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口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jiē tóu xiàng kǒu街头巷口巷:胡同。指大街小巷。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以贩卖书报盛极一时的各街头巷口的小书摊也完全改变模样。”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yí rén kǒu shí贻人口实贻:给;口实:话柄;即可让人利用的口实。指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话柄。清 唐才常《上欧阳中鹄书》:“安得有此巨款?如此事果成,必贻人口实。”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wǎng fèi kǒu shé枉费口舌白费口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fó xīn shé kǒu佛心蛇口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kāi kǒu jiàn xīn开口见心说话直爽,没有隐曲。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kǒu wú zé yán,shēn wú zé xíng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法,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孝经·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jǐn xiōng xiù kǒu锦胸绣口犹言锦心绣口。清·湘灵子《轩亭冤》序:“锦胸绣口,居然妙绪环生。”
kǒu hán tiān xiàn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xīn fú kǒu bù fú心服口不服服:信服。心里信服嘴上却不承认。马烽《吕梁英雄传》第43回:“老武听了,还有点心服口不服。”
gǒu kǒu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元曲选 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一口吸尽西江水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kǒu tóu chán口头禅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kǒu chǐ líng lì口齿伶俐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lóng kǒu duó shí龙口夺食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kǒu zhí xīn kuài口直心快想什么说什么,为人直爽。巴金《家》:“倒是觉慧口直心快,他终于说了出来。”
jiān kǒu jié shé缄口结舌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kǒu jiǎo fēng qíng口角风情口头表示的情爱。清·李渔《比目鱼·联班》:“那些用小钱的主子,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声声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shí zì lù kǒu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huáng kǒu rú zǐ黄口孺子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3回:“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kǔ kǒu liáng yào苦口良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kǒu zhōng cí huáng口中雌黄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lā jiā dài kǒu拉家带口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kǒu shì xīn fēi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jī kǒu niú hòu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shùn kǒu kāi hé顺口开河犹言信口开河。不假深思,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回:“我原来是私访,为何顺口开河?”
kǒu rú xuán hé口如悬河见“口若悬河”。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kǒu xié cí gěi口谐辞给谓言辞诙谐敏捷。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kǒu zào hóu gān口燥喉干燥:干。形容非常干渴。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葫芦捂着嘴笑。《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shé xīn fó kǒu蛇心佛口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kǒu xián tiān xiàn口衔天宪见“口含天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恒帝永兴元年》:“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衔天宪。”
chì kǒu shāo chéng赤口烧城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张同“目瞪口呆”。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见“口呆目瞪”。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yǒu kǒu nán zhāng有口难张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jìn kǒu juǎn shé噤口捲舌指缄默不言。
zhuō kǒu dùn cí拙口钝辞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mì kǒu jiàn fù蜜口剑腹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
kǒu fú xīn fú口服心服指从内心及口头都表示信服。《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毛主席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启发我们顾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犹口口声声。《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liǎng jiān hé kǒu两肩荷口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kǒu qīng shé bó口轻舌薄形容说话刻薄尖酸。《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zhòng kǒu nán tiáo众口难调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胡卢胡卢:笑貌。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kǒu zhuì tiān huā口坠天花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华,同“花”。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充口见“食不餬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dùn kǒu zhuō sāi钝口拙腮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gān mào hǔ kǒu甘冒虎口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kǒu sì xuán hé口似悬河见“口若悬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bǎi kǒu mò biàn百口莫辩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大虹村》:“细细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辩矣。”
lǎng lǎng shàng kǒu朗朗上口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liáng yào kǔ kǒu良药苦口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劝诫、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很有益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gāo xià zài kǒu高下在口犹言信口雌黄。《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
xīn fú kǒu fú心服口服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kǒu jiǎng zhǐ huà口讲指画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shǒu píng jiān kǒu守瓶缄口犹言守口如瓶。谓闭口不言。清·李渔《怜香伴·鞅望》:“你把姻缘簿徼,你把相思帐销,我从今守瓶缄口,免被人嘲。”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xìn kǒu kāi hē信口开喝见“信口开合”。元·张养浩《新水令·辞官》:“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
shǐ kǒu dǐ lài矢口抵赖一口咬定,死不承认。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qǔ bù lí kǒu曲不离口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zhòng kǒu shuò jīn众口铄金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bèn kǒu zhuō shé笨口拙舌没有口才,不善言谈。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一章:“部队作风,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dù kǒu guǒ zú杜口裹足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满口之乎者也满口文言词语。指人物的书呆子气。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yī kǒu sān shé一口三舌比喻唠叨、话多。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sān jiān qí kǒu三缄其口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声犹言众口一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yǐ wéi kǒu shí以为口实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犹一口同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yī kǒu liǎng chí一口两匙比喻贪多。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
jiāo kǒu zàn yù交口赞誉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唐 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fēng kǒu làng jiān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shùn kǒu tán tiān顺口谈天顺:顺便。随便说话聊天。朱自清《择偶记》:“听差原只顺口谈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jiāo kǒu chēng zàn交口称赞交口:众口一辞。异口同声地称赞。《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jiāo kǒu chēng yù交口称誉交口:大家一齐说;称誉:称扬赞誉。大家同声称赞。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我出门下,交口荐誉之。”
rén duō kǒu zá人多口杂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
yá bái kǒu qīng牙白口清比喻说话清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yī kǒu bù néng zhuó liǎng chí一口不能著两匙匙:汤匙。一张嘴同时要吃两把汤匙里的食物。比喻贪多。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kǔ kǒu zhī yào苦口之药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wàn kǒu yī cí万口一词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kǒu zhū bǐ fá口诛笔伐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qiǎo yán lì kǒu巧言利口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hé mén bǎi kǒu阖门百口指全家所有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岐传》:“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zhé jiǎo zhī kǒu折角之口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辩论。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五鹿狱狱,朱云折其角。”
zhòng kǒu jiāo chuán众口交传众人辗转述说。清 陈天华《警世钟》:“就是不幸受伤身死,众口交传,全国哀痛,还要铸几个铜像,立几个石碑,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qián kǒu jìn yǔ拑口禁语拑:同“钳”,用东西夹住。闭口不言。形容保守秘密不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今日贾政在席上也自拑口禁语。”
tāo kǒu chán shé饕口馋舌比喻贪吃的人。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yǒu kǒu wú xīn有口无心嘴里有啥说啥;心里却没有什么。明 于谦《拟吴侬曲》:“忆郎直忆到如今,谁料思深恋亦深;刻木为鸡啼不得,原来有口却无心。”
mù dāi kǒu zā目呆口咂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kǒu xuè wèi gān口血未干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wàn kǒu yī tán万口一谈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zhòng kǒu xūn tiān众口熏天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吕氏春秋 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