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sǐ bù míng mù死不瞑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
| sǐ bù huí tóu死不回头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 曲波《林海雪原》:“谁知你是死不回头,狡猾诡诈来利用我们的宽大政策!” |
| shēng sǐ yǒng bié生死永别 |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
| dà nàn bù sǐ大难不死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
| sǐ biāo bái chán死标白缠 | 极力纠缠。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他还要抓空子逃跑。” |
| qiú shēng bù néng,qiú sǐ bù dé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屡次要寻自尽,无奈众人日夜提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 fù sǐ rú guī赴死如归 | 形容不怕牺牲。 | 东汉·班固《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栾布哭彭越,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
|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
| xū shēng làng sǐ虚生浪死 | 虚:空,徒然;浪:滥,放纵。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形容虚度一生 | 《旧唐书·越王贞传》:“诸王必须以匡救为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 |
| 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 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 shì sǐ rú yí视死如饴 | 指甘心死去。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蒯彻本以口舌从事,与武涉同时,为主其心,吠尧何罪,甘赴鼎镬,视死如饴,诚壮士也。” |
| 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身,贡献出一切。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天二子之良,将勒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
| lǎo sǐ gōu hè老死沟壑 | 沟壑:溪谷。老死于山谷之中。指平庸地死去。 | 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为社稷长久之计,以上安二宫朝夕之养,下以济四方亿兆之命,则臣虽老死沟壑,瞑目於地下矣!” |
|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责 | 犹死有余辜。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
|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 |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 sǐ yàng huó qì死样活气 | 形容没有生气。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 |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 shēng sǐ yōu guān生死攸关 |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
| xiōng féi dì jí兄死弟及 |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
|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阔 | 契阔:久别的情怀。指生死离合。 |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 yǐn hèn ér sǐ饮恨而死 | 饮:含忍。指含恨而死。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 |
| sǐ wú suǒ míng死无所名 | 名:为世人知晓。虽死而不为人所称道。指白白地送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
| shì sǐ bù yú誓死不渝 | 立誓至死不变。 | 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阵力之志,誓死不渝。” |
| sǐ bù xuán zhǒng死不旋踵 |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 《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 rén sǐ liú míng人死留名 |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 sǐ wú duì zhèng死无对证 |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
| sǐ bié shēng lí死别生离 |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 元·柯丹丘《荆钗记·见母》:“死别生离辞故里,经历尽万种孤栖。” |
| sǐ huī gǎo mù死灰槁木 | 比喻枯寂而没有生机。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
| zhāo wén dào,xī sǐ kě yǐ朝闻道,夕死可矣 |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 《论语 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 dǐ sǐ màn shēng抵死漫生 |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 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
| bǎi sǐ yī shēng百死一生 |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 《北齐书 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 wú kòu bào sǐ无寇暴死 | 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 |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执政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
|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 |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
| sǐ duì tóu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 |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 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 |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 《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
| 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指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 |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 qiān shēng wàn sǐ千生万死 | 谓历尽艰险。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3回:“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 |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 chū sǐ rù shēng出死入生 |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 |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 | 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
|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 |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 sè rú sǐ huī色如死灰 |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
| tāi sǐ fù zhōng胎死腹中 | 比喻一件事情还在筹备阶段就夭折。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9章:“这支即将新生的部队又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胎死腹中了。” |
|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 《论语 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 |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 rù sǐ chū shēng入死出生 |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 清·夏燮《中西纪事》第八卷:“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 |
|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 sǐ bān yìng tào死搬硬套 | 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 |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 sǐ bù gān xīn死不甘心 | 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满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
| tì sǐ guǐ替死鬼 |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二 |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 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
| lǎo ér bù sǐ老而不死 |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 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 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 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
| shì sǐ bù cóng誓死不从 | 从:服从。发誓就是死也不服从。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宜之子誓死不从,而衣裳远避也。” |
| shǐ sǐ wú èr矢死无贰 | 矢:通“誓”;贰:二心。誓死不怀二心。 | 《明史·忠义传·琴彭》:“茶笼守彭被困孤城,矢死无贰。” |
| shì sǐ ruò guī视死若归 |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 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qiú shēng bù shēng,qiú sǐ bù sǐ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 zhǔ rǔ chén sǐ主辱臣死 | 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 | 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
| sǐ xiāng zhěn jiè死相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
| lín sǐ bù qiè临死不怯 | 怯:胆小,害怕。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 | 宋·洪迈《夷坚乙志》:“为言此人临死不怯,似亦可用。” |
| zhuō shēng tì sǐ捉生替死 | ①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②杀一生物为病者消灾的巫术。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 |
| dǐ sǐ mán shēng抵死谩生 |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
| wèi sǐ tān shēng畏死贪生 | 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 |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
| 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 lè ér wàng sǐ乐而忘死 | 形容胸襟旷达,忘怀一切。 |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 |
|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 |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
| wéi chén sǐ zhōng,wéi zǐ sǐ xiào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 | 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
|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 饵:引鱼上钩的食物。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 | 《三略·上略》:“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
|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临头 | 临:面临。快要到了死亡的时刻。 | 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临头却暂时逃出一条活命。” |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滞,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赖 | 谓纠缠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 shēng sǐ yǔ gòng生死与共 | 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彼此情谊深重。 | 《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
| xǔ yǒu yǐ sǐ许友以死 | 许:应许。朋友以死相许。形容重友谊。 | 《周礼·曲礼上》:“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
|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
| hú sǐ shǒu qiū狐死首丘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战国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
| shēng sǐ ròu gǔ生死肉骨 |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
| shēng tuō sǐ zhuāi生拖死拽 | 形容强行拖扯。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 qiáng sǐ lài huó强死赖活 | 同“强死强活”。 | 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
| qì shēng qì sǐ气生气死 | 气:气恼。气得死去活来。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回:“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 |
|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 | 见“七死七生”。 | |
| níng sǐ bù rǔ宁死不辱 |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