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积习渐靡积习渐靡的故事

积习渐靡的成语故事


拼音jī xí jiān mí

基本解释积习:长期的习惯;靡:通“摩”,接触。指好的或坏的习惯都是从细微处开始,逐渐形成的。

出处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


暂未找到成语积习渐靡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积习渐靡)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积不相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习非成是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靡所底止《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之死靡二《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望尘靡及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耳。”
西学东渐《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积重难返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0卷:“掌禁兵,筦枢要,遂致积重难返,以至此极也哉。”
日积月累《宋史 乔行简传》:“借纳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阴险巧佞之奸,日积月累,气势盖张;人主之威权,将为所窃弄而不自知矣。”
堆积如山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积善成德《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循序渐进《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风靡一时明 沈德符《野获编》第15卷:“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
风俗习惯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
积非成是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渐入佳境《晋书 文苑传 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习以为常《逸周书 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积善余庆《周易 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德累仁《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靡知所措晋·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倾覆,宗庙为墟,孤悼心失图,靡知所措。”
辙乱旂靡
习俗移性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晏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
处心积虑《穀梁传 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防微杜渐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辙乱旗靡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之死靡他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