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海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ǎi shuǐ qún fēi海水群飞 | 比喻国家不安宁。 | 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
shí làn hǎi kū石烂海枯 | 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 清·王维城《新乐府》之二:“报施适当非为过,虎头蛇尾事可耻,石烂海枯团体固。” |
qíng tiān jià hǎi擎天驾海 | 擎天:支撑上天。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 | 元·孔文卿《东床事犯》第一折:“陛下,你便似砍折条擎天驾海紫金梁。” |
shēng sǐ kǔ hǎi生死苦海 |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 | 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
bǎi chuān cháo hǎi百川朝海 | 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 汉 焦赣《易林 谦之无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 |
wén shān huì hǎi文山会海 |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
chūn shēn sì hǎi春深似海 |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愁深似海’。” |
hǎi yàn hé qīng海宴河清 | 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 五代·欧阳熙《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旋闻海宴河清,远播民舒物泰。” |
zhòng chuān fù hǎi众川赴海 | 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 《隋书·音乐志中》:“天覆地载,成以四时。惟皇是则,比大于兹。群星拱极,众川赴海。万宇骏奔,一朝咸在。” |
jiāng fān hǎi fèi江翻海沸 |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 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三折:“瞅一眼江翻海沸,喝一声地惨天昏。” |
hǎi hé shí làn海涸石烂 | 犹海枯石烂。 | 清·秋瑾《精卫石》第二回:“海涸石烂情无改,正欲归坐续言词。” |
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 |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 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hǎi bù yáng bō海不扬波 | 比喻太平无事。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
jīn zhī bò hǎi金鳷擘海 | 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 |
hán cháo sū hǎi韩潮苏海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 清 杨毓辉《〈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韩潮苏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 |
ròu shān jiǔ hǎi肉山酒海 | 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 | 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
yí shān jié hǎi移山竭海 | 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 《云笈七签》卷二三:“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yún chóu hǎi sī云愁海思 | 见“云悲海思”。 | 唐·李白《飞龙引》之一:“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
hǎi shì shān méng海誓山盟 | 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 |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 | 指全中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
dōng hǎi lāo zhēn东海捞针 | 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 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hēi fēng niè hǎi黑风孽海 | 喻环境、遭遇的险恶。 | 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
hǎi shì shèn lóu海市蜃楼 | 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
sū hǎi hán cháo苏海韩潮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出苏海韩潮。” |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 |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 《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
hǎi yàn hé qīng海晏河清 | 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太平盛世。河:黄河;晏:平静。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启口,振动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
hǎi fèi shān bēng海沸山崩 | 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
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 | 靠山依海。 |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
hú chī hǎi hē湖吃海喝 | 放肆地大吃大喝 | |
hào rú yān hǎi浩如烟海 |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 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 |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
hǎi bù bō yì海不波溢 |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 |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
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 |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
fǎ hǎi wú biān法海无边 |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 |
shí lè hǎi kū石泐海枯 | 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 清·倪会鼎《与人书》:“倘邀数行,与贵通家商此数种,传之通邑大都,此为寿我先人,虽石泐海枯,义存无斁。” |
hǎi nà bǎi chuān海纳百川 |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
qíng tiān niè hǎi情天孽海 | 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 |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
hǎi kuò tiān gāo海阔天高 | 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 | 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
háng hǎi tī shān航海梯山 |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 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
fú rú hǎi yuān福如海渊 | 渊:深。福气像海那样浩瀚无边。 | 明·沈受先《三元记·合欢》:“愿冯君福如海渊,愿冯君寿比南山。” |
fú yú hǎi wài扶余海外 | 指遥远的外国。 | 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
hán hǎi sū cháo韩海苏潮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 清 俞樾《茶香室从钞》卷八:“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
rú duò yān hǎi如堕烟海 | 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
hé lián hǎi yí河溓海夷 | 犹言河清海晏。 | 《宋书·礼志三》:“故精纬上灵,动殖下端,诸侯轨道,河溓海夷。” |
shí chén dà hǎi石沉大海 |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
huǒ hǎi dāo shān火海刀山 |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
zhāi shān zhǔ hǎi摘山煮海 | 摘:开发。开山炼铜,煮海取盐。 | 《宋史·李继和传》:“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缺军须。” |
