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dài tiān sāi dì戴天蹐地 | 犹戴天履地。 | 明·方孝孺《曹处士墓碣铭》:“吾先祖考,继世为宋民,戴天蹐地,受德泽者三百余年。” |
pì dì kāi tiān辟地开天 | 开:开拓;辟:开辟。古代神话盘古氏开辟天地,创立世界。后比喻有史以来。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杏黄幡下千千条古怪的金霞,内藏着天上无,地上少,辟地开天无价宝。” |
shàng zhī tiān wén,xià zhī dì l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知:晓得,知道。形容学问渊博,无所不至。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 |
yī bù yè dì衣不曳地 | 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
bù qī dì xià不欺地下 | 地下:黄泉之下。指人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 |
màn tiān zā dì漫天匝地 | 铺天盖地。 | 宋·范成大《雪复大作六言》:“遥想漫天匝地,近听穿幔鸣窗。” |
sī wén wěi dì斯文委地 | 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 |
liú tiān chè dì流天澈地 | 形容液体漫溢。 | |
gān nǎo tú dì肝脑涂地 |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
hū tiān hào dì呼天号地 | 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 宋·周密《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祖我父,一心王宝……不死于虏,则死于盗贼;若子若孙,呼天号地,此恨难磨。” |
bì zhēng zhī dì必争之地 | 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 《周书 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
hū tiān jiào dì呼天叫地 | 见“呼天号地”。 | 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下引《暗室灯》:“[韩魏公曰]百姓多愚,或为枉断,抱憾终身,早夜呼天叫地,我岂安乎?” |
lüè dì gōng chéng掠地攻城 | 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 | 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
fū cùn zhī dì肤寸之地 |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1肤=4寸。指面积狭小的土地。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
jiāng tiān jiù dì将天就地 | 谓以高就低。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小娘子休得悲伤,小可承娘子错爱,将天就地,求之不得,岂敢推托?” |
shān yáo dì dòng山摇地动 |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
píng dì qīng yún平地青云 | 平:平稳;青云:高空。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 金 元好问《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
hōng tiān liè dì轰天裂地 | 见“轰天烈地”。 | 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此十一年间,表面上之克林威尔,其声希味淡也若此,而后此轰天裂地之克林威尔又何以称焉。” |
dì fù tiān fān地覆天翻 |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 唐 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zhù tiān tà dì柱天踏地 | 指顶天立地的事物。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此生。” |
tiān guān dì jù天冠地屦 | 比喻双方相差极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日者列传》:“夫卜而有不审,不见夺糈;为人主计而不审,身无所处。此相去远矣,犹天冠地屦也。” |
tiān yáo dì yuǎn天遥地远 | 形容极其高远。 | 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juàn dì pí卷地皮 | 把地皮都卷走了。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 | 唐 卢仝《萧宅二三子赠答诗(客谢井)》:“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
jú tiān jí dì帡天极地 | 谓包罗万象。 | |
yù tiān hū dì吁天呼地 | 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 | 南朝陈徐陵《檄周文》:“翊从潇湘,空竭关陇,荆梁左右,汉沔东西。吁天呼地,望伫哀救。” |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
bá dì yǐ tiān拔地倚天 |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 唐 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
tiān zhī dì zhī天知地知 |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 元·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须知咱名讳,尽忠心天知地知。” |
yòng wǔ zhī dì用武之地 | 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 《晋书 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
tiān gāo dì jiǒng天高地迥 | 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dì wǎng tiān luó地网天罗 | 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 | 《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离阴府恓惶难,又值天罗地风灾。”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休要走了两洞妖魔。” |
jiǔ dì huā tiān酒地花天 | 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 | 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当着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观察捐躯致命之时,正是这一边风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际。” |
suí dì jú tiān蹐地局天 |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局天”形容戒慎小心。 | |
