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地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jú dì yù tiān局地吁天吁天:呼天诉苦。形容悲痛诉说的样子。《尚书·召诰》:“以哀吁天。”
chì dì qiān lǐ赤地千里赤:空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gān dǎn tú dì肝胆涂地见“肝脑涂地”。汉·刘向《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真正的,够标准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
mèi dì mán tiān昧地瞒天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明 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rén jiān dì yù人间地狱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像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像人间地狱。”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kū tiān hǎn dì哭天喊地提高嗓门又哭又叫。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来,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纪却一声不哼。”
zhī tiān zhī dì知天知地指知天时,通晓地利。春秋·齐·孙武《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xià lín wú dì下临无地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mán tiān xí dì瞒天席地瞒:隐瞒实情。指瞒上欺下,一手遮天。清·洪楝园《警黄钟》第三出:“说邻封安然无事,那日问环球公法,谁是谁非。他瞒天席地,不令主知。”
zhì dì zhī cái掷地之材指能写出文辞优美、声调铿锵的好文章的人才。宋·王禹偁《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并序》:“惭非掷地之材,有玷他山之石。”
yòng tiān yīn dì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东观汉记·公孙术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
jiù dì qǔ cái就地取材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唐 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chuí xiōng tà dì槌胸蹋地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清·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
tiān fān dì fù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覆:翻过来。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qiāng dì hū tiān抢地呼天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抢地呼天,哭个不了。”
hào tiān kòu dì号天扣地扣:同“叩”,敲击,撞击。向着天大声哭叫,将自己的头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晋书·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
niú mián dì牛眠地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谊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xí dì mù tiān席地幕天以地为席以天为幕。指在露天席地而卧。唐·韩偓《惆怅》诗:“何如饮酒连千醉,席地幕天无所知。”
jí dì jú tiān蹐地跼天形容戒慎小心。《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bì zhēng zhī dì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 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háo tiān pāi dì号天拍地大声哭叫。形容放声大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咽了这一口怨气,扯住了丈夫,哭了又哭,号天拍地的不肯放手。”
hūn tiān àn dì昏天暗地见“昏天黑地”。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帅再变五色云雾,昏天暗地。”
dì fù hǎi hán地负海涵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wǔ tǐ tóu dì五体投地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suí shí suí dì随时随地①谓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
xí dì ér zuò席地而坐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旧五代史 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shàng bù shǔ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属天,下不着地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jīng wěi tiān dì经纬天地经:丝织品的直线;纬:丝织品的横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shǒu shàn zhī dì首善之地①指首都。②最好的地方。《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
gǎn tiān dì,dòng guǐ shén感天地,动鬼神感:感动。感动天地,使鬼神为之哭泣。形容事迹或文艺作品感人至深。清·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向令风雅而不变,则诗为之道,狭隘而不及情,何以感天地而动鬼神乎?”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wěi dì jīng tiān纬地经天纬:丝织品的横线;经:丝织品的直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3回:“霍武道:‘白先生才学自然纬地经天。’”
tiān jīng dì wěi天经地纬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zhì dì fù shēng掷地赋声见“掷地金声”。明·郑若庸《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dì dà wù bó地大物博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xīn dì zhèng zhí心地正直指为人正直,不存邪念。
ā bí dì yù阿鼻地狱阿鼻: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语出《法华经 法师功德品》:“下至阿鼻地狱。”
tiān chéng dì píng天成地平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尚书 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 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dì bēng shān cuī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tiān dì kāi pì天地开辟指前所未有,有史以来头一次。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dì xiá mín chóu地狭人稠狭:窄小;稠:多而密。地域狭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区或拥挤的场所郭沫若《苏联纪行》:“同进食堂进膳,今夜有舞会,地狭人稠,毫无虚席。”
dé pèi tiān dì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lüè dì gōng chéng略地攻城略:侵夺,强取。夺取地盘,攻战城池。指向敌方进攻。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卷》:“十万伍雄兵飞将,皆能略地攻城。”
hēi dì hūn tiān黑地昏天形容极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清·孙雨林《皖江血·狱会》:“然野蛮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场,弟来恐亦难免也。”
háo tiān kū dì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bù mù zhī dì不牧之地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fù cái jīn dì负材矜地见“负地矜才”。《文选·刘孝标〈辩命论〉》作者“刘孝标”唐·李善注:“[孝标]负材矜地,自谓坐致云霄,岂图逡巡十稔而荣惭一命。”
