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得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duō láo duō dé多劳多得多劳动多受益,不劳动不得食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zhì mǎn yì dé志满意得志向实现,心满意足。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阨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lǎo hǔ pì gu mō bù dé老虎屁股摸不得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听不得批评意见,一触即跳。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
xiāng dé hèn wǎn相得恨晚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二人纵饮甚欢,相得恨晚。”
yáng yáng dé yì洋洋得意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观鱼》:“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hóng dé fā zǐ红得发紫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靳凡《公开的情书》:“她仗着出身好,业务好,红得发紫。”
dé tù wàng tí得兔忘蹄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xuān xuān shèn dé轩轩甚得轩轩:洋洋自得的样子。形容非常得意。《新唐书·孔戣传》:“戣自以适所志,轩轩甚得。”
gù pàn zì dé顾盼自得顾盼:左顾右盼;自得:自己很得意。环顾四周,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王朔《无人喝彩》:“犹如脚底抹油,犹如乘风滑翔,钱康神采奕奕,顾盼自得,仿佛他是天下自我感觉最好的人。”
táo rán zì dé陶然自得自己觉得快意。宋·苏轼《杨绘可知徐州》:“坐废十年,陶然自得。”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章指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dé xīn wàng jiù得新忘旧得:得到。得到新的,忘掉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明·胡文焕《前腔八首》:“得新忘旧,到前丢后,妄想处一味骄矜,满意时十分驰骤。”
dé shī chéng bài得失成败指获得与损失、成功与失败。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得失成败,备在典谟,是以其详,可得而言。”
niǎo dé gōng cáng鸟得弓藏见“鸟尽弓藏”。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dé yú wàng quán得鱼忘荃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fǎn shǒu kě dé反手可得反:翻转。翻转手掌学可得到。形容极其易得。《荀子·非相》:“诛旦公,定楚国,如反手尔。”
jí zǒu xiān dé疾走先得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同“疾足先得”。汉 焦赣《易林 损之井》:“秦失其鹿,疾走先得。”
dé shòu qí jiān得售其奸售:推销,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计。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主权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矫伪者得售其奸也。”
bù dé qí suǒ不得其所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而相与歌咏,各言其情。”
zuì yǒu yīng dé罪有应得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得于心应于手得:获得,领悟;应:适应。领悟到要领,做起来顺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zhú tù xiān dé逐兔先得逐:追赶。谁先抓到手就归谁,别人不能再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法正曰:‘岂不闻逐兔先得之语乎?’”
dé shī cān bàn得失参半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xiǎo jǐ dé shī小己得失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
dé mǎ shī mǎ得马失马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chū shǒu dé lú出手得卢卢:古时樗蒲戏一掷五子皆黑,为最胜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胜利。《南齐书 张瓌传》:“献捷,太祖以告领军张冲,冲曰:‘瓌以百口一掷,出手得卢矣。’”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cùn lì bì dé寸利必得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dé qí sān mèi得其三昧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pīn dé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元·虞韶《日记故事》:“道逢一老妪,磨铁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dé cùn jìn chǐ得寸进尺得到了一寸又进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来越大;贪心不足。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tián rán zì dé恬然自得恬然:安静舒适的样子;自得:自觉得意。形容心情安静、舒适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野老清淡,恬然自得。”
xīn xīn dé yì忻忻得意心情欢喜自觉快意。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0回:“那些小旦,取在十名前的,他相与的大老官来看了榜,都忻忻得意。”
qiú shēng bù néng,qiú sǐ bù dé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屡次要寻自尽,无奈众人日夜提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shǐ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矢在弦上,不得不发矢:箭;弦:弓上用以法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晋·王沈《魏书》:“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ān xián zì dé安闲自得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dé bó néng xiān得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
chǒu xí fù shǎo bù dé jiàn gōng pó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bá shí dé wǔ拔十得五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新唐书 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dé shī xiāng bàn得失相半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yǎo dé cài gēn咬得菜根旧指安贫守道。现也形容安于艰苦的生活。宋·朱熹《小学·善行实敬身》:“汪信民尝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唐 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
yú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dé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áng rán zì dé昂然自得自得:自己感到舒适。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qǐ jiāng dé jiǔ乞浆得酒讨杯水喝,却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过所要求的。唐 刘知幾《史通 书志》:“太岁在酉,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chú láng dé hǔ除狼得虎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yī cù ér dé一蹴而得见“一蹴而就”。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yī suǒ dé nán一索得男旧时指头胎生子。《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彰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mǎi wáng dé yáng买王得羊①谓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唐·张怀瑾《书断》:“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xiáng lüè dé dàng详略得当详略:详细和简略;得当:适当,恰当。指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妥当。战国·赵·荀况《荀子·非相》:“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hǔ xué dé zǐ虎穴得子比喻诗文贴切中肯。明·郎瑛《七修类稿·佛顶菊》:“先生之作,诚可谓虎穴得子矣!”
