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iǎo tù sǐ,liáng gǒu pēng狡兔死,良狗烹 |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 《韩非子 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shēng lái sǐ qù生来死去 | 死接着生,生接着死,轮回不停。 | 《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君不见生来死去,似蚁修还,为衣为食,如蚕作茧。” |
sǐ ér wú hàn死而无憾 | 即使死了也而无遗憾。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6回:“小妹真能为我守节,我便死而无憾。” |
qīng sǐ zhòng yì轻死重义 | 见“轻死重气”。 | 《旧唐书·崔融传》:“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群。” |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 饵:引鱼上钩的食物。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 | 《三略·上略》:“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梦死 |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 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
tāi sǐ fù zhōng胎死腹中 | 比喻一件事情还在筹备阶段就夭折。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9章:“这支即将新生的部队又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胎死腹中了。”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 《论语 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fāng shēng fāng sǐ方生方死 | 方:正在。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sǐ qiě bù xiǔ死且不朽 | 犹言至死不忘。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
qǐ sǐ huí shēng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 《太平广记 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
tì sǐ guǐ替死鬼 |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
yǐn hèn ér sǐ饮恨而死 | 饮:含忍。指含恨而死。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shēng sǐ cún wáng生死存亡 |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
shēng sǐ lún huí生死轮回 | 轮回: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做的善恶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像车轮回旋不停一样。 |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来日修,每日去频发愿,过今年捱到来年,担阁了修行仙道远,则这生死轮回怎遣!” |
gān sǐ rú yí甘死如饴 |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 《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
zhàng jié sǐ yì仗节死义 |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 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 |
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赖 | 见“死乞白赖”。 | 梁斌《播火记》:“他只好年有年礼,节有节礼,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 |
jūn rǔ chén sǐ君辱臣死 |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
sǐ duì tóu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
shēng sǐ ròu gǔ生死肉骨 |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
pò sǐ wàng shēng破死忘生 | 不顾性命危险;不顾一切。 |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张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听得姑爷果然中了,便如飞的从西过道儿里直奔到这里来,破死忘生的大着胆子上去,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 |
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梦死 | 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涂地生活。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梦死,奴那里耐烦和他干这营生。” |
xún sǐ mì huó寻死觅活 |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 | 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
bào sǐ liú pí豹死留皮 |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 宋 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
diào sǐ wèn shēng吊死问生 | 吊:吊祭;问:问候,慰问。吊祭死者,慰问活人。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赖 | 谓纠缠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shēng sǐ yōu guān生死攸关 |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
sǐ ér wú huǐ死而无悔 |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 《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sǐ xīn yǎn死心眼 |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lǎo sǐ yǒu xià老死牖下 | 牖:窗。形容得享天年。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绝了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
sǐ bù huí tóu死不回头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 曲波《林海雪原》:“谁知你是死不回头,狡猾诡诈来利用我们的宽大政策!” |
shēng bié sǐ lí生别死离 | 指亲人之间难以相见的别离和死的永诀 | 明·邵璨《香囊记·寻兄》:“未亡人衔哀惨凄,念一家生别死离,衷情诉与谁!” |
lǎo sǐ gōu hè老死沟壑 | 沟壑:溪谷。老死于山谷之中。指平庸地死去。 | 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为社稷长久之计,以上安二宫朝夕之养,下以济四方亿兆之命,则臣虽老死沟壑,瞑目於地下矣!” |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归 |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 《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
sǐ chán yìng mó死缠硬磨 | 指一味不休的纠缠某人或某事。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要不然张彪怎么会死缠硬磨不肯放过她呢!” |
bàn sǐ bàn shēng半死半生 |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 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bù gù sǐ huó不顾死活 |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sǐ ér bù xiǔ死而不朽 |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然 |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
shí sǐ bù wèn十死不问 |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我党在根据地内细心地认真地彻底地争取群众、和群众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务,较之过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义。” |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输忠 | 指竭尽忠诚。 | 《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
qǐ sǐ huí hái起死回骸 | 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 宋·范成大《问天医赋》:“窃闻大神,天医之王。范围堪舆,运平阴阳;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
tù sǐ gǒu pēng兔死狗烹 | 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zhuǎn sǐ gōu hè转死沟壑 | 谓弃尸于山沟水渠。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
mèi sǐ yǐ wén昧死以闻 |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 《史记 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
sǐ bù gān xīn死不甘心 | 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满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
wú kòu bào sǐ无寇暴死 | 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jì zhī yǐ sǐ继之以死 |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shēng sǐ guān tóu生死关头 | 非生即死的紧急关头。 | 明·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sǐ ér bù jiāng死而不僵 | 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shù shǒu jiù sǐ束手就死 | 束:捆绑。捆起手来等死。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可怜豪杰束手就死。” |
zhuō shēng tì sǐ捉生替死 | ①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②杀一生物为病者消灾的巫术。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 |
shì sǐ yóu guī视死犹归 |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 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夫不伏之人,视死犹归,血刃之祸,于是将起。”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 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 | 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
sǐ jì yìng bèi死记硬背 | 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 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
sǐ gǔ gèng ròu死骨更肉 | 犹起死回生。 | 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长夜 | 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 | 清·道霈《重刊<坛经>缘起》:“原夫大地众生,居生死长夜中。” |
shēng sǐ zuì mèng生死醉梦 | 醉:沉酣。形容非常专心。 | 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戴进传》:“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 |
sǐ bān yìng tào死搬硬套 | 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 | 一旦自己死亡。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
sǐ bù zú xī死不足惜 |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
chuí sǐ zhēng zhá垂死挣扎 | 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时的拼命支撑、抵抗。 |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他这会儿真的熬到了垂死挣扎的时刻。” |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 |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
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起死人而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 《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sǐ yǒu yú zuì死有余罪 | 犹死有余辜。 | 东汉·班固《汉书·平当传》:“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
sǐ bìng wú liáng yī死病无良医 | 死病:不治之症。比喻无法挽救。 | 《孔丛子·执节》:“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日死病无良医。” |
tù sǐ fú jǔ兔死凫举 |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 《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饥 |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
zéi xīn bù sǐ贼心不死 |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咷气 | 大声嘶喊、哭叫。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听不的他死声咷气,恶叉白赖。”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 《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 |
nǐ sǐ wǒ shēng你死我生 | 形容斗争非常激烈、不能共存。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如要再叫唤,我就打你致命,今日赌一个你死我生!”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 |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