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风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iàn fēng shǐ chuán见风使船 | 同“见风使舵”。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这贺推仁更有一件本事,是专会见风驶船,看眼色行事。” |
yún yǒng fēng fēi云涌风飞 | 见“云涌飙发”。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其年《瑞龙吟·春夜见壁间三弦子是云郎旧物感而填词》后半云:‘记得蛇皮弦子,当时妆就……’游丝落絮之情,云涌风飞之笔,亦一时之雄也。” |
lǐn lǐn wēi fēng凛凛威风 | 凛凛: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气派令人敬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有一个守旗壮士,冠簪鱼尾,甲皱龙鳞,身长一丈,凛凛威风,便是险道神郁保四。” |
fēng qǐ yún fēi风起云飞 | 秋风起,白云飞。指触景伤怀 |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箫鼓鸣兮发戟歌。” |
yī lù fēng chén一路风尘 | 形容旅途辛苦。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 |
shuǐ sù fēng cān水宿风餐 | 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 元·萨都刺《还京口》诗:“吏人莫见参军面,水宿风餐鬓发焦。” |
shǔn fēng chuī huǒ顺风吹火 |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 汉 焦赣《易林 井之临》:“顺风吹火,幸附骥尾,易为功力,因权受福。” |
zhǎng tā rén ru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
wàng fēng xiǎng yīng望风响应 | 望:看。风:风声。看到对方有什么举动,就积极响应。 | 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
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四:“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有这个信心。” |
fǎn fēng miè huǒ反风灭火 | 比喻施行德政。 | 《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
wén fēng pò dǎn闻风破胆 | 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惶恐。 | 唐·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深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
zhēng fēng chī cù争风吃醋 | 因忌妒而明争暗斗(风:风韵;吃醋:常指在男女关系上产生嫉妒情绪)。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月香好副嘴脸,年已长成。倘或有意留他,也不见得。那时我争风吃醋便迟了。” |
bài sú shāng fēng败俗伤风 |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 参见“败俗伤化”。 |
fēng fēng yǔ yǔ风风雨雨 |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 元 张可久《普天乐 忆鉴湖》曲:“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 |
hǔ xiào fēng shēng虎啸风生 |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 《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 |
rú fēng guò ěr如风过耳 |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léi lì fēng xíng雷厉风行 | 厉:猛烈;行:奔跑;引申为迅速。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对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用来形容工作极度紧张;办事果断;行动迅速。 | 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戒,则雷厉风行。”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 |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yín fēng yǒng yuè吟风咏月 | 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 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
xì fēng bǔ jǐng系风捕景 | 亦作“系风捕影”。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 |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
bǔ fēng xì yǐng捕风系影 | 风和影子是无法捉摸与束缚的。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猜疑。 | 宋·朱熹《答蔡季通》:“虚无恍惚,如捕风系影,圣人平日之言,恐无是也。” |
zhuō fēng bǔ yuè捉风捕月 | 见“捉影捕风”。 | 清·钮琇《觚剩续编·律例》:“自风雅之道衰,即愚若胡生,亦必捉风捕月,自诩五言之城。” |
yě huǒ shāo bù jìn,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fēng yǔ rú huì风雨如晦 |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天夜里没有月亮。风雨天气;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 《诗经 郑风 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bǔ fēng nòng yuè捕风弄月 | 捕:捉拿,捉取。形容事物虚无飘渺,没有根据。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2回:“响马得财漏网,瘟太守面糊盆,不知苦辣,倒着落在我身上,要捕风弄月,教我哪里去追寻。” |
wàng fēng bǔ yǐng望风捕影 | 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迹象为依据。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0回:“怎幺能够身临其境,将水寨内探访明白,方好行事;似这等望风捕影,实在难以预料。” |
gāo jié qīng fēng高节清风 |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 | 明·孙明儒《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高节清风今已矣,英雄须识时宜。” |
shì fēng rì xià世风日下 | 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坏。 | 清 秋瑾《致秋誉章书》:“我国世风日下,亲戚尚如此,况友乎?” |
fēng jǐng bù shū风景不殊 | 指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 晋 王隐《晋书 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
shān fēng diǎn huǒ煽风点火 |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 |
