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ān zhì yuān zī山峙渊渟 | 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山峙渊渟,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 |
yí shān kuà hǎi移山跨海 | 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 |
míng shān dà chuān名山大川 |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
xié shān chāo hǎi挟山超海 | 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shuǐ sòng shān yíng水送山迎 | 欣赏风景,寄情山水。指旅途遥远。 | 唐·吴兢《富春》诗:“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
shì shān méng hǎi誓山盟海 | 同“山盟海誓”。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块玉·女相私>》:“顿忘了誓山盟海,顿忘了音书不寄来。” |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泰山 | 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 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
lí shān diào hǔ离山调虎 | 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 《白雪遗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爷得胜不班师,秦桧东窗定巧计,私造金牌传假旨,暗使离山调虎计,风波亭上死的屈。” |
hǎi shì shān méng海誓山盟 | 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 |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
pái shān dǎo xiá排山倒峡 |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山峡。形容水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4回:“但见城外水声淙淙,一望江湖,有排山倒峡之势。” |
jī shān guà piáo箕山挂瓢 |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 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
xiān shān qióng gé仙山琼阁 | 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 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
duī jī chéng shān堆积成山 | 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形容极多。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 |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 |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 | 《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gōng ruò qiū shān功若丘山 | 功:功绩。若:像,如同。功绩像山一样。比喻功绩非常大。 | |
nán shān yǐn bào南山隐豹 | 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 | 《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
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 |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 | 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指点江山 |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tài shān qí tuí泰山其颓 | 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jī shān zhī fēng箕山之风 | 指隐士的风范。 | 清 王晫《今世说 雅量》:“[丁药园]谪居五载,略无迁谪状,躬耕自乐,洒然有箕山之风。” |
shān yáo dì dòng山摇地动 |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
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 |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
zhù shān zhǔ hǎi铸山煮海 |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
dēng shān mò lǐng登山蓦岭 | 蓦:超越。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 | 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三折:“今日亲将头领差,登山蓦岭践尘埃。” |
qióng shān jié zé穷山竭泽 | 穷:寻求到尽头。寻遍所有的山与河。 |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麟,人罕识之兽也,以见公之穷山竭泽而尽取,至于不识之兽,皆搜索而之。” |
nán shān zhī shòu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 | 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 《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
xuě hǎi bīng shān雪海冰山 |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天气极其寒冷。 |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gé háng rú gé shān隔行如隔山 | 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 |
qióng shān è shuǐ穷山恶水 | 穷山:荒山。恶水:有害的河。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 | 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
bù shí tài shān不识泰山 |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shuǐ bì shān qīng水碧山青 |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 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笑兴口号》:“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 |
tuì rú shān yí退如山移 | 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 《吴子·应变》:“守以强弩,退如山移。” |
màn shān biàn yě漫山遍野 | 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
cán shān shèng shuǐ残山剩水 |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 宋 范成大《万景楼》诗:“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
dì dòng shān yáo地动山摇 | 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 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
cáng zhī míng shān藏之名山 |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 三国 魏 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
dié shí wéi shān叠石为山 | 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
yù shān zì dǎo玉山自倒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 | 唐·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卖,玉山自倒非人推。” |
jī shān zhī jié箕山之节 |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shān chī hǎi hē山吃海喝 | 放肆地大吃大喝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
fàng huǒ shāo shān放火烧山 |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 康濯《东方红》:“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 |
pá shān shè shuǐ爬山涉水 | 形容路途艰辛。 | 范金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栉风沐雨。” |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摇山 | 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 明 郭勋《英烈传》第49回:“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
kāi shān bí zǔ开山鼻祖 |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 孙犁《关于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 |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太山 | 见“安如泰山”。 | 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
huái shān xiāng líng怀山襄陵 | 谓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
