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uǎn sǐ gōu hè转死沟壑 | 谓弃尸于山沟水渠。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
sǐ ér sǐ yǐ死而死矣 | 死就死罢了.。 | |
jiù sǐ fú wēi救死扶危 | 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危亡者。 | 唐 张鷟《龙筋凤髓判 左右骁卫》:“重人贱畜,往哲之嘉猷;救死扶危,明王之盛事。” |
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 极言年代久远。 | 明·刘基《沁园春》词:“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 |
yào sǐ yào huó要死要活 | 形容闹得很凶。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
qiān jīn zhī zǐ,bù sǐ yú shì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 市:众人聚集的地方。指富贵人家子弟犯了死罪,可以免除服刑。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
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 |
xīn rú sǐ huī心如死灰 |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冯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shēng sǐ xiāng yī生死相依 | 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 |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归 |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 《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
sǐ lǐ qiú shēng死里求生 | 同“死中求生”。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 |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贰 |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 《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盆城,誓死不贰。” |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乌江心不死 | 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 |
dǐ sǐ màn shēng抵死漫生 |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 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
shēng shēng sǐ sǐ生生死死 | 犹言一辈子。指从生至死。 | 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宽复洒泣诉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日:‘傥伊父母必欲归,且随其主母起居耳。’”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sǐ bù huǐ gǎi死不悔改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虽是吃后悔药可悲,但总比那些花岗岩脑壳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
shě sǐ wàng shēng舍死忘生 |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 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sǐ ér bù huǐ死而不悔 | 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 唐·赵蕤《反经·是非》:“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
è sǐ shì dà饿死事大 | 饿死人是件大事。 | 清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
zéi xīn bù sǐ贼心不死 |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 |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tù sǐ gǒu pēng兔死狗烹 | 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sǐ bié shēng lí死别生离 |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 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死别生离辞故里,经历尽万种孤栖。” |
lù sǐ shuí shǒu鹿死谁手 |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 | 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ài shēng wù sǐ爱生恶死 |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
wèi sǐ tān shēng畏死贪生 | 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 |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
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 | 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 |
sǐ yǒu yú gū死有余辜 | 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
bào sǐ liú pí,rén sǐ liú míng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指人生在世留下东西给后人。比喻留美名于身后。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sǐ xiāng zhěn jiè死相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
sǐ xīn tà dì死心踏地 | 见“死心塌地”。 | 老舍《骆驼祥子》:“要不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 |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 |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 |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shēng sǐ yǔ duó生死予夺 | 〖释义〗生:让人活;死: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 《韩非子 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 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
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 |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
miàn rú sǐ huī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shēng sǐ yǒng bié生死永别 |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
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 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yǎng shēng sòng sǐ养生送死 |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 |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老死不相往来 |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 先秦 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 | 长生不死的药。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
sǐ xīn yǎn死心眼 |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
sǐ huī fù liáo死灰复燎 |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又;燎: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清·豚庐《童子军·逼狱》:“这个使不得,若非斩草除根,全消祸种,定要死灰复燎,自惹飞灾。”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sǐ yǒu yú zuì死有余罪 | 犹死有余辜。 | 东汉·班固《汉书·平当传》:“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
yú sǐ fú shāng舆死扶伤 | 谓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 | 《管子·轻重甲》:“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不偷而为用,舆死扶伤,死者过半,此何故也?士非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 |
qīng sǐ zhòng yì轻死重义 | 见“轻死重气”。 | 《旧唐书·崔融传》:“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群。” |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
lín sǐ bù kǒng临死不恐 | 恐:恐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 西汉·刘秀《新序·义勇》:“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 |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yǎn chuān xīn sǐ眼穿心死 | 眼穿:望眼欲穿;心死:心如死灰。眼睛望穿,心也死了。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极度失望。 | 唐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诗:“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rèn sǐ lǐ ér认死理儿 |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 |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阔 | 契阔:久别的情怀。指生死离合。 |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马当活马医 |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 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xiào sǐ wù qù效死勿去 | 指竭尽忠诚。 |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sǐ nǎo jīn死脑筋 | 思想僵化固执的人。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
shǒu sǐ shàn dào守死善道 | 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shēng sǐ zuì mèng生死醉梦 | 醉:沉酣。形容非常专心。 | 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戴进传》:“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 |
sǐ shāng xiāng jí死伤相藉 | 藉:以物衬垫。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 《元史·世祖纪》:“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藉,系累相属,皆彼宋自祸其民也。” |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责 | 犹死有余辜。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
wàng shēng shě sǐ忘生舍死 | 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呀,可怎生帐前空挂着虎皮袍,枉了你忘生舍死立唐朝。”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sǐ wú duì zhèng死无对证 |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不到黄河心不死 |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yào sǐ bù huó要死不活 | 半死不活。 | |
bù gù sǐ huó不顾死活 |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
shì sǐ ruò shēng视死若生 |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 《庄子 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
huí shēng qǐ sǐ回生起死 |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救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
shì sǐ rú shēng视死如生 |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
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难共生死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八节:“罗马虽属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将有所为。”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sǐ mó huó yàng死模活样 | 半死不活的样子。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会》:“宋臣大怒曰:‘口说尚可,乃画此死模活样乎?’” |
sǐ shēng yǒu mìng死生有命 | 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 | 堆垛:堆积;死尸:死人尸体。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宋·许凯《彦周诗话》:“凡作诗若正尔填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咷气 | 大声嘶喊、哭叫。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听不的他死声咷气,恶叉白赖。” |
sǐ lǐ táo shēng死里逃生 |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阴德积善之报也。”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sǐ rì shēng nián死日生年 |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缩语。指感人的恩德。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