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è sǐ shì dà饿死事大 | 饿死人是件大事。 | 清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
zhǔ rǔ chén sǐ主辱臣死 | 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 | 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
yǐn hèn ér sǐ饮恨而死 | 饮:含忍。指含恨而死。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 |
sǐ bù gǎi huǐ死不改悔 |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
dǐ sǐ mán shēng抵死瞒生 | 见“抵死漫生”。 |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
tù sǐ fú jǔ兔死凫举 |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 《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
sǐ ér wú yuàn死而无怨 | 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 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我以为‘打死老虎’者,装怯作勇,颇含滑稽,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却怯得令人可爱。” |
jué yī sǐ zhàn决一死战 |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 《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活气 | 阴阳怪气的声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
zhì yú sǐ dì置于死地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zhāo wén xī sǐ朝闻夕死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pò sǐ wàng shēng破死忘生 | 不顾性命危险;不顾一切。 |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张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听得姑爷果然中了,便如飞的从西过道儿里直奔到这里来,破死忘生的大着胆子上去,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 |
shǒu sǐ shàn dào守死善道 | 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shì sǐ bù qū誓死不屈 |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 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输忠 | 指竭尽忠诚。 | 《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
qīng sǐ zhòng qì轻死重气 | 谓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 | 汉·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起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轻死重气,结党连群。”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sǐ shuō huó shuō死说活说 | 一定要 | 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suī sǐ yóu shēng虽死犹生 |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 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shǐ sǐ bù èr矢死不二 | 矢:同“誓”,发誓;二:二心。立誓到死不改变意志。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瑥得鸦头,横施楚惊。既北绽,又欲夺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 |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 | 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zhì sǐ bù biàn至死不变 | 至:到。到死都不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sǐ shāng xiāng zhěn死伤相枕 | 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 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 |
tān shēng wèi sǐ贪生畏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朴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 |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
xiào sǐ wù qù效死勿去 | 指竭尽忠诚。 |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
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 | 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 |
jiǔ sǐ bù huǐ九死不悔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cháng shēng bū sǐ长生不死 |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
sǐ qiú bái lài死求白赖 | 指不停地纠缠。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俗话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死求白赖,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
sǐ bài tú dì死败涂地 | 指惨败而死伤严重的景象。 | |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 |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 |
zhàng jié sǐ yì仗节死义 |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 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
sǐ ér bù huǐ死而不悔 | 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 唐·赵蕤《反经·是非》:“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
xīn shēng wù sǐ欣生恶死 | 欣:喜悦;恶:憎恨,讨厌。贪生怕死。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8卷:“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功,欣生恶死。” |
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择荫 |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 见“鹿死不择音”。 |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 | 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 | 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 |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qiáng sǐ lài huó强死赖活 | 同“强死强活”。 | 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
sǐ ér bù jiāng死而不僵 | 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 | 衾:被子。生时共用一条被子,死后合一个坟墓。形容夫妻恩爱。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同衾,死同穴。” |
yǔ sǐ fú shāng与死扶伤 | 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 |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
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 |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 《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
níng sǐ bù rǔ宁死不辱 |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 |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
diào sǐ wèn shēng吊死问生 | 吊:吊祭;问:问候,慰问。吊祭死者,慰问活人。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
mèi sǐ yǐ wén昧死以闻 |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 《史记 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sǐ chán yìng mó死缠硬磨 | 指一味不休的纠缠某人或某事。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要不然张彪怎么会死缠硬磨不肯放过她呢!” |
shí sǐ jiǔ huó十死九活 | 形容难以幸存。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
sǐ mó huó yàng死模活样 | 半死不活的样子。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会》:“宋臣大怒曰:‘口说尚可,乃画此死模活样乎?’” |
sǐ shēng yǒu mìng死生有命 | 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 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
sǐ biāo bái chán死标白缠 | 极力纠缠。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他还要抓空子逃跑。” |
sǐ ér fù sū死而复苏 | 复:又,再;苏:醒过来。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 宋·洪迈《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地狱百毒,汤镬锉硾,随索随见,鬼形糜碎,死而复苏屡矣。” |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 |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 《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断亡 | 谓效死捐生。 | 《荀子·富国》:“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 |
sǐ yàng huó qì死样活气 | 形容没有生气。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chū sǐ rù shēng出死入生 |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
sǐ zhě xiāng zhěn死者相枕 | 枕:以头枕物。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魏书·苻坚传》:“谢石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 |
sǐ yǒu yú gū死有余辜 | 辜: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 |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 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sǐ huī fù liáo死灰复燎 |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又;燎: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清·豚庐《童子军·逼狱》:“这个使不得,若非斩草除根,全消祸种,定要死灰复燎,自惹飞灾。” |
sǐ duì tóu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 《国语 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 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
sǐ bù huǐ gǎi死不悔改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虽是吃后悔药可悲,但总比那些花岗岩脑壳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
sǐ bù sǐ,huó bù huó死不死,活不活 | 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才好。 | 元·刘庭信《折枉令·忆别》曲:“正是好不好恶不恶的姻缘,正撞着死不死活不活的时节。” |
sǐ ér fù shēng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 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
ài shēng wù sǐ爱生恶死 |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
āi sǐ shì shēng哀死事生 | 哀:哀痛;事:侍奉。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 西汉 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
sǐ xīn yǎn死心眼 |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
zhì zhī sǐ dì置之死地 |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gān sǐ rú yí甘死如饴 |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 《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
zuì dāng wàn sǐ罪当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汉书 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然 |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sǐ nǎo guā gǔ死脑瓜骨 | 不开通。 | 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
jì ruò sǐ huī寂若死灰 | 寂:静悄悄,没有声音。一点声响也没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静。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7卷:“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已。” |
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 |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 《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
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 | 堆垛:堆积;死尸:死人尸体。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宋·许凯《彦周诗话》:“凡作诗若正尔填塞,谓之‘点鬼簿’,亦谓之‘堆垛死尸’。” |
diào sǐ wèn jí吊死问疾 |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 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
zuò sǐ mǎ yī作死马医 | 医:医治。比喻在无可奈何时作最后努力。 | 晋·干宝《搜神记》第三卷:“入门见死马,跳梁走往死马头,嘘吸其鼻,顷之,马即能起,奋迅嘶鸣,饮食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