tiě zhèng rú shān铁证如山 | 形容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 | 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十八张冤状在此,铁证如山,老贼还有何辩!” |
tài shān běi dòu太山北斗 |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
hǎi méng shān zhòu海盟山咒 | 犹言海誓山盟。 | 明·梁辰鱼《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
shān qióng shuǐ duàn山穷水断 | 见“山穷水尽”。 |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
bá shān jǔ dǐng拔山举鼎 |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
pī fā rù shān披发入山 |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
mǎ yǐ bān tài shān蚂蚁搬泰山 | 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创造奇迹。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 | |
shuǐ màn jīn shān水漫金山 |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 《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
dāo shān jiàn shù刀山剑树 |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
shān yáo shuǐ yuǎn山遥水远 | 谓道路遥远。 | 宋·杨无咎《玉抱肚》词:“见也浑闲,堪嗟处、山遥水远,音书也无个。”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生]娘子,莫不是虑着山遥水远么?[旦]奴不虑山遥水远。” |
jī shān zhī zhì箕山之志 |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
tī shān zhàn gǔ梯山栈谷 | 谓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论》:“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
tī shān jià hè梯山架壑 | 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 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莫不梯山架壑,镪负来归。” |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chǐ shān cùn shuǐ尺山寸水 | 每一小块山水。 | 清·张问陶《青神舟中饮酒排闷》诗:“丹稜彭君古豪杰,对予常笑峨嵋劣;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
qì gài shān hé气盖山河 |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 | 《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
jī shān zhī cāo箕山之操 |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 《后汉书 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 |
tài shān yā luǎn泰山压卵 |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 《晋书 孙惠传》:“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
bá shān chāo hǎi拔山超海 |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 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 |
xiào ào hú shān啸傲湖山 | 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 姚华《曲海一勺》:“折揽胜登临,亦传啸傲湖山之作。”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人的秉性是极难转变的。即言人性难以改变。 | 《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迅书信集·九0六·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点‘不妥’的议论。” |
gāo shān jùn lǐng高山峻岭 | 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险的山岭。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众人打一看时,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 逢:遭逢,遇见;迭:一层加上一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
bǎi èr hé shān百二河山 |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
xué rú dēng shān学如登山 | 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 三国 魏 徐干《中论 上 治学》:“夫听黄钟声,然后知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 |
ēn zhòng qiū shān恩重丘山 | 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
bá shān gāng dǐng拔山扛鼎 | 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 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shān bù zhuàn lù zhuàn山不转路转 | 比喻世界渺小,这里不遇那里遇。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14章:“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
lián shān pái hǎi连山排海 | 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 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丰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连山排海而来,不知内地受伤否?” |
shān shuǐ xiāng lián山水相连 |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 | |
tiě àn rú shān铁案如山 | 指罪证确凿;定的案像山那样不能推翻。案:犯罪的纪录或结论。 | 明 孟称舜《郑节度残唐再创》第一折:“辘辘的似风车样转,道不的铁案如山。” |
měng hǔ lí shān猛虎离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这山望着那山高 |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 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
qiān lì shān jī愆戾山积 | 愆:过失;戾:罪过。罪过很多,累积如山。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刘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 |
bā shān shǔ shuǐ巴山蜀水 |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 |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 |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
tā shān zhī shí他山之石 | 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 | 《诗经 小雅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shuǐ jìn shān qióng水尽山穷 | 同“水穷山尽”。 | 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
lú shān zhēn miàn庐山真面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
zhǐ shān mài mó指山卖磨 | 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 | 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
shān bēng dì liè山崩地裂 |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
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人心齐,泰山移 |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 |
bá shān gài shì拔山盖世 |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zhǐ shān shuō mò指山说磨 | 比喻错此说彼。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 |
zhòng xǔ piāo shān众喣飘山 |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 《后汉书 第五伦传》:“众喣飘山,聚蚊成雷,盖骄佚所从生也。” |
bā shān yuè lǐng巴山越岭 | 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 |
dōng shān gāo wò东山高卧 |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yín shān tiě bì银山铁壁 | 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元城在南都,似个银山铁壁。” |
tài shān yā dǐng泰山压顶 |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 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