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离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ruò jí ruò lí若即若离 | 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
shì hé xíng lí势合形离 | 势:形状;形:形体。形体各自独立,结构完整不分。 | 三国 魏 何晏《景富殿赋》:“桁梧复迭,势合形离。” |
xià bǐ qiān yán,lí tí wàn l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
jué lèi lí qún绝类离群 | 绝:越过,越出;类:同类。形容超群出众。指与人群隔绝,脱离尘俗。 | 宋·苏轼《表忠观碑》:“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 |
lí qíng bié xù离情别绪 |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 宋 柳永《昼夜乐》:“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
lí jīng pàn dào离经叛道 | 离:背离;叛:背叛;经:儒家经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规范。背离、违反儒家经典和道德、教条。泛指背离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论或学说的行为。 |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 |
bā jiǔ bù lí shí八九不离十 |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 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cùn bù bù lí寸步不离 | 寸步:极短的距离。一步也不离开。①形容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离很近;不离前后左右。 |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
zuò wò bù lí坐卧不离 | 谓时刻相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八回:“琼英从小聪明,百伶百俐,料道在此不能脱生,又举目无亲,见倪氏爱他,便对倪氏说,向邬梨讨了叶清的妻安氏进来。因此安氏得与琼英坐卧不离。” |
yǐng xíng bù lí影形不离 | 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 | 老舍《赵子曰》:“他的面貌、服装比赵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们两个是影形不离的好朋友。” |
xīng miè guāng lí星灭光离 | 比喻朋友关系不能继续。 | 晋·傅玄《昔思君篇》:“昔君与我兮金石无亏,今君与我兮星灭光离。” |
lí běn qū mò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
lí xiāng bié tǔ离乡别土 | 同“离乡背井”。 | 唐·元稹《花栽》诗:“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
shàn lí zhí shǒu擅离职守 | 擅:随便,任意。擅自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能尽守自己的职责。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4回:“见面之后,不由分说,拿随太爷一把辫子,说他擅离职守,捏称回任。” |
shēng lí sǐ bié生离死别 | 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 | 《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
hǎo lí hǎo sàn好离好散 | 指情人、朋友、夫妻等友善地分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
zhòng pàn qīn lí众叛亲离 |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jué lèi lí lún绝类离伦 | 绝:超越;类:同类;伦:类。形容超群出众。 | 唐·韩愈《进学解》:“绝类离伦,优入圣城。” |
gù tǔ nán lí故土难离 |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李晓明《平原枪声》:“俗话说:‘故土难离’。” |
shǔ lí zhī bēi黍离之悲 | 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 | 宋·姜夔《扬州慢·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zhǔ máo lí lǐ属毛离里 | 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 《诗经·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
liú lí diān dùn流离颠顿 | 见“流离颠沛”。 | 宋·曾巩《永兴尉章佑夫人张氏墓志铭》:“维能顺其性,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 |
mí lí chǎng huǎng迷离惝恍 | 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两月余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
lí lí chù chù离离矗矗 | 浓密挺拔的样子。 | 明·张岱《陶庵梦忆·山艇子》:“竹节促而虬叶毨毨,如猬毛、如松狗尾,离离矗矗,捎捩攒挤,若有所惊者。” |
lí xiāng bié jǐng离乡别井 | 见“离乡背井”。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离乡别井,劳碌奔驰,不分蚤夜。” |
sǐ bié shēng lí死别生离 |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 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死别生离辞故里,经历尽万种孤栖。” |
lí xīn lí dé离心离德 |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 | 《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luán fēn fèng lí鸾分凤离 | 同“鸾凤分飞”。 | 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48出:“自从他鸾分凤离,到如今雁断鱼稀。” |
nǔ jiàn lí xián弩箭离弦 | 弩:利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搭在弩弓上的箭射出了弓弦。形容极其迅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前走的如流星过度,后走的如弩箭离弦。” |
diān pèi liú lí颠沛流离 |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
qǔ bù lí kǒu曲不离口 |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话不离本行 |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
lí běn jiǎo mò离本徼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
