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色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ǔ xiāng gǔ sè古香古色 | 古香:古书画散发出来的气味。古雅的色调、意趣。形容器物、书画和建筑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邓秀梅走进大门,步步留心地察看着这座古香古色的、气派宏伟的殿宇。” |
hú xíng cài sè鹄形菜色 |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 明 卢象昇《经理崇祯十一年屯政疏》:“塞上孑遗,鹄形菜色,相从沟壑者亦比比也。” |
zhèng róng kàng sè正容亢色 | 谓神色严肃。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 |
hé róng yuè sè和容悦色 | 同“和颜悦色”。 |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不离口。”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
miàn wú cán sè面无惭色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bó rán zuò sè勃然作色 |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
fēng yún biàn sè风云变色 | 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比喻局势变化大。 |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
jí yán jù sè疾言遽色 |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难色 |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面有难色,尚未回答得出。” |
shén sè zhāng huáng神色张皇 | 张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 | 清 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六回:“正在无可奈何,只听得楼梯上一阵脚步声音,当差的已经回来,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进来,神色张皇,满头流汗。” |
xíng shū sè shòu形输色授 | 谓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juàn wěi chì sè倦尾赤色 | 比喻十分困苦。 | 《诗经 周南 汝坟》:“鲂鱼赤尾。” |
jīng kǒng shī sè惊恐失色 |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xù sè sháo guāng煦色韶光 | 谓晴暖美丽的风光。 | 宋·柳永《斗百花》词:“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
wǔ sè bīn fēn五色缤纷 |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连日把书房改做了帐房……铺设得五色缤纷。” |
píng fēn qiū sè平分秋色 |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 | 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
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méi fēi sè wǔ眉飞色舞 | 色:脸色;表情。双眉挑动;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
shén sè bù jīng神色不惊 |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
nián lǎo sè shuāi年老色衰 | 色:容貌,美色。指女人因上了年纪而衰老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38回:“那王妈妈自幼在勾栏中出身,后来年老色衰,沦落无靠,遂为人佣仆。” |
guān mào chá sè观貌察色 | 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 《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
qiū sè píng fēn秋色平分 |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 《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
sè yì shuāng jué色艺双绝 |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 |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为帝言陇西氏色艺双绝,帝艳心焉。” |
mǎn yuán chūn sè满园春色 |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
liǎn wú rén sè脸无人色 | 形容极端恐惧。 | |
jiàn mào biàn sè鉴貌辨色 |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
wǔ yán liù sè五颜六色 | 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
jí yán jù sè疾言倨色 |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 《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
tiān zī guó sè天姿国色 |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huì shēng huì sè绘声绘色 |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
gè sè gè yàng各色名样 | 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 |
wǔ sè xiāng xuān五色相宣 |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 | 《宋书 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shān guāng shuǐ sè山光水色 |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 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
shuǐ tiān yī sè水天一色 |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qíng jiàn yú sè情见于色 |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
wú shēng wú sè无声无色 |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 《新华月报》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无声无色。” |
dùn zú shī sè顿足失色 |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
méi yán lào shǎi没颜落色 | 形容情绪低落。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合童奶奶调羹没颜落色的坐着,寄姐在旁里也谷都着嘴奶小京哥。” |
tán hǔ sè biàn谭虎色变 | 谭:同“谈”;色:脸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有光生长穷乡,谭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 |
shén fēi sè dòng神飞色动 | 神:精神;色:脸色。脸上的表情极其生动焕发。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9回:“素臣细说在外之事,说到危险处,三人魄战心惊;说到爽快处,三人神飞色动。” |
biàn sè zhī yán变色之言 |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 《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声色 |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jīn shēng yù sè金声玉色 |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 《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
fèn rán zuò sè愤然作色 |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jiǎ yǐ cí sè假以辞色 |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 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
xǐ yùn bù xìng yú sè喜愠不形于色 | ||
hún shè sè jǔ魂慴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
