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āng cháng sǎo dì纲常扫地 | 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
chōng tiān sāi dì充天塞地 | 指整个宇宙。 |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
suí dì suí shí随地随时 | 见“随时随地”。 | 清·魏源《圣武记》第一卷:“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分驻佐领,随地随时编丁入军籍,统称为吉林之兵。” |
yī shí bā céng dì yù一十八层地狱 |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
tiān hūn dì àn天昏地暗 | 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 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
xiān tiān wò dì掀天斡地 | 见“掀天揭地”。 | 宋·冯时行《遗夔门故旧》诗:“蜀江逬出岷山来,翻涛鼓浪成风雷。掀天斡地五千里,争赴东海相喧豗。” |
gān nǎo tú dì肝脑涂地 |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
jì dì pán tiān际地蟠天 | 形容遍及天地间。 | 庄周《庄子 刻意》:“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
pán tiān jì dì蟠天际地 | 蟠:遍及;际:到。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形容气势博大。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
dì tóu shé地头蛇 | 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gǎi tiān huàn dì改天换地 |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 朱敏《深情忆念周伯伯》:“站在我面前的正是两位扭转乾坤,改天换地,领导我党我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领袖、历史巨人。” |
tán tiān lùn dì谈天论地 |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 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俺门中未有三千客出来的谈天论地胸卷江淮。” |
jīng tān dòng dì惊天动地 | 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 | 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tiān zào dì shè天造地设 | 天建造的;地设置的。指自然的造就和安排。赞美事物自然形成;不用加工就十分完美。天地:指自然;造:制作;设:安排。 | 唐 田颖《问道堂后园记》:“回思向所辟诸境,几若天造地设。” |
tiān shàng dì xià,wéi wǒ dú zūn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 惟:只有;尊:地位或辈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当其新识骤得,踊跃狂喜,亦有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势,皆智之为也。” |
chì dì qiān lǐ赤地千里 | 赤:空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 | 《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
háo tiān kòu dì号天叩地 | 号:大叫;叩:敲击。大声呼天,以头撞地。形容极度悲痛。 | |
pán gǔ kāi tiān dì盘古开天地 | 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 《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 |
tiān fù dì zǎi天覆地载 | 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lì dì chéng fó立地成佛 | 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qiāng dì hū tiān抢地呼天 |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抢地呼天,哭个不了。” |
yī kuài shí tóu luò dì一块石头落地 | 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 |
yī luàn tú dì一乱涂地 |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 宋·苏洵《管仲论》:“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
dì jí mín pín地瘠民贫 |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 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yī kuài shí tou luò le dì一块石头落了地 | 比喻放下了心。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别意了。” |
jiù dì qǔ cái就地取材 | 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 | 《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唐 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
yī jiàn zhī dì一箭之地 | 一箭的射程。比喻不很远的距离。 | 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 |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立于不败之地 |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 | 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jìn rǎng guǎng dì进壤广地 | 扩展地域。 | 汉·桓宽《盐铁论·诛秦》:“虽以进壤广地,如食荝之充肠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 |
wū tiān hēi dì乌天黑地 | 犹言昏天黑地。比喻社会黑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这等乌天黑地,去那里敲门打户,惊觉他,他又要遁了去。” |
dì wú yí lì地无遗利 | 遗:遗留,遗漏。形容地上的自然资源充分得到利用。 | 清·冯桂芬《校攽庐抗议》:“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副。” |
màn tiān zā dì漫天匝地 | 铺天盖地。 | 宋·范成大《雪复大作六言》:“遥想漫天匝地,近听穿幔鸣窗。” |
dì lǎo tiān hūn地老天昏 | 形容变化剧烈。 | 明·汤显祖《牡丹亭·忆女》:“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思量起举目无亲,招魂有尽。” |
yì dì zé jiē rán易地则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luò dì shēng gēn落地生根 | 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 《人民日报》1969.12.18:“他们纷纷表示,要在农村落地生根,干一辈子革命。” |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谊 | 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 |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
yóu rèn yú dì游刃余地 |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 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
tiān guān dì jù天冠地屦 | 比喻双方相差极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日者列传》:“夫卜而有不审,不见夺糈;为人主计而不审,身无所处。此相去远矣,犹天冠地屦也。” |
tiān zāi dì niè天灾地孽 | 灾:灾祸;孽:灾殃。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 《隋书·高祖纪》:“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 |
chù dì hào tiān触地号天 |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 | 明·张敬修等《文忠公行实》:“既出,遂触地号天,几不可生。”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
tiān bēng dì chè天崩地坼 |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 《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
jīng wěi tiān dì经纬天地 | 经:丝织品的直线;纬:丝织品的横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
jiù dì zhèng fǎ就地正法 | 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
dì yù biàn xiàng地狱变相 | 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 |
jí tiān pá dì极天爬地 | ||
shàng bù zài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 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形容偏僻闭塞的地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叫他在这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给我结了几间茅屋,我同老母居住。” |
dì lì rén hé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dì shàng tiān guān地上天官 |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 |
