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引虎自卫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guàn ěr shān qī盥耳山栖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biǎo lǐ shān hé表里山河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开路,遇水迭桥逢:遭逢,遇见;迭:一层加上一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tiě tǒng jiāng shān铁桶江山比喻牢固的政权或地位。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里的干部虽然调换了几个,而他两个却好像铁桶江山。”
bì nì shān yú避溺山隅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
kāi shān bí zǔ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孙犁《关于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tóng shān tiě bì铜山铁壁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比喻恩情深厚。
màn shān biàn yě漫山遍野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guān shān lǎn shuǐ观山览水观:游览;山、水:指风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4回:“我今主意,只教大官人多怀宝钞,远离家门,正好问柳寻花,又好观山览水。”
lóng shān luò yě笼山络野笼:笼罩;络:笼罩。指笼罩高山平原汉·班固《西都赋》:“罘网连纮,笼山络野。”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gāo shān jùn lǐng高山峻岭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险的山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众人打一看时,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难移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曾朴《孽海花》第21回:“若说要我改邪归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难移。”
gāng dǐng bá shān扛鼎拔山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jǐn xiù jiāng shān锦绣江山形容美好的国土元 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shān chī hǎi hē山吃海喝放肆地大吃大喝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zhuó zhuó tóng shān濯濯童山濯濯:光秃的样子;童:山无草木。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tóng shān zhuó zhuó童山濯濯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xuè hǎi shī shān血海尸山血海: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伤亡十分惨重。明·无名氏《王马破曹》第二折:“杀的他血海尸山人马亡,似败叶,狂风荡。”
zhòng shān fù lǐng重山复岭谓山峦重迭层接。明·何景明《进舟赋》序:“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
sh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山高皇帝远指王法管辖不到。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你们山高皇帝远,干的好事,只当我姓白的不知道?”
dàng hǎi bá shān荡海拔山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ān ruò tài shān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zhú qìng nán shān竹罄南山罄:尽,完。形容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清·感惺《断头台·受献》:“到此是森罗殿上无私款,镜台前明照胆,要把君孽案重重彻里翻,竹罄南山。”
shān zhēn hǎi xū山珍海胥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shuǐ jìn shān qióng水尽山穷同“水穷山尽”。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本性难移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pī shān dài hé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xié shān chāo hǎi挟山超海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dēng shān zhì lǐng登山陟岭陟:蹈、踏。即翻山越岭。形容旅途艰辛劳累。
shān liù chuān shí山溜穿石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jǔ dǐng bá shān举鼎拔山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féng shān kāi lù逢山开路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zhí fǎ rú shān执法如山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形容执法严厉。清 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huí shān dǎo hǎi回山倒海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北齐 魏收《魏书 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tài shān pán shí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稳固。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hǎi fèi shān bēng海沸山崩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yín shān tiě bì银山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元城在南都,似个银山铁壁。”
huá wū shān qiū华屋山丘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三国 魏 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应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入宝山而空手回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手回来。比喻虽然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毫无所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hé shān zhī dé河山之德《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duī jí rú shān堆集如山堆集:堆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形容极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阗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辆不绝,场内堆集如山。”
ēn zhòng tài shān恩重泰山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wěn rú tài shān稳如泰山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rì bó xī shān日薄西山薄:迫近;西山:泛指西边的高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临汨罗而自损兮,恐日薄于西山。”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开路,遇水叠桥逢:遭逢,遇见。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dōng shān gāo wò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chóng shān jùn lǐng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险的山岭。也作“高山峻岭”。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dōng shān zhī zhì东山之志指隐居的念头。《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fàng hǔ guī shān放虎归山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shān zhēn hǎi wèi山珍海味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
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fān shān yuè lǐng翻山越岭越:过;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翻过很多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的腿脚好,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翻山越岭,跟年轻人一样。”
shān qīng shuǐ xiù山清水秀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bá shān shè shuǐ跋山涉水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shān hé biǎo lǐ山河表里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ù shí tài shān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hú guāng shān sè湖光山色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shān bēng dì chè山崩地坼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宋书 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zuò chī shān kōng坐吃山空只消费不生产;财物堆积如山也会耗尽。元 秦简夫《东堂老》:“自从俺父亲亡过十年光景,只在家里死丕丕的闲坐。那钱物则有出去,无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shān gāo shuǐ cháng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唐 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jūn lìng rú shān军令如山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shān zhǐ chuān xíng山止川行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观虎斗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仪列传》:“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chóu shān mèn hǎi愁山闷海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zhǐ shān shuō mò指山说磨比喻错此说彼。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
zuò hào shān kōng坐耗山空指只消费不生产,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后行》:“家庭方面,自他调入蒙古之后,又无他人可以生产,坐耗山空,望他多多设法,以济家用。”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庐山真面目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ēn zhòng rú shān恩重如山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宋 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及瓜以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dōng shān zài qǐ东山再起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tā shān zhī shí他山之石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诗经 小雅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ēn dé rú shān恩德如山比喻恩德极为深生。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xī shān rì bó西山日薄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mí shān gèn yě弥山亘野满山遍野。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蕊杜鹃》:“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震虎见“敲山振虎”。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qì tūn shān hé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nán shān yǒu niǎo,běi shān zhāng luó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qióng shān pì rǎng穷山僻壤比喻荒远偏僻贫穷之地。亦作“穷乡僻壤”、“穷村僻壤”、“穷陬僻壤”。宋·朱熹《条奏经界状·贴黄》:“故州城县郭所在之乡,其产不甚重,与穷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此逐乡产钱租额,所以本来已有轻重之所由也。”
shān yīn dào shàng,yìng jiē bù xiá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ròu shān fǔ lín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后比喻宴会的奢侈。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 夏》:“以人架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
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
píng shān fù hǎi凭山负海凭:依靠;负:背倚。依凭山峦,背倚大海。形容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2卷:“福州凭山负海,东南都会,富庶之邦。”
hé dài shān lì河带山砺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dào shén me shān shàng chàng shén me g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dǎo hǎi yí shān倒海移山倒:颠倒,翻转。翻转大海,移动山岳。指气势或力量洪大。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飞北上……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
shuǐ míng shān xiù水明山秀见“水秀山明”。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