āi fēng jī fèng挨风缉缝 |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找门路。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第七卷:“但有一二分才貌的,那一个不挨风缉缝,央媒说合。” |
mǎn zuò fēng shēng满坐风生 | 亦作“满座风生”。座席之间飘来清风,使同座者都能感到。比喻来者神气不凡,光采动人。 |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俄而文皇到来,精彩惊人,长揖而坐,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 |
yī wō fēng一窝风 | 一个蜂巢里的蜂倾巢出动。形容人多声杂,乱哄哄地一拥而上。 | 曾朴《孽海花》第33回:“长枪短铳,和着铁镖弩箭,一窝风的向日兵聚集处杀去。” |
shí huǒ fēng dēng石火风灯 | 见“石火风烛”。 | 《万善同归集》卷五:“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 |
ěr biān zhī fēng耳边之风 |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
fēng sù shuǐ cān风宿水餐 | 餐:吃饭。在水上进食,在风中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 明·邵璨《香囊记·题诗》:“烟波万里谁为伴,忘机数点白鸥闲,东西没牵绊,风宿水餐。” |
yī lù fēng qīng一路风清 |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用违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乃使作陕西巡抚,助讨宁夏。” |
dōng fēng hào dàng东风浩荡 | 东风:春风。指吹着强劲的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 | 唐·李咸用《春日》:“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
yīn fēng chuī huǒ因风吹火 | 因:顺着。顺着风势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常用作谦词。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一发搭了他去。” |
yǐn fēng chuī huǒ引风吹火 |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
liú fēng yí zhú流风遗躅 | 流风:遗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和陈迹。 | 金·蔡松年《雨中花》词序:“方今天壤间,盖第一胜绝之境,有意十筑于斯,雅咏玄虚,不谈世事,起其流风遗躅。” |
jīng fēng chě huǒ惊风扯火 |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 | 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
huǐ fēng bài sú毁风败俗 | 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 《晋书 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diào fēng nòng yuè调风弄月 | 调弄风月。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 | 元·查德卿《醉太平·春情》曲:“春风管弦,夜月秋千,调风弄月醉花前。” |
fēng yǔ xiāo tiáo风雨萧条 | 萧条:寂寞。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 | 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访遗踪于女峡,风雨萧条,征往事于姑泉,弦歌响亮。” |
yǔ wò fēng cān雨卧风餐 | 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 唐 杜甫《舟中》诗:“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
yí fēng yí zé遗风遗泽 | 泽:德泽。前人遗留下来的良好习气和恩泽。 | 宋·苏轼《母聂氏温国太夫人外制》:“慈和严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济艰难,其遗风遗泽盖有存者。” |
yuè míng fēng qīng月明风清 | 清:清澈。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 孙犁《芦花荡》:“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风 |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 《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
xiān fēng dào gé仙风道格 | 犹言仙风道骨。 | 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日与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间。” |
fēng liú yùn jiè风流蕴藉 | 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风度潇洒;才华含蕴也可用来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 《北齐书 王昕传》:“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 |
xì yǔ xié fēng细雨斜风 | 细雨:小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形容小的风雨。 | |
qiū fēng tuán shàn秋风团扇 | 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 | 清 洪昇《长生殿 献发》:“秋风团扇原吾分,多谢连枝特过存。” |
fēng dù piān piān风度翩翩 |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
dūn fēng lì sú敦风厉俗 | 使民风纯朴敦厚。 | 《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
yǔ suō fēng lì雨蓑风笠 |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 宋 李曾伯《沁园春 丙辰归里和八窗叔韵》词:“天教狂虏灰飞。更莫问儿郎存血衣。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
diào fēng biàn sú调风变俗 | 犹言移风易俗。 | 《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
shùn fēng shǐ duò顺风使舵 | 见“顺风转舵”。 | 浩然《艳阳天》第123章:“来一个委曲求全、顺风使舵呢?这真是左右为难的事儿。” |
fēng cān shuǐ qī风餐水栖 | 在风中进食,在水上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 | |
fēng chí tíng jī风驰霆击 | 形容迅速出击。同“风驰电击”。 | 陈炽《庸书 议院》:“华盛顿以编户之细民,苦英人之虐政,风驰霆击,崛起美洲。” |
fēng guāng yǐ nǐ风光旖旎 | 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 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
fēng chuī rì shài风吹日晒 | 狂风吹,烈日晒。形容无所遮挡。 | 梁斌《红旗谱》二十七:“你风吹日晒地辛苦一年,连个痛快年也过不上。” |
fēng yǔ bù tòu风语不透 | 形容异常严密。 | |
pú pú fēng chén仆仆风尘 | 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劳累。 | 《太平天国 天情道理书》:“去国立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 |
