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口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bì kǒu bù tán闭口不谈 | 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 沈从文《边城》:“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
jié shé dù kǒu结舌杜口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
dù kǒu jué shé杜口绝舌 | 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 | 汉·焦赣《易林·否之簨》:“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
zhòng kǒu shuò jīn众口铄金 |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 《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
kǒu ěr xiāng chéng口耳相承 | 谓接受传闻。 |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
yá bái kǒu qīng牙白口清 | 比喻说话清楚。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
qún kǒu shuò jīn群口铄金 | 铄:熔化。众口一词能够把金属熔化。指舆论可以混淆是非。 | 宋·李纲《谢亲笔札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铄金之际,薄其罪于众人欲杀之时。” |
suō yī jié kǒu缩衣节口 | 指省吃省穿,生活节俭。 | 宋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贫亦足。” |
chán kǒu áo áo谗口嚣嚣 | 谗:说别人坏话;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人。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
jiān shé bì kǒu缄舌闭口 | 缄舌: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看别人眼铺眉,笑自己的缄舌闭口。” |
yǒu kǒu nán zhāng有口难张 | 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 |
jié shé qián kǒu结舌钳口 |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
tí xīn zài kǒu提心在口 | 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
mù dèng kǒu duō目瞪口哆 | 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 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
fó kǒu shèng xīn佛口圣心 | 形容言语温厚,心地慈善。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送子观音殿对云:‘我费尽一片婆心……’佛口圣心,自然入妙。” |
shé xīn fó kǒu蛇心佛口 |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
zhòng kǒu jiāo gōng众口交攻 | 交:俱,共。许多人一起用话语攻击。 | 《明史·王应熊传》:“言陛下召应熊,必因其秉国之日,众口交攻,以为孤立无党,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联。” |
tuō kǒu chéng zhāng脱口成章 | 出口便成文章。喻才思敏捷。 | 宋·苏轼《黄州再祭文与可文》:“艺学之多,蔚如秋蒉。脱口成章,粲莫可耘。” |
dùn kǒu zhuō sāi钝口拙腮 |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zhòng kǒu rú yī众口如一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
rú chū yī kǒu如出一口 |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
jìn kǒu juàn shé噤口卷舌 | 谓缄默不言。 | 宋·苏洵《谏论下》:“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
kǒu duō shí guǎ口多食寡 | 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 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
chán tè zhī kǒu谗慝之口 | 谗:说别人坏话;慝:邪恶。进谗言的恶人的嘴。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
shòu rén kǒu shí授人口实 | 留给别人以话柄。 | 王闿运《致丁亲家书》:“比年频致物论,四督失官,授人口实,宠反为辱。” |
mì kǒu jiàn fù蜜口剑腹 | 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 |
qīng kǒu bái shé青口白舌 |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
zhū kǒu hào chǐ朱口皓齿 | 皓:白。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形容容貌美丽。 | 无名氏《杂事秘辛》:“目波澄鲜,眉抚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魇颐颔,位置均适。” |
mù dāi kǒu zā目呆口咂 |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
kǒu zhuì tiān huā口坠天花 |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华,同“花”。 |
shǒu kǒu rú píng守口如瓶 | 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 唐 道世《诸经要集 择交部 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合 |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
qián kǒu cè mù钳口侧目 | ||
fēn fáng jiǎn kǒu分房减口 | 亦作“分身减口”。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谓分房减口或分身减口。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为这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兄弟你守着祖业,俺两口儿到他邦外府,赶熟去来。” |
dù kǒu jué yán杜口绝言 | 犹言杜口无言。 |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 |
dùn kǒu zhuō sāi顿口拙腮 |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 |
dù kǒu mù shé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dù kǒu guǒ zú杜口裹足 | 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
liáng yào kǔ kǒu良药苦口 |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劝诫、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很有益处。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出口成章 |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
qián kǒu jié shé钳口结舌 | 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
yù bù jué kǒu誉不绝口 | 不住地称赞。 | |
kǒu qīng shé bó口轻舌薄 |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
chán kǒu shuò jīn谗口铄金 |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 |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丁亥,谗口铄金,太行千盘,横起人面。” |
xiū kǒu xiū jiǎo羞口羞脚 | 羞:难为情。口和脚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 |
kǒu gàn shé jiāo口干舌焦 | 见“口燥唇干”。 |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
yǐ wéi kǒu shí以为口实 | 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
