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木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ǎn gān jiē mù斩竿揭木 | 犹言斩木揭竿。 | 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关社引》:“维兹六月,忽有斩竿揭木之事。” |
shēn jiāng jiù mù身将就木 | 将:快要;就:趋,进;木;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礼义廉耻,直至身将就木,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勿治丧,勿礼忏。” |
xiǔ mù bù diāo朽木不雕 |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shēn fēi mù shí身非木石 | 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
má mù bù rén麻木不仁 |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
yú mù gē diāo榆木圪垯 | 坚硬的榆树根。喻思想顽固。 | |
shǒu zhū yuán mù守株缘木 | 比喻不根据实际情况而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椽木乎?” |
shéng jù mù duàn绳锯木断 | 拉绳作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dà xīng tǔ mù大兴土木 | 兴:创办、兴起。大规模地兴建土木工程。多指兴建宫殿、住宅或园林等。 | 《旧五代史 汉书 李守贞传》:“以广其第,大兴土木,治之岁余,为京师之甲。” |
xíng jiāng jiù mù行将就木 | 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快要;木:棺材。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
xīn fēi mù shí心非木石 | 木石:木头和石头。指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 《周书·文帝纪》:“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 |
gù jiā qiáo mù故家乔木 | ①谓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不第二副。’” |
mù yǐ chéng zhōu木已成舟 | 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 |
qiān yú qiáo mù迁于乔木 |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qìng shān cǎi mù罄山采木 | 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 | 《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渔,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 |
cǎo mù róng kū草木荣枯 | 荣枯:繁茂和枯萎。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 《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侯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
xiǔ mù shēng huā朽木生花 | 指由枯转荣,比喻事物得以新生。 | 清·李渔《比目鱼·假神》:“朽木生花,白骨生肌,都亏你再把鸿钧铸。” |
kū mù zài shēng枯木再生 | 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 宋 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
pán mù xiǔ zhū蟠木朽株 | 株:树根。盘曲之木,朽烂的根。比喻无用之材。 | 唐·骆宾王《上李少常伯启》:“宾王蟠木朽株,散欐贱质,墙面难用,灰心易寒。” |
féng chǎng gān mù逢场竿木 | 喻偶尔凑凑热闹的人。语本《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 语出《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
mù qiáng shǎo wén木强少文 | 木强:性格质直刚强;少文:礼节少。形容为人质朴倔强,不讲文采和礼教。 |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汉祖所任用者,上自萧何、曹参,其下至于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之徒,大抵木强少文,不识利害。” |
yǔ cǎo mù jù xiǔ与草木俱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 |
kū mù fā róng枯木发荣 | 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 | 三国·魏·曹植《七启》:“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
kū mù shēng huā枯木生花 | 枯树开了花。比喻绝处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 《三国志 魏志 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
mù běn shuǐ yuán木本水源 |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
zài shí zhī mù gēn bì shāng再实之木根必伤 |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
dāi sì mù jī呆似木鸡 | 见“呆若木鸡”。 |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cǎo mù zhī wēi草木知威 |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 《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 |
kè mù wéi hú刻木为鹄 | 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 明·郑瑗《井观琐言》第一卷:“扬氏《法言》、王氏《中说》,所谓刻木为鹄者也。” |
wáng yuán zāi mù亡猿灾木 | 见“亡猿祸木”。 | 清·王闿运《<桂阳州志>序》:“覆鹿遗蕉,亡猿灾木,非敌非寇,自倾自覆。” |
mù gěng zhī huàn木梗之患 | 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
mù gōng jīn mǔ木公金母 | 即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寿,比喻庆寿之主人夫妇。 | 宋·张元干《瑞鹤仙·寿》词:“对木公金母,子孙三世,妇姑为寿满酌。”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yǔ cǎo mù tóng fǔ与草木同腐 |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宋·苏轼《太息送秦少章》:“虽然,自今观之,孔北海、盛孝章犹在世,而向之讥评者,与草木同腐久矣。” |
qīng huáng gōu mù青黄沟木 | 《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后因以“青黄沟木”为无心仕进的典故。 | 《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
mù diāo ní sù木雕泥塑 |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7回:“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
yú mù nǎo ké榆木脑壳 |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 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
yú mù gē da榆木疙瘩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
wáng yuán huò mù亡猿祸木 | 《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后因以“亡猿祸木”喻欲损人反而害己的行为。 | 《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
kū mù xiǔ zhū枯木朽株 | 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枯朽的树木。比喻老弱无用的人或衰微的力量。 | 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
tǔ mù xíng hái土木形骸 |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
zhí mù xiān fá直木先伐 | 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会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 《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xíng rú gǎo mù形如槁木 | 槁:枯干。形体像枯干的树木一样。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yuán mù qiú yú缘木求鱼 | 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 |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 毛泽东《矛盾论 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
yú mù nǎo dài榆木脑袋 |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 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幺办,俺也赞成。” |
pí fú hàn dà mù蚍蜉撼大木 | 撼:摇动。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 |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蚍蜉撼大木,多见不知量也。” |
rù mù sān fēn入木三分 |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sǐ huī gǎo mù死灰槁木 | 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