lí tí wàn lǐ离题万里 | 离:离开;题:题目;主题;题旨;万里:泛指很远。指说话或写文章同原先要表达的主题离得很远。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
huì shǎo lí duō会少离多 | 相会少,别离多。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 | 宋 辛弃疾《蝶恋花 送祐之弟》词:“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
bìng gǔ zhī lí病骨支离 | 支离:残缺不全,引伸为憔悴、衰残瘦弱的样子。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 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
gù gōng lí shǔ故宫离黍 | 故宫:从前的宫殿;黍:指粮食作物。比喻怀念故国的情思 | 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
nìng wéi tài píng gǒu,mò zuò lí luàn rén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 | 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 元·施君美《幽闺记·偷儿挡路》:“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 |
dùn shì lí qún遁世离群 | 犹言避世独处。 | 《元史·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 |
qiàn nǚ lí hún倩女离魂 | 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 唐·陈玄祐《离魂记》 |
xīng lí yún sàn星离云散 | 像流星与云雨一样迅速离散。形容事物消失迅速 | |
nìng wéi tài píng quǎn,mò zuò lí luàn rén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 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
qīn lí zhòng pàn亲离众叛 | 大家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极其孤立。 | 《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mào hé xíng lí貌合形离 |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 | 晋 葛洪《抱朴子 勤求》:“口亲心离,貌合形离。” |
dùn shì lí sú遁世离俗 |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
liú lí zhuǎn xǐ流离转徙 | 辗转迁移,无处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妇传》:“与其妇翁皆贱业,两人流离转徙者久之。” |
lí qún suǒ jū离群索居 | 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chū shì lí qún出世离群 | 脱离人世。 |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 |
lí xī fēn bēng离析分崩 | 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 郭沫若《新华颂·顶天立地的巨人》:“使那整个的侵略阵营已经开始着离析分崩。” |
fēn bēng lí xī分崩离析 |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mí lí cháng huǎng迷离徜恍 | 见“迷离惝恍”。 | |
liú lí shī suǒ流离失所 | 流离: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离散;无处安身。 | 《金史 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 |
bēi huān lí hé悲欢离合 | 悲:悲哀;欢:欢乐;离:离散;合:团聚。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 | 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
shōu lí jù sàn收离聚散 | 见“收离纠散”。 |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收离聚散,咸安其居。” |
diào hǔ lí shān调虎离山 | 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
shēng bié sǐ lí生别死离 | 指亲人之间难以相见的别离和死的永诀 | 明·邵璨《香囊记·寻兄》:“未亡人衔哀惨凄,念一家生别死离,衷情诉与谁!” |
lí tí tài yuǎn离题太远 | 离开主题很远,不着边际。 | 林徽因《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最后如果不算离题太远,我们还要具体地讲一点我们对于作者与作品的见解。” |
mào hé xíng lí貌合行离 | 见“貌合神离”。 |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
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 《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
lí lóu zhī míng离娄之明 | 离娄:古代人名,视力很好。比喻视力极好。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lí shū shì zhe离蔬释蹻 | 离开蔬食,脱去木屐(一说为草鞋)。比喻脱离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 《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去卑辱奥渫而升本朝,离蔬释蹻而享膏粱。” |
zhī lí fán suì支离繁碎 | 支离: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为学两端》:“近时为学不过两端,一则径趋简约,脱略过高;一则专务外驰,支离繁碎。” |
měng hǔ lí shān猛虎离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
pàn dào lí jīng畔道离经 | 畔:通“叛”,违背。违背道德,脱离经典。指背离常规的思想或行为。 | 清·洪昇《<坚瓠补集>》序:“开人心狙诈之端,启风俗陵傲之习,不至于畔道离经不止。” |
bèi jǐng lí xiāng背井离乡 | 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离开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 |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
zhōng lí wěi zhū钟离委珠 | 钟离:汉钟离意,曾任尚书之官;委珠:抛弃珍珠。指钟离意拒绝接受不正当的财物。比喻不受赃,拒收不义之财。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钟离意传》:“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矶,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 |
mào lí shén hé貌离神合 | 谓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纵送激射,同符《史》、《汉》,貌离神合,精彩夺人。” |
