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郑昭宋聋郑昭宋聋的意思
zhèngzhāosònglóng

郑昭宋聋



成语分析

基本解释比喻情况不同。

出处《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例子郑昭宋聋,一以免患,一以召祸。况各国竞骛于聪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将以求免,不亦难乎?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基础信息

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注音ㄓㄥˋ ㄓㄠ ㄙㄨㄥˋ ㄌㄨㄥˊ

繁体鄭炤宋聾

感情郑昭宋聋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郑昭宋聋的意思解释、郑昭宋聋是什么意思由元亨利贞网国学站提供。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震耳欲聋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聋者之歌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臭名昭著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振聋发聩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舌敝耳聋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恶迹昭着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装聋作哑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郑重其事对事物的态度认真严肃(郑重:严肃认真)。
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郑人争年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耳聋眼瞎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班香宋艳班固和宋玉均善辞赋,以富丽见称,后以之泛称辞赋之美者。
众目昭彰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昭昭在目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不痴不聋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耳目昭彰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妆聋做哑假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
醒聩震聋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装聋做哑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昭然若揭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郑人买履履:鞋。形容有的人脱离实际;只按教条办事。
跌宕昭彰跌宕:放纵不拘;昭彰:昭著,明显。指气势放纵不拘,文意显明。
推聋装哑比喻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
发聋振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