dài shān lì河带山砺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shān cháng shuǐ kuò山长水阔见“山长水远”。宋·晏殊《蝶恋花》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wén lì fù shān蚊力负山以蚊虫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虽小却身负重任。战国·宋·庄周《庄子·应帝王》:“其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gāo shān yǎng zhī高山仰之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管子 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 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sì shān wǔ yuè四山五岳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shān chī hǎi hē山吃海喝放肆地大吃大喝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振虎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bá shān gài shì拔山盖世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jiāng shān bàn bì江山半壁江山:国土;半壁:半边。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fú rú dōng hǎi,shòu bǐ nán shān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南山:终南山。比喻人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样长久。明·柯丹邱《荆钗记·庆诞》:“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zòng hǔ guī shān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纵:放;释放。晋 陈寿《三国志 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háng hǎi tī shān航海梯山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qì tūn hé shān气吞河山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zhòng xǔ piāo shān众喣飘山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后汉书 第五伦传》:“众喣飘山,聚蚊成雷,盖骄佚所从生也。”
píng shān fù hǎi凭山负海凭:依靠;负:背倚。依凭山峦,背倚大海。形容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2卷:“福州凭山负海,东南都会,富庶之邦。”
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震虎见“敲山振虎”。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bā shān yè yǔ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xiào ào hú shān啸傲湖山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姚华《曲海一勺》:“折揽胜登临,亦传啸傲湖山之作。”
chūn shān bā zì春山八字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lú shān zhēn miàn庐山真面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jī shān zhī fēng箕山之风指隐士的风范。清 王晫《今世说 雅量》:“[丁药园]谪居五载,略无迁谪状,躬耕自乐,洒然有箕山之风。”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shī shān xuè hǎi尸山血海形容杀人之多。《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yì shān ēn hǎi义山恩海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jī shān zhī zhì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shǐ wén fù shān使蚊负山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太山见“安如泰山”。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shēn shān lǎo lín深山老林见“深山穷林”。秦牧《莽原语丝》:“还有些人,钻到深山老林里找人参、采木耳,摘蘑菇。”
shēn shān qióng gǔ深山穷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tài shān qí tuí泰山其颓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shān lín yǐn yì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xī shān rì bó西山日薄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shān bēng chuān jié山崩川竭亦作“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kūn shān piàn yù昆山片玉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晋书 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huí shān zhuǎn hǎi回山转海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zhí fǎ rú shān执法如山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形容执法严厉。清 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shuǐ sòng shān yíng水送山迎欣赏风景,寄情山水。指旅途遥远。唐·吴兢《富春》诗:“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难移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shān zhēn hǎi cuò山珍海错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huán wǒ hé shān还我河山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huái shān xiāng líng怀山襄陵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dì dòng shān cuī地动山摧见“地动山摇”。《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雾暗,地动山摧。兵行唅啼,人伦凄怆。”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dāo shān jiàn shù刀山剑树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lú shān miàn mù庐山面目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féng shān kāi lù逢山开路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zhōng shān láng中山狼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
zhāi shān zhǔ hǎi摘山煮海摘:开发。开山炼铜,煮海取盐。《宋史·李继和传》:“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缺军须。”
zhì zhě lè shuǐ,rén zhě lè shān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shān yīn yè xuě山阴夜雪犹言山阴乘兴。唐·李白《单父东楼秋夜夜送族弟沈之秦》诗:“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tai shān pán shí泰山盘石比喻安定稳固。
cán shān shèng shuǐ残山剩水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宋 范成大《万景楼》诗:“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zǔ shān dài hé阻山带河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汉书 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zhuó zhuó tóng shān濯濯童山濯濯:光秃的样子;童:山无草木。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ròu shān fǔ lín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后比喻宴会的奢侈。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 夏》:“以人架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
céng shān dié zhàng层山叠嶂层:层次;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叠:重复。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叠。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6回:“约行数十里,但见前面层山叠嶂,险恶异常。”
yuān tíng shān lì渊停山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清 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