rén lí xiāng jiàn人离乡贱 | 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 明·沈璟《埋剑记·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
zhòng sàn qīn lí众散亲离 |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不得人心。 | 《晋书·慕容垂传》:“淮南之败,众散亲离,而垂侍卫圣躬,诚不可志。” |
tiǎo bō lí jiàn挑拨离间 | 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挑拨:引起;挑动;离间:隔开、拆散;使人不和睦。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9回:“这个姓胡名福,最爱挑拨离间。” |
yú wǎng hóng lí鱼网鸿离 | 鸿:鸿雁;离:遭受。张网捕鱼,捉到的是鸿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 《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
bù jí bù lí不即不离 | 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
jué sú lí shì绝俗离世 | 绝俗:与世隔绝。远离世俗尘世。 | 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昫嘘呼吸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 |
wàn biàn bù lí qí zōng万变不离其宗 |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 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
ài bié lí kǔ爱别离苦 | 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 《瑜伽师地论》第61卷:“何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 |
bān bó lù lí斑驳陆离 |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其它颜色;显得花花搭搭的;陆离:参差不一的样子。形容颜色杂乱不一的样子。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驳陆离其上下。” |
dàng xī lí jū荡析离居 | 荡析:离散。家人离散,没有定居。 | 《尚书 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
lí shì dùn shàng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 《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lí xiāng bèi tǔ离乡背土 | 见“离乡别土”。 | 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 |
pū shuò mí lí扑朔迷离 | 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běn tóng mò lí本同末离 |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 《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
gǔ ròu fēn lí骨肉分离 | 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谁知死后缠绵,恩变成仇,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mào hé qíng lí貌合情离 | 指两个人表面合得来,实际上感情不合。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虽克竭敬爱,而貌合情离,与从夫之义悖矣。” |
bān bó lù lí班驳陆离 | 形容色彩杂沓。 | 参见“斑驳陆离”。 |
bié hè lí luán别鹤离鸾 | 比喻离散的夫妻。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四》:“君百计营求,归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别鹤离鸾,自合为君料理。” |
mào hé xīn lí貌合心离 |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 汉 黄石公《素书 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
liú lí diān pèi流离颠沛 |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 |
mí lí huǎng hū迷离恍惚 | 模糊闪烁;分辨不清;似有若无。 | 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
lí shān diào hǔ离山调虎 | 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 | 《白雪遗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爷得胜不班师,秦桧东窗定巧计,私造金牌传假旨,暗使离山调虎计,风波亭上死的屈。” |
wù lí xiāng guì物离乡贵 |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 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
dié lí jiān bèi鲽离鹣背 | 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 |
lí shū shì zhe离蔬释屩 | 见“离蔬释蹻”。 | |
yǐng bù lí dēng影不离灯 | 影子离不开灯光。没有灯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两者联系紧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3回:“这老张婆子影不离灯的一般,又不是外头宽快去外,支了他那里去?” |
guāng guài lù lí光怪陆离 | 光怪:奇异的光彩;陆离:色彩繁杂。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五彩争胜,流漫陆离。” |
pāo xiāng lí jǐng抛乡离井 | 离开家乡故土。 | 靳以《去路》:“我这么大年纪,我可不愿意抛乡离井地走那么远。” |
jiā pò rén lí家破人离 | 犹家破人亡。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二回:“王庆从小不曾叫王砉一声爷的,今值此家破人离的时节,心中也酸楚起来。” |
lí xī huàn bēn离析涣奔 | 同“离析分崩”。 | 明·宋濂《进〈元史〉表》:“丰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历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至正之朝。” |
shōu lí jiū sàn收离纠散 | 收集离散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若绍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 |
shēn shǒu fēn lí身首分离 | 身:躯干;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 |
liú lí suǒ wěi流离琐尾 | 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 《诗经 邶风 旌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