chǎn cí lìng sè谄词令色 | 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gǒu mǎ shēng sè狗马声色 |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 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shén sè yí rán神色怡然 |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心情愉快,面色安祥。 | 《新五代史·死事传·孙晟传》:“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
zhèng yán lì sè正颜厉色 |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
biàn liǎn biàn sè变脸变色 |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 《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听,就变脸变色地发起脾气来。” |
hún shè sè jǔ魂慑色沮 | 形容惊恐万状。 | 《旧唐书·忠义传·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 |
tiān xiāng guó sè天香国色 |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 唐 李濬《松窗杂录》:“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liǎn sè bǐng qì敛色屏气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 | 宋 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
tán hǔ sè biàn谈虎色变 |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xíng xíng sè sè形形色色 |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万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养之,形形色色,无所弃遗。” |
àn rán shī sè黯然失色 |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 |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顿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 |
hé yán yuè sè和颜悦色 | 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
liǎo wū jǔ sè了无惧色 | 惧:害怕;色:神色。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戚颜色不变,了无惧色。” |
sè shuāi ài chí色衰爱弛 | 色:姿色、容颜;弛:松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指男子喜新厌旧。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难》:“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 |
yán cí lì sè严词厉色 | 色:脸色。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 |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shì nù shì sè室怒市色 | 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
bù lù xíng sè不露形色 |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 |
sè zhōng è guǐ色中饿鬼 |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
sè yì jué lún色艺绝伦 | 色艺:容貌和技艺;伦:同类。容貌和技艺超群拔俗,在同类中绝无仅有。 |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师师无所归,有倡籍李姥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绝伦,遂名冠诸坊曲。” |
yì xíng yú sè义形于色 |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chén miǎn jiǔ sè沉湎酒色 | 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毫无节制。 | 《尚书·泰誓上》:“沉湎酒色,敢行暴虐。” |
miàn wú rén sè面无人色 |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
zhèng sè zhí yán正色直言 |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
shén sè bù náo神色不挠 | 神色:神情,态度;挠:屈,弯曲。神情无所改变。 | 宋·李孜《纂异记·浮梁张令》:“庖人炙羊方熟,有黄衫者,据盘而走,仆夫连叱,神色不挠。” |
qīng yī sè清一色 | 原指打麻将时由一种花色组成的一副牌。后比喻全部由同一种成分构成。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而且他[佘小观]赌品甚高,输得越多心越定,脸上神色丝毫不动。又欢喜做‘清一色’。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 |
guān xíng chá sè观形察色 | 见“观貌察色”。 | 《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观形察色,见貌之情。” |
xíng sè cōng cōng行色匆匆 |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 | 唐 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biàn sè yì róng变色易容 |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 《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
zhèng sè wēi yán正色危言 |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 《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
chěng yán dòu sè逞妍斗色 | 形容花儿盛开,竞相逞美。 | 《红楼梦》第七九回:“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可比。” |
xián xián yì sè贤贤易色 |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qiǎo yán lìng sè巧言令色 | 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 《尚书 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
mù sè cāng máng暮色苍茫 | 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 《茅盾散文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
dá rán shī sè怛然失色 |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 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
miàn bù gǎi sè面不改色 |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xíng sè cāng huáng形色仓皇 | 动作匆忙,神色慌张。 |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威无从禁止,累得声势沮丧,形色仓皇。” |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 |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掌柜的招呼进内,先把那包首饰秤准分两,再拣取应用各件,色色俱全。” |
guó sè tiān xiāng国色天香 | 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 唐 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chūn sè liáo rén春色撩人 |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
biàn yán biàn sè变颜变色 |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
sè shuāi ài qǐn色衰爱寝 | 色:姿色;寝:平息,停止。指因容颜衰老而失去爱宠。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山坡羊>》:“色衰爱寝从来话,忆西陵松阴露华。” |
chūn sè nǎo rén春色恼人 | 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xū héng lì sè盱衡厉色 |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