huà dì kè mù画地刻木 | 比喻进监狱,受审讯。 | 《梁书 王僧儒传》:“盖画地刻木,昔人所恶,丛棘既累,于何可闻,所以握手恋恋,离别珍重。” |
wàn zhàng gāo lóu cóng dì qǐ万丈高楼从地起 |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 | 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
gōng chéng lüě dì攻城掠地 | 见“攻城略地”。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4回:“李密诸将士,当时攻城掠地,倚着金帛来得易,也用得易。” |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 | 怪:奇异。指天地间非常奇怪的事情。 |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数,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tiān nán dì běi天南地北 | 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形容分离两地;相隔很远。也形容地区各不相同。 | 元 关汉卿《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要时间月缺花飞。” |
huà dì wéi láo画地为牢 | 牢:牢狱。在地上画圈;囚人于内;作为牢狱。后喻指仅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活动。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
huà dì chéng tú画地成图 | 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岳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 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 | 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xiè tiān xiè dì谢天谢地 | 迷信说法;天地神灵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因此;办事顺利应感谢天地的保佑。后广泛用来表示顺利达到目的或克服了困难时的庆幸或满意的心情。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方才听得棺中有声响,想古人中多有还魂之事,望你复活,所以用斧开棺,谢天谢地,果然重生。” |
tiān gāo dì hòu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 《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
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不知天高地厚 |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
zhì zhī sǐ dì置之死地 |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强龙不压地头蛇 |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
tiān shòu dì shè天授地设 | 谓天然形成。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凡登览而惝恍、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尔。” |
bù bài zhī dì不败之地 | 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 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
lǎo tiān bá dì老天拔地 |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跑什么呢?” |
jú tiān cù dì局天促地 | 窘迫无路。 | 王维城《新乐府》:“华工苦,华工苦,局天促地无门诉。” |
tí tiān kū dì啼天哭地 | 呼天叫地的哭号,形容非常悲痛。 | 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阑路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
dì jiǎo tiān yá地角天涯 | 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 | 南朝 陈 徐陵《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燕南赵北,地角天涯,言接未由。” |
tiān lǎo dì huāng天老地荒 | 见“天荒地老”。 |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天老地荒,此情无尽穷。” |
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天时地利人和 | 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 《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
dì jìn qí lì地尽其利 | 尽:全部;利:利益。指土地等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作用。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
mà tiān chě dì骂天扯地 | 见“骂天咒地”。 | 梁斌《播火记》:“李德才跟着老山头走回西锁井,一进冯家大院,听得冯大奶奶在内宅骂天扯地,正在吵闹。” |
tiān zāi dì biàn天灾地变 |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 《魏书·崔诰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 |
qī tiān kuāng dì欺天诳地 | 欺骗天地神明。形容极其欺诈之能事。 |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这等穷儿乍富,瞒心昧己,欺天诳地,只要损别人,安自己。” |
shēng tiān rù dì升天入地 | 升:上升。上到天上,钻入地下。 | 唐·白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dì shàng tiān gōng地上天宫 |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 宋 袁褧《枫窗小牍》上卷:“汴中呼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 |
jiǎo bù diǎn dì脚不点地 |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 | 见“山崩地陷”。 |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
jīn guāng gài dì金光盖地 | 比喻钱神的本领高强。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何垠注:“金光盖地,出梵书。此借喻钱神之道术也。” |
dì fù hǎi hán地负海涵 |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
tiān chā dì bié天差地别 | 形容差别很大,相差甚远。 | |
xīn xuán liǎng dì心悬两地 | 悬:牵挂。一心牵挂着两地地方的事情。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03回:“怎奈此时是惊弓之鸟,又是心悬两地,记念着前山池大鬓,不知胜负如何。” |
fú dì dòng tiān福地洞天 |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 元 高明《琵琶记 牛小姐规劝侍婢》:“这般福地洞天,可知有仙姝玉女。” |
rén jiān dì yù人间地狱 |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 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像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像人间地狱。” |
huà dì wéi láo,yì bù rù画地为牢,议不入 | 议:议论。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
gōng chéng lüè dì攻城略地 | 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
guā yě sǎo dì刮野扫地 | 大风吹扫野地。喻杀获无余。 | 《文选·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
yī yú zhī dì一隅之地 |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 《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
rú lǚ píng dì如履平地 |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 唐 裴铏《周邯》:“因夷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
yuàn tiān yuàn dì怨天怨地 |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 |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 《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眼宗 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fú dì shèng rén伏地圣人 |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识就逞能的人。 | |
dì fù tiān fān地覆天翻 |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 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hào tiān kòu dì号天扣地 | 扣:同“叩”,敲击,撞击。向着天大声哭叫,将自己的头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 《晋书·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 |
mí tiān gèn dì弥天亘地 | 弥:满;亘:横贯。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 |
tiān chā dì yuǎn天差地远 | 比喻两者相差极大。 | 鲁迅《<准风月谈>前记》:“他们是弟兄,所见的又是同一的东西,想到的用法却有这么天差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