wǔ jīng sǎo dì五经扫地 |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 《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
pū tiān gài dì铺天盖地 |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 |
jú tiān cù dì跼天促地 | 指窘迫无路。 | |
mèi dì mán tiān昧地瞒天 |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 明 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
zhèn tiān shuò dì震天铄地 | 震:震动;铄:照亮。震动和照亮大地。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某一事件令人惊骇。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17节:“吾敢信卷土重来之机会,震天铄地之奇观,其决不远也。” |
xiān tiān dòng dì掀天动地 | 见“掀天揭地”。 | 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4章:“读其诗词,几无复为曾造作掀天动地大事业开拓于千古者也。” |
tiān bēng dì chè天崩地坼 |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 《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
shān bēng dì liè山崩地裂 |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
pū tiān gài dì扑天盖地 |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 西戎《宋老大进城》:“扑天盖地的烟,把麦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
gōng jūn tiān dì功均天地 | 均:同。功绩与天地等同。形容功劳极大。 | 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功均天地,明并日月。” |
dì liè shān bēng地裂山崩 | 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19回:“只听半空中一声大震,好似地裂山崩,抬头一看,依旧红日青天。” |
jiǔ shí dì yù酒食地狱 | 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东坡倅杭,不胜杯酌……疲于应接,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 |
qī tiān wǎng dì欺天罔地 | 欺骗天地。极言人之背理昧心。 |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这等穷儿乍富,瞒心昧己,欺天诳地,只要损别人,安自己。” |
qiāng dì hū tiān抢地呼天 |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抢地呼天,哭个不了。” |
chuàng tiān hū dì怆天呼地 | 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 | 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回:“生逼他出兵进城,以致堕敌人之计中,丧师败绩,害他不得为忠臣义士,真可叹真痛恨,怆天呼地而不已也!” |
zuò dì fēn zāng坐地分赃 | 赃:赃物。就地瓜分赃物。头目坐地分取赃物。 | 《品花宝鉴》第23回:“他便坐地分赃,是要陋规的。” |
màn tiān sè dì漫天塞地 | 漫:满;塞:充满。从天上到地下到处都是。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8回:“素臣喊叫如雷,跳跃如虎,人人辟易,便直冲而出,却见漫天塞地,都是民兵。” |
zuò dì fēn zhàng坐地分账 | 盗贼就地瓜分赃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还有独自无力,四五个合做伙计,一人出名做官,其余坐地分账。” |
xīn dì shàn liáng心地善良 | 有道德、德行好,慈善。 | 梁遇春《奥布伦摩夫》:“然而他们也是聪明多才,心地善良的人,却终于草草一生。” |
sǐ xīn tā dì死心塌地 | 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 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yǐn tiān zhèn dì殷天震地 | 殷:震动。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 | 《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 |
hàn tiān zhèn dì撼天震地 | 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 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
shēn shǒu yì dì身首异地 | 见“身首异处”。 | 《天安门诗抄·警告丑类》:“丑类敢越雷池,小心身首异地。” |
jiāng hé xíng dì江河行地 | 长江大河永远地在地上流动。比喻事情明显;无所置疑;颠扑不破。 | 清 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哉?” |
yún tiān wù dì云天雾地 |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
biàn dì kāi huā遍地开花 | 遍:普及;到处。比喻普遍推广;全面地展开。 | 魏焕宗《山区巧打麻雀战》:“史家寨的民兵,掌握了敌人夜间出动的规律,打了他个伏击;军城游击小组配合部队……总之,这两三天是遍地开花。” |
jú tiān jí dì跼天蹐地 |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形容惶恐不安的样子,也指窘迫无路的样子。 | 《诗经 小雅 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橱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
màn tiān màn dì谩天谩地 | 犹言谩天昧地。 |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雪词》:“贾相国当国,陈藏一作《雪词》讥之,词曰:‘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谩天谩地。’” |
bīng tiān xuě dì冰天雪地 |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 清 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
rú shí dì jiè如拾地芥 |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 东汉 班固《汉书 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
dì chǒu lì dí地丑力敌 |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终于伯;由周兵革缮完,欲兼并之固难也。地丑力敌,不日寻干戈不已。” |