tiān dì jīng wěi天地经纬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wàn zhàng gāo lóu cóng dì qǐ万丈高楼从地起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sǎo dì chū mén扫地出门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liú yǒu yú dì留有余地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他们显然具有‘化大事为小事’的用心,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tiān zāi dì niè天灾地孽灾:灾祸;孽:灾殃。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隋书·高祖纪》:“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
bié yǒu tiān dì别有天地天地:风格或境界。另外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唐 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yǔ tiān dì tóng xiū与天地同休休:停止。生命力与天地相同。比喻无穷无尽。《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复生,与天地同休,无干时。”
bá dì cān tiān拔地参天拔地:从地面上陡然耸立。参天:高耸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气势雄伟。同“拔地倚天”。郭沫若《春天的信号》:“虽然只是一根嫩苗,只要它不遭遇斧斤,我们可以预言,它一定会拔地参天。”
dì chè tiān bēng地坼天崩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màn tiān zā dì漫天匝地铺天盖地。宋·范成大《雪复大作六言》:“遥想漫天匝地,近听穿幔鸣窗。”
zuān tiān rù dì钻天入地形容神通广大,很有办法。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
shè shēn chǔ dì设身处地设:假设;处: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宋 朱熹《礼记 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tiān bù pà,dì bù pà天不怕,地不怕形容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干。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老爷小时何曾像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chēng tiān zhǔ dì撑天拄地犹言顶天立地。《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个道理,教他撑天拄地。”
tiān zhèn dì hài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贫无立锥之地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shān bēng dì liè山崩地裂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dòng tiān dì,gǎn guǐ shén动天地,感鬼神动:感动;感:感动。使天地鬼神受到感动。形容事迹或作品十分感人。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pū tiān gài dì扑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西戎《宋老大进城》:“扑天盖地的烟,把麦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yí wéi píng dì夷为平地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孙犁《我的绿色书》:“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车场。”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shàng bù zháo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喻两头没有着落。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dì jìn qí lì地尽其利尽:全部;利:利益。指土地等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作用。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dì guǎng mín zhòng地广民众广:宽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地广民众的中国要统一意志与集中力量,必得有为公众的喉舌,打通层层的壁垒。”
dì guǎng rén zhòng地广人众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历史悠久而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
háo tiān hǎn dì嚎天喊地见“嚎天动地”。《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里边丈母嚎天喊地的哭。”
gāng cháng sǎo dì纲常扫地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píng dì shēng bō平地生波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还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
guā yě sǎo dì刮野扫地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míng yù sǎo dì名誉扫地指彻底失去声誉。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sǎo dì jù jìn扫地俱尽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wǔ jīng sǎo dì五经扫地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sǎo dì wú yí扫地无遗见“扫地无余”。《晋书·惠帝纪》:“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
wēi xìn sǎo dì威信扫地威信:威望和信誉。威望、信誉全部丧失。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郭沫若《南京印象》:“而且就是他,使得法纪荡然,使得政府的威信扫地,他到底有什么收获?”
sǎo dì wú yú扫地无余同“扫地俱尽”。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wáng lì zhuī zhī dì亡立锥之地亡:无;立锥:插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jí tiān pá dì极天爬地
màn dì màn tiān漫地漫天漫:满。充满天地之间。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亦作“漫天漫地”。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扑头扑面,雪拥就浪千堆。”
rén dì liǎng shēng人地两生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20章:“你到你新的工作岗位上去,人地两生,谈何容易,这不就是困难吗?”
pán tiān jì dì蟠天际地蟠:遍及;际:到。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形容气势博大。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hēi tiān mō dì黑天摸地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7回:“众军黑天摸地,不辨东西,只得下马受降。”
píng dì qǐ gū dīng平地起孤丁比喻无事生非。
lüè dì gōng chéng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tiān xuán dì zhuàn天旋地转指天地转动。比喻时事变迁。也形容人头晕眼花的感觉。唐 元稹《望云雅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
hū tiān yù dì呼天吁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异史氏曰]恶乎哉!呼天吁地,忽尔披发向银床。”
hū tiān huàn dì呼天唤地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来说,汤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唤地叫痛。”
yù tiān hū dì吁天呼地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南朝陈徐陵《檄周文》:“翊从潇湘,空竭关陇,荆梁左右,汉沔东西。吁天呼地,望伫哀救。”
hū tiān kòu dì呼天叩地见“呼天抢地”。《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
bù shí zhī dì不食之地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dòng dì jīng tiān动地惊天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