fēng fēng yùn yùn风风韵韵 | ①形容韵致、意态美好。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 |
měng fēng zhòu yǔ猛风骤雨 | 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忽见乌云陡暗,猛风骤雨,冰雹如阵一般打来,打得那些丁夫,跌跌倒倒,往后退避。” |
bā fāng fēng yǔ八方风雨 | 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四面八方的疾风骤雨。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 唐 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 |
yǔ jīn fēng mào雨巾风帽 | 遮蔽风雨的头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 宋·朱敦儒《感皇恩·游□□园感旧》词:“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宋·陈三聘《梦玉人引》词:“雨巾风帽,昔追游、谁念旧踪迹。” |
jiù shí fēng wèi旧时风味 | 风味:风度,风采。从前的风采。 | 明·陈汝元《金莲记·外谪》:“怀金黛,想玉鬟,旧时风味尚依然。” |
fēng qián yuè xià风前月下 | 指良辰美景。 | 唐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
fēng yǔ huì míng风雨晦暝 | 谓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 唐·王度《古镜记》:“遂起视之,则风雨晦暝,缠绕此树,电光晃耀,忽上忽下。” |
miè jǐng zhuī fēng灭景追风 | 看不见影子,追得上风。形容马跑得极快。景,同“影”。 | 《说郛》卷六四引唐·无名氏《灌畦暇语》:“今马之能走者,忌必随其余步哉?顾所以灭景追风者有不在,是故也。” |
fēng yí sú yì风移俗易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yǒng yuè cháo fēng咏月嘲风 |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
fēng qíng yuè sī风情月思 |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亦作“风情月意”。 | 明·高濂《玉簪记·合庆》:“京兆府当年指腹,女贞观重会玉簪。慢写出风情月思,画堂前侑酒承欢。”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记当年与那人初见,只指望邮亭一夜姻缘,谁想他风情月思深留恋,安甜静,乐幽闲。” |
lùn yì fēng shēng论议风生 |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 《宋史 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
tīng fēng tīng shuǐ听风听水 | 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 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 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
tán tǔ fēng yǎ谈吐风雅 | 风雅:风流儒雅。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一回:“钱江听罢,暗忖这人气宇非凡,谈吐风雅,倒把人民两字记在心中,料不是等闲的。” |
lóng hǔ fēng yún龙虎风云 | ①《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以“龙虎风云”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
liú fēng yú sú流风馀俗 | 遗留的风气、习俗。 | |
wén fēng ér zhì闻风而至 |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舅兄只顾要将细鸟带回船去,刚才被他这阵乱叫,以致众兽闻风而至,几乎性命不保。” |
wén fēng bù dòng文风不动 | 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
máng fēng huì yǔ盲风晦雨 | 同“盲风怪雨”。比喻困境。 | 杨笃生《新湖南》第五篇:“愈挫愈奋,愤盈旁魄,几使俄政府权力威命之所及,俱限于盲风晦雨之途焉。” |
zì xié fēng shuāng字挟风霜 | 比喻文笔褒贬森严。 | |
bǔ yǐng lāo fēng捕影捞风 | 捞:随便拾取。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 清·方成培《雷峰塔·虎阜》:“官司缉匪,火急敢逗留?捕影捞风何处有?” |
piāo fēng jí yǔ飘风急雨 | 同“飘风暴雨”。 |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宋·郭熙淳《林泉高致·画诀》:“夏山雨过,浓云欲雨,骤风急雨,又曰飘风急雨。” |
fēng mǐ yī shí风靡一时 | 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指时兴的风气。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 | 明 沈德符《野获编》第15卷:“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 |
wò fēng bǔ yǐng握风捕影 | 犹言捕风捉影。 | 汉·牟融《理惑论》第一卷:“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
guān fēng chá sú观风察俗 | 观察国风民俗。 | 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
hēi fēng niè hǎi黑风孽海 | 喻环境、遭遇的险恶。 | 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
yí fēng yú sú遗风余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汉 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
cān fēng sù lù餐风宿露 | 宿:住宿,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元 杨暹《西游记》第五本第20出:“师父力多般,餐风宿露忙投窜,宵衣旰食无撺断,受驱驰百万端。” |
yǔ mù fēng cān雨沐风餐 | 形容在外奔走劳苦,生活不得安定。 | 宋 刘宰《石翁姥》:“人归人去我何心,雨沐风餐人自老。” |
fēng chí diàn fù风驰电赴 | 形容迅速赶赴。 | 《晋书 孙绰传》:“如其迷逆不化,复欲送死者,南北诸军风驰电赴,若身手之救痛痒,率然之应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
yí fēng zhèn sú移风振俗 |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 《新唐书 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
shùn fēng shǐ fān顺风使帆 | 顺着风势扯帆行船。比喻趁着有利的情势行事。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临济宗参政钱端礼居士》:“大丈夫磊磊落落,当用处把定,立处皆真。顺风使帆,上下水皆可。” |
lín xià fēng qì林下风气 | 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
jí fēng héng yǔ疾风横雨 | 疾:急速猛烈。形容声势浩大,来势迅猛。 | 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华叶蓊郁,而必归于槁亡,遇疾风横雨,则摧落更速焉。” |
yǔ xiǔ fēng cān雨宿风餐 | 见“雨卧风餐”。 | 宋·范成大《四明人董峄久居岳市乞诗》:“祝融峰下两逢春,雨宿风餐老病身。莫笑五湖萍梗客,海边亦有未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