bù shí zhī dì不食之地 |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huà dì wéi yù,shì bù rù画地为狱,势不入 | 势:情势。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东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
lì dì jīn gāng立地金刚 | 比喻人力大气壮,异常威武。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4回:“马似掀天狮子,人如立地金刚。” |
hàn tiān dòng dì撼天动地 | 天地受到震动。形容声势浩大。 | 陈忠实《白鹿原》第29章:“先生,你的宣言委实是撼天动地。” |
dòng tiān fú dì洞天福地 | 道家指神道居处。现喻指名山胜地或非常幽美的环境。 | 宋 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 |
tiān dì zhū lù天地诛戮 | 见“天地诛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0回:“若有瞒昧,天地诛戮。” |
tiān níng dì bì天凝地闭 | 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 《晋书 张协传》:“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
tiān shòu dì shè天授地设 | 谓天然形成。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凡登览而惝恍、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尔。” |
fān tiān fù dì番天覆地 | 番:通“翻”;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事情闹得很凶。 | 明·无名氏《精忠记·胜敌》:“快送二圣皇帝出来,万事全休,不然交你番天覆地,社稷荡为丘墟,生灵涂作魑魅。” |
jiē dì xiān tiān揭地掀天 | 指翻天覆地。 | 清 蒋涟《<于忠肃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间,扶危定倾,使揭地掀天之日,为苞桑磐石之安。” |
diāo tiān jué dì刁天决地 | 形容大吵大闹。 | |
liè dì fēn máo裂地分茅 | 裂:分开;茅:草名,白茅。古代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 | 宋·叶适《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报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孙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 |
zuò dì zì huá坐地自划 |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 | 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
gōng gài tiān dì功盖天地 | 盖:胜过。功绩胜过天下所有人。形容功劳极大。 |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
qiān dì wéi liáng迁地为良 | 迁:迁移。迁移到他处更好。 | 邹韬奋《经历》:“每天堆满桌上的全国各处读者的来信都要求‘迁地为良’。” |
niú mián dì牛眠地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
háo tiān kū dì号天哭地 |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
è lóng bù dòu dì tóu shé恶龙不斗地头蛇 |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mí tiān gèn dì弥天亘地 | 弥:满;亘:横贯。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 |
hōng tiān liè dì轰天震地 | 轰:带有巨大响声的爆炸崩裂。形容声威巨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只听得城隍庙里火炮齐鸣,轰天震地。” |
fān tiān cù dì翻天蹙地 | 翻:反转;蹙:同“蹴”,踢,踩。形容迅猛势盛。 | 唐·独孤及《招北客文》:“五月之间,白帝之下,洪涛塞峡,不见滟滪,翻天蹙地,霆吼雷怒。” |
bù mù zhī dì不牧之地 |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 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
cuò yán wú dì措颜无地 | 措:安放;颜:脸,面子。脸没地方搁。形容极为惭愧羞愧。 | 明·陈汝元《金莲记·释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积罪如山;学士排难解纷,反使措颜无地。” |
tiān shàng shǎo yǒu,dì xià nán xún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 形容极其稀少。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上通天文,下察地理,这样先生,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
sǎo dì jù jìn扫地俱尽 | 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 《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
sǎo dì wú yí扫地无遗 | 见“扫地无余”。 | 《晋书·惠帝纪》:“魏晋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 |
sǎo dì wú yú扫地无余 | 同“扫地俱尽”。 | 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tuò dì chéng wén唾地成文 |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huí tiān zhuǎn dì回天转地 | 犹言旋转乾坤。比喻改变君王的情绪或态度。 | 唐·刘肃《大唐新语·刚正》:“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地之威,方斯更烈。” |
bì yóu zhī dì必由之地 | 必:一定;由:经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地方。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1回:“此人闻得青州有三千银子上京,兖州乃必由之地,意欲探取。” |
jīng tiān wěi dì经天纬地 | 经、纬:南北纵线为经;东西横线为纬;引申为治理、规划。比喻经营规划治理。形容人的才能极大。 | 《国语 周语》:“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北周 庾信《拟连珠》:“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yòng tiān yīn dì用天因地 | 利用天时,顺应地利。 | 《东观汉记·公孙术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 |
lüè dì gōng chéng略地攻城 | 略:侵夺,强取。夺取地盘,攻战城池。指向敌方进攻。 | 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卷》:“十万伍雄兵飞将,皆能略地攻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