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王国维的诗 > 踏莎行·绝顶无云

踏莎行·绝顶无云

[清代]:王国维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踏莎行·绝顶无云”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顶上没有云彩,昨天夜里下过雨。我来到此地感悟天地之间的灵性交流。若有若无的钟声在昏暗的杂乱山峰间传递,孤寂的僧侣在晨晓中渡溪而去。

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站在山顶上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和伴侣。想把他们招请到这里闲耍。就这样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那是多么的快乐,人间的相亲相爱也就莫过于如此了。

注释

①踏莎行:《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②天语:上天之告语。

③疏钟暝直:谓寺庙的晨钟声于昏暗中揭响直入高空。暝:昏暗。

④度:通“渡”。

⑤是处:到处。

⑥前生:上一辈子。俦侣:伴侣。

⑦招邀:邀请。闲庭户:寂静的庭院。

⑧含笑复含颦:微笑或皱眉。

⑨相媚:取悦。争如许:怎得能够像这样。

“踏莎行·绝顶无云”鉴赏

赏析

这首词写凌晨时候爬上高山之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其中含有很丰富的言外意蕴,留下较大联想空间的写境与造境相结合的作品。

“绝顶无云”和“昨宵有雨”是一个对比也是一个过程。所谓对比,是今晨与昨宵、无云和有雨的对比,它容易引起一种诗意的感发;所谓过程,是在昨夜到今晨这极短的时间中从阴到晴的过程,它容易引起哲理性的体悟。因此王国维接下来就说“我来此地闻无语”。“天语”,是上天的告语,是以一种告诫的语气,所以“我来此地闻天语”这句话,就隐含有一种寻求觉悟的努力在里边。后面王国维展开描写,写所听和所看到的,“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黎明前月已经西沉日尚未出,是山谷中最昏暗的时候。这里的直是王国维着力的描写,突出它的力度。而“乱峰回”,是说山谷被乱峰环绕,这是一种横向的包围和约束的力量。“回”和“直”这一句两字,是对举的说法,使人觉得那寺院疏钟的声音好像冲破了乱峰环绕的黑暗直立而起,揭响入云。“孤僧晓度寒溪去”,令人在乱山昏谷之中产生。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因为这句话从意象到字句都充满了引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可能性。

正是这个“孤”字,引出了下阕寻求俦侣的想像:“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前生俦侣”,仍是用了佛教的说法。引述到了前生、今生、来生的“三生”,那便是一种前生的慧根。把青山视为前生的伙伴并邀请它们到家里来做客,一方面是极言自己对青山的亲近之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种比喻方式不是王国维创造,它借鉴了辛弃疾其中一首《沁园春》的写法,把青山比作客人。接着下来王国维这首词结尾的“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仍然是借鉴了稼轩词,这是正用,那种寻求一个知音来安慰自己的渴望,正反映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独。

创作背景

1905年夏,王国维从外地任教回家,途中经过峡山。他登山远眺,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有感而作此词。  

王国维简介

清代·王国维的简介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 王国维的诗(60篇)

猜你喜欢

踏莎行·绝顶无云

清代王国维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少年游·垂杨门外

清代王国维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赠韩德真诗

魏晋曹摅

赫赫显族。

冠盖峩峩。

葛延王室。

蔹蔓帝家。

如地之岳。

如天之河。

爰有韩生。

体德逶迤。

玉质含章。

珪白无瑕。

庇岳之崇。

荫林之华。

朝游龙泉。

夕栖凤柯。

同宿望舒。

参辔羲和。

弘曜日月。

不荣若何。


送韦评事

唐代王维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谒金门·杨花落

宋代李清臣

杨花落,燕子横穿朱阁。苦恨春醪如水薄,闭愁无处着。

绿野带红山落角,桃杏参差残萼。历历危樯沙外泊,东风晚来恶。


游虞山记

清代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古戍

明代刘基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晓行望云山

宋代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本事诗十首·选二

清代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