dú dé zhī jiàn独得之见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见解。明·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争自为说,创为独得之见。”
jī chóng dé sàng鸡虫得丧同“鸡虫得失”。清·蒋士铨《临川梦·不梦》:“鸡虫得丧成恩怨,鸟鼠因缘见短长。”
tān duō wù dé贪多务得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唐 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kū xiào bù dé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处境尴尬。元 高安道《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dé bù jìn bù得步进步已进了一步,还要向前进一步。比喻野心大,贪心永不满足。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宁失败后,法人得步进步,海疆处处戒严。”
yáng yáng zì dé扬扬自得十分得意的样子。语本《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语出《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dòng zhé dé jiù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huáng lí hēi lí,dé shǔ zhě xióng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狸:山猫;雄:强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dé xù rú lóng得婿如龙形容得到称心如意的佳婿。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汉李赝、孙秀俱娶太尉恒焉女,时人谓恒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
máng zhě dé jìng盲者得镜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淮南子·人间训》:“盲者得镜,则以盖卮。”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bǎi sī bù dé qí gù百思不得其故百:多次;思:考虑,思考;故:原因。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找到其原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鸡不代伏,又何以传种至今也。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众人得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zì yè zì dé自业自得业:造作;得:获得,取得。佛家语,指自作自受。《正法念经》:“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xīn ān lǐ dé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dé bù bǔ shī得不补失见“得不偿失”。《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dǎ dé huǒ rè打得火热形容十分亲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zhì dé qì yíng志得气盈犹志得意满。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四:“王志得气盈,不以巡抚置意中。每诣院谒巡抚,仰面视天,言如泉涌。”
dé xīn yìng shǒu得心应手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六韬 文韬 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wú dé wú sàng无得无丧丧:失。指没有得也没有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气义》:“无得无丧,天长地久。”
wáng jǐ dé máo亡戟得矛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dé tiān dú hòu得天独厚天:天生;自然的;独:独特;厚:优厚。得到天然的特别优厚的待遇。形容所处的自然环境或具备的客观条件特别好。也指人的际遇、天赋非常好。明 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精神步履新锐少年弗逮也,何得天之厚如是哉!”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探:探测;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wàng xiàng dé yì忘象得意忘记物象,得到真谛。南朝·齐·刘邙《答竟陵王子良书》:“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áo xiáng zì dé遨翔自得自由自在的样子。
dé shǒu yīng xīn得手应心见“得心应手”。《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bù dé ér zhī不得而知得:能够。无从知道。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tài rán zì dé泰然自得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
yóu yú dé shuǐ犹鱼得水犹:如同。如同鱼得到水。比喻得到投合自己心意的人或环境。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与亮情好日密,自以为犹鱼得水也。”
dé wèi cháng yǒu得未尝有见“得未曾有”。宋·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
sāi wēng dé mǎ塞翁得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
táo shā dé jīn淘沙得金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取得真金。比喻除去杂质,提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关尹子》六七:“我之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矿沙之金。破矿得金,淘沙得金,扬灰终身,无得金也。”
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远水救不得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
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yì dé zhì mǎn意得志满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chéng bài dé shī成败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步骘传》:“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
yù dé ér gān xīn欲得而甘心想要弄到手才称心满意(多用于对人的报复或打击)。
yōu yóu zì dé优游自得悠闲如意。汉·班固《东都赋》:“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zì yǐ wéi dé jì自以为得计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