yí huā jiē mù移花接木 | 把某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换真欺骗他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dāi ruò mù jī呆若木鸡 |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kè mù wéi lì刻木为吏 |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
mù huài shān tuí木坏山颓 | 木:梁木。山:指泰山。颓:倒下。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03首:“今年闻委化之信,凡在士林,靡不异声同叹……有如木坏山颓。” |
fēi wǎ bá mù蜚瓦拔木 | 形容风力迅猛。 | 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三卷:“余乡常有飓风,但初来声势颇恶,与三州不异,人家即曰:‘报起矣!’有顷则亦蜚瓦拔木,无所不至。” |
yī mù nán zhī一木难支 |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zuān mù qǔ huǒ钻木取火 |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 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
mù xíng huī xīn木形灰心 | 形:形体。比喻不受外物干扰,意志坚定。 |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又或杜门隐己,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yī cǎo fù mù依草附木 |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
mù tóu mù nǎo木头木脑 | 形容呆板、迟钝 | 沈虎根《小师弟》:“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
mù nè guǎ yán木讷寡言 | 讷:说话迟钝。形容人不爱说话。 | 《晋书·葛洪传》:“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
zhí mù bì fá直木必伐 | 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 《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dēng mù qiú yú登木求鱼 | 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 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
duàn mù jué dì断木掘地 | 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虽粗拙,亦适用。语出《易·系辞下》。 | 语出《易·系辞下》。宋·黄庭坚《题王黄州墨迹后》诗:“掘地与断木,智不如机春。” |
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shi yú lín mù池鱼林木 | 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 | 《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
pī zhě guàn mù被赭贯木 | 赭:赭衣,古代囚衣;木:指“三木”。加在手足上的刑具。穿囚衣,戴刑具。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李绂、孙嘉琻之无过,犹一切被赭贯木以挫辱之。” |
yǔ cǎo mù jù fǔ与草木俱腐 |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 | 《新唐书·高俭窦威传赞》:“古来贤豪,不遭兴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可胜咤哉!” |
huà dì kè mù画地刻木 | 比喻进监狱,受审讯。 | 《梁书 王僧儒传》:“盖画地刻木,昔人所恶,丛棘既累,于何可闻,所以握手恋恋,离别珍重。” |
xǐ mù wéi xìn徙木为信 | 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
mù shí xīn cháng木石心肠 | 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 | 清 洪楝园《后南柯 辞职》:“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
yī cǎo yī mù一草一木 | 一棵草;一棵树。比喻细小或平常的东西。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
shuǐ mù qīng huá水木清华 |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 晋 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
kū zhū xiǔ mù枯株朽木 | 比喻无用的人或物。 | 宋 陈亮《又癸卯秋书》:“如亮已为枯株朽木,与一世并无所关涉,惟于秘书,不敢不致其区区耳。” |
fú shí chén mù浮石沉木 | 见“浮石沉木”。 | 汉·陆贾《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 |
tǔ niú mù mǎ土牛木马 |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 《关尹子 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
xiǔ mù nán diāo朽木难雕 | 见“朽木不可雕”。 | 《南史·颜延之传》:“尚之望见便阳眠,延之发帘熟视曰:‘朽木难雕’。” |
dù zhòng mù zhé蠹众木折 |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 《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
mù luò guī běn木落归本 | 犹言叶落归根。 | 东汉·班固《汉书·翼奉传》:“安乐奸邪,辰未主之。”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翼氏《风角》曰:‘木落归本,水流归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东也。” |
xuē mù wéi lì削木为吏 |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
yuán kǒng fāng mù圆孔方木 | 把方木头放到圆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若将有限心识作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 |
zé mù ér qī择木而栖 | 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shān tuí mù huài山颓木坏 |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 《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hán mù chūn huá寒木春华 |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
xià qiáo mù rù yōu gǔ下乔木入幽谷 |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
tóu mù bào qióng投木报琼 |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 《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mù gàn niǎo qī木干鸟栖 | 谓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喻行事坚定不移。 |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外篇》:“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轺,木干鸟栖,袒肉暴骸。” |
pán mù xiǔ zhū盘木朽株 |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 《后汉书 循史传 孟尝》:“盘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众之所贵。” |
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 蠹:蛀虫;折:断;隙:缝隙。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为害太多,必定造成灾祸,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
tiě xīn mù cháng铁心木肠 | 见“铁心石肠”。 |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三:“王介甫少时作《石榴花》……此老风味不薄,岂铁心木肠者哉。” |
mù rén shí xīn木人石心 |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 《晋书 隐逸传 夏统》:“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
pán mù xiǔ zhū槃木朽株 |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槃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 |
rén fēi mù shí人非木石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
kū mù féng chūn枯木逢春 | 枯:枯萎;木:树木;逢:遇上。枯树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机。比喻经历挫折又获得生机。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三 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
míng yàn zhí mù鸣雁直木 | 古人认为雁随阳而处,木随阳而直。比喻良才。 | 《梁书·袁昂传》:“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既殊鸣雁直木,故无结绶弹冠。” |
zhú tóu mù xiè竹头木屑 |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 宋 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
yuán mù jǐng zhěn圆木警枕 |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
fēng mù hán bēi风木含悲 |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