jiāo kǒu chēng zàn交口称赞 | 交口:众口一辞。异口同声地称赞。 | 《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chì kǒu shāo chéng赤口烧城 | 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 明·杨慎《后蚊赋》:“谮有国兮,赤口烧城;烦言喷兮,积毁销骨。” |
xīn bù yīng kǒu心不应口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 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
hǔ kǒu bá yá虎口拔牙 |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 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
yáng luò hǔ kǒu羊落虎口 | 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亦作“羊入虎口”。 | 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杨,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这个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
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折冲口舌之间 | 折冲: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口舌:争吵。在辩论、争吵中进行外交谈判。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dù kǒu jié shé杜口结舌 | 犹言杜口吞声。 |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张 | 同“目瞪口呆”。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
hóng kǒu bái yá红口白牙 |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 |
xié jiā dài kǒu携家带口 | 携带家眷,指受家眷的拖累。 | 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18回:“于是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地到了北京。” |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 |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 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
zhāng kǒu tǔ shé张口吐舌 | 形容很惊奇的样子。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
jīn kǒu yù yán金口玉言 |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 | 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
zhāng kǒu diào shé张口掉舌 | 谓发表言论。 |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
kǒu shuō wú píng口说无凭 |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 元 乔吉《扬州梦》第四折:“咱两个口说无凭。” |
kǒu chǐ shēng xiāng口齿生香 |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6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kǔ kǒu è shí苦口恶石 | 石:古代石针。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规劝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
wàng kǒu bā shé妄口巴舌 |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
rè xīn kǔ kǒu热心苦口 | 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弊口 |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 《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zhòng kǒu jiāo zàn众口交赞 | 众人交相赞美。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列公,你看只一个长姐儿,也会闹得这等千里逢迎,众口交赞,可见‘声气’这途也不可不走的。” |
kǒu ruò xuán hé口若悬河 |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
kǒu mì fù jiàn口蜜腹剑 |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 | 亦作“目瞪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驴唇不对马口 |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
xìn kǒu hú yán信口胡言 |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
zhòng kǒu zhī biàn众口之辩 | 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 |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
qián kǒu cè mù箝口侧目 | 箝口:闭口不说话;侧目:怒目而视。闭嘴怒目而视。形容敢怒不敢言 |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
kǒu yōng ruò chuān口壅若川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áo yá jǐ kǒu聱牙戟口 | 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 《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
kǒu zào chún gān口燥唇干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kǒu sì xuán hé口似悬河 | 见“口若悬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
shǐ kǒu chāng yán矢口猖言 | 矢口:信口,随口;猖言:狂言。信口胡说。 | 清·魏源《<书古微>序》:“矢口猖言,不顾其后,其不可信者二。” |
wǎng kǒu bá shé枉口拔舌 |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声 |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miàn péng kǒu yǒu面朋口友 | 谓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面朋口友,固不足怪。欲明通财之义,非道义之交不可。” |
zhòng kǒu shuò jīn众口烁金 |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 汉·荀悦《汉纪·景帝纪》:“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
qián kǒu tūn shé钳口吞舌 | 犹言闭口不言。 |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
zhǐ huà kǒu shòu指画口授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 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 |
wǎng kǒu kuáng shé枉口诳舌 | 见“枉口拔舌”。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
mà bù jué kǒu骂不绝口 | 骂声不断。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卷上:“乃令经板夹而锯之,致死骂不绝口。” |
xiù kǒu jǐn xīn绣口锦心 |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
fó kǒu shé xīn佛口蛇心 |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 明 梅鼎祚《玉合记 焚修》:“师父不要骂,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好两个佛口蛇心。” |
kǒu gān shé zào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zhí kǒu wú yán直口无言 | 犹言哑口无言。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 |
nè kǒu shǎo yán讷口少言 |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