dōng yáng dà hǎi东洋大海 | 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
dà hǎi lāo zhēn大海捞针 | 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 | 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
huàn hǎi fēng bō宦海风波 | 宦海:旧指官场。旧指官场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涛和大风,变化莫测;亦指官场中出现的风险和波折。 | 宋·陆游《休日感化》:“宦海风波实饱经,入将人世寄邮亭。” |
xuè hǎi yuān chóu血海冤仇 | 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 清·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 |
lǔ lián dǎo hǎi鲁连蹈海 |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 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
dōng hǎi jīng bō东海鲸波 |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
sì hǎi bō jìng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
hóu mén sì hǎi侯门似海 | 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 | 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 | 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
dōng hǎi shì bō东海逝波 |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méng shān shì hǎi盟山誓海 |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 元 王实甫《四块玉》:“他若是背义忘恩寻罪责,我将这盟山誓海说的明白。” |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 | 比喻恩情深厚。 | |
hú chī hǎi hē胡吃海喝 | 无节制地大吃大喝。 | |
hóu mén rú hǎi侯门如海 | 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 | 唐 崔郊《赠女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cāng hǎi yī lín沧海一鳞 | 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 | 《冷眼观》第七回:“因要替一个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载青灯,半生黄卷,都随着乌鞭黑帽,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弛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
zhū chén cāng hǎi珠沉沧海 |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 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
shēn zài jiāng hǎi,xīn chí wèi què身在江海,心驰魏阙 | 江海: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驰:心神向往;魏阙:指朝廷。指虽不为官,仍关怀朝政。 | 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虽身在江海,而心驰魏阙 。” |
hǎi nèi dǐng fèi海内鼎沸 |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
yā shān tàn hǎi压山探海 | 形容人数众多。 | |
cāng hǎi yī sù沧海一粟 |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 | 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cāng hǎi héng liú沧海横流 | 沧海:大海;横流:水溢出河道四处奔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作“横流沧海”。 | 《晋书 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
dǎo hǎi yí shān倒海移山 | 倒:颠倒,翻转。翻转大海,移动山岳。指气势或力量洪大。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飞北上……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挟泰山以超北海 |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chéng fú fú hǎi乘桴浮海 | 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远行。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hǎi dǐ lāo yuè海底捞月 |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
kuān hóng hǎi liàng宽洪海量 | 同“宽宏大量”。 |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
màn tiān guò hǎi漫天过海 | 形容没有边际。 |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 |
sì hǎi tā rén四海他人 | 谓没有亲戚关系。 |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
zhuǎn hǎi huí tiān转海回天 | 同“转日回天”。 | 宋·秦观《代参寥与锺山实启》:“扣角负鼎,无羡昔人;转海回天,复闻今日。” |
sì hǎi dǐng fèi四海鼎沸 |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
hǎi fèi jiāng fān海沸江翻 | 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四折:“怒时节海沸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惨。” |
hé hǎi qīng yàn河海清宴 | 见“河清海晏”。 | 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
chóu hǎi wú yá愁海无涯 | 涯:边际。忧愁像无边的大海一样。形容十分悲愁 | 唐·孟郊《招文士饮》:“醒时不可过,愁海浩无涯。” |
cí jīn dǎo hǎi辞金蹈海 |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
fú rú dōng hǎi福如东海 | 福气象东海之水浩瀚无边;旧时祝颂用语。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 |
yún chuí hǎi lì云垂海立 | 垂:低下。云低垂,海水陡立。比喻帝王的威德或文辞雄浑壮丽。 |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凰威迟而不去,鲸鱼屈矫以相吸。” |
hǎi xiào shān bēng海啸山崩 |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
yú hǎi qiáo shān渔海樵山 |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 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
shān zhēn hǎi wèi山珍海味 | 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
yǎn kōng sì hǎi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
bì hǎi qīng tiān碧海青天 |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 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hǎi kuò cóng yú yuè,tiān kōng rèn niǎo fēi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 阔:宽广。大海辽阔随鱼跳跃,天空空旷任鸟飞翔。形容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负 |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引《古今诗话》:“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
shòu shān fú hǎi寿山福海 |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
hǎi yá tiān jiǎo海涯天角 | 犹言天涯海角。谓僻远的地方。 | 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轻衾。” |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
ēn shēn sì hǎi恩深似海 | 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
hǎi huái xiá xiǎng海怀霞想 |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
tiān nán hǎi běi天南海北 | ①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②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 杨朔《熔炉》:“他素来最能关心战士,天南海北,不管怎样调皮捣蛋的人,一经他教育改造,都能脱胎换骨。” |
hào ruò yān hǎi浩若烟海 |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 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