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声切响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xiāo shēng liǎn jì销声敛迹 | 犹言销声匿迹。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
zhú yǐng fèi shēng逐影吠声 | 形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 宋·陈善《扪虱新话·唐宋文章皆三变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学文之家,又皆逐影吠声,未尝有公论,实不见古人用心处,予每为之太息。”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zhēng zhēng yǒu shēng铮铮有声 | 铮铮:金属相击声。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他也是敝世兄,在复社中铮铮有声,岂肯为此?” |
míng shēng jí shèn名声籍甚 | 比喻名声极大。 | 《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
shēng xī wèi dàn声希味淡 |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
qì jié shēng sī气竭声澌 | 见“气竭声嘶”。 |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
yǐn kēng gāo shēng引吭高声 | 引吭:放开嗓子。放开喉咙,高声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啭喉高歌”。 | 倪匡《暗号之二》一:“这就是合该有事了,我由于酒兴高,所以一路“引吭高声”,唱的是“满江红”,从“怒发冲冠”开始,进屋之后,刚好唱到“壮志饥餐胡虏肉”。” |
shēng sī lì jié声嘶力竭 | 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 《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
guài shēng guài qì怪声怪气 |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
mēn shēng bù xiǎng闷声不响 | 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 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
shēng xiāo jì miè声销迹灭 | 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 | 《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
rén shēng dǐng fèi人声鼎沸 |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
chú fèng qīng shēng雏凤清声 |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 唐 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huì shēng huì yǐng绘声绘影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绘声绘影,字字阴森,绿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 |
āi shēng tàn qì唉声叹气 |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活气 | 阴阳怪气的声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
hè lì yuán shēng鹤唳猿声 | 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 明·梅鼎祚《玉合记·酧负》:“早除却花魔酒病,惯闻他鹤唳猿声,守清夜药垆丹鼎。” |
fù ěr shè shēng附耳射声 | 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
huì shēng xiě yǐng绘声写影 | 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凡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万家之惨,以及虏酋丑类之慆淫,烈士遗民之忠荩,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泣 |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
chí shēng zǒu yù弛声走誉 | 指名声传扬。 |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弛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
xiàng shēng bèi shí向声背实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
shēng shì hè yì声势赫奕 | 声势:声威气势;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声威气势显耀盛大。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许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自然声势赫奕。” |
jí shēng lì sè疾声厉色 |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
xū zhāng shēng shì虚张声势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
xián gē zhī shēng弦歌之声 |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shēng shì xuǎn hè声势烜赫 | 声势:声威气势;烜赫:显耀盛大。声势显耀盛大。 |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一卷:“有文觉禅师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袁浦,兖豫二州方便大僚率属郊迎恐后。” |
yī dié lián shēng一迭连声 | 迭:重复。一遍又一遍接连地说。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6回:“左右一迭连声道:‘带妇人,带妇人。’那妇人却动也不动。” |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jī shēng é dòu鸡声鹅斗 |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
xià qì yí shēng下气怡声 |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qiǎo wú rén shēng悄无人声 |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人的声音。指非常寂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
shēng zhāng shì lì声张势厉 | 张:伸张,扩张;厉:猛烈。指声势烜赫。 | 清·曾国藩《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是时何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称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
yī fèi bǎi shēng一吠百声 |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群猜共怒,一吠百声,持辩风起,发言雷同矣。” |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
cū shēng cū qì粗声粗气 | 指人说话嗓门很粗。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1回:“用枪指着他,粗声粗气地说:‘狗汉奸,你糟害老百姓,杀咱八路军,咱们县上批准了,今天执行你。’”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声有色 |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
shēng yīn xiào mào声音笑貌 |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 《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
yù zhèn jīn shēng玉振金声 | 喻文章道德之盛。 | 《梁书·徐勉传》:“网罗经诰,玉振金声,义贯幽微,理入神契。”唐˙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回光,清风度曲,崔亭伯真龙之气,扬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余力。” |
āi shēng tàn qì哀声叹气 | 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声声 |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shēng千棰打锣,一棰定声 |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同“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 |
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 |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
qì duàn shēng tūn气断声吞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
fēng mù chái shēng蜂目豺声 |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 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
dà zhāng shēng shì大张声势 |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
wàng chén bù shēng望尘僄声 | 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 |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 |
shēng míng dà zào声名大噪 | 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书声朗朗 |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
yīng shēng qī rén英声欺人 | 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 明 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
dī shēng xì yǔ低声细语 | 形容小声说话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
xì shēng xì qì细声细气 | 形容声音柔软轻细。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4回:“就听里面细声细气地说:‘闻贤弟,你焉能知道两个人的来意?这是为御猫而来。” |
tōu shēng xì qì偷声细气 | 轻声轻气。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啥话?看你偷声细气的样子!” |
píng shēng jìng qì屏声静气 | 见“屏声敛息”。 |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门外两个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仆人,屏声静气的在伺候传递着汤水。” |
tóng shēng xiāng qiú同声相求 |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 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
qiān xíng yī mào,bǎi huì yī shēng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黄人《<清文汇>序》:“引绳墨,立橅型,如村塾之训蒙,如琐院之课士,俾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wú shēng wú xiù无声无臭 |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shēng lèi jù fā声泪俱发 | 俱:都。指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恸、哀伤的样子。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 |
nuò nuò lián shēng诺诺连声 | 诺诺:答应的声音。连声答应。表示顺从或同意。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
yī quǎn fèi yǐ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
fēng chén zhī shēng风尘之声 | 指蜚短流长的言语。 |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
pāo shēng xuàn qiào抛声衒俏 | 衒:炫耀,卖弄。指故意高声卖弄风骚。 |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本妇也在门首抛声衒俏。” |
yǐn hèn tūn shēng饮恨吞声 |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书声琅琅 |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
wú shēng wú xī无声无息 |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声 | 犹言众口一词。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
mái shēng huì jì埋声晦迹 | 犹销声匿迹。 | 《南史·萧修传》:“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 |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liǎn shēng píng xī敛声屏息 | 见“敛声屏气”。 | 周立波《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庄严洪亮的宣告。” |
bù shēng bù qì不声不气 | 指不说话;不出声。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馀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
shēng sè quǎn mǎ声色犬马 |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huì shēng huì sè绘声绘色 |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
qì yè shēng sī气咽声丝 | 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 | 犹口口声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shēng míng xuǎn hè声名烜赫 | 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名声显赫。 | 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声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贵身。” |
suí shēng qū hé随声趋和 | 见“随声附和”。 | 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
hú tīng zhī shēng狐听之声 | 指冰下水流之声。 |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听声 |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
fēi shēng téng shí飞声腾实 | 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 《周书 邵惠公颢等传论》:“其茂亲则有鲁卫、梁楚,其疏属则有凡蒋、荆燕,咸能飞声腾实,不泯于百代之后。” |
fēng shēng hè lì风声鹤唳 |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chǎn jì xiāo shēng铲迹销声 |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
shēng yù shí bèi声誉十倍 | 比喻声望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声 |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贵先声 |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shēng sè gǒu mǎ声色狗马 | 声色:歌舞和女色;狗马:养狗和骑马。后来二语连用;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
yǐn qì tūn shēng饮气吞声 | 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
dà shēng jí hū大声疾呼 |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
yīn shēng rú zhōng音声如钟 | 声音像钟声一样响亮。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
zhèng shēng luàn yǎ郑声乱雅 | 郑声:春秋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雅:庄严的雅乐。郑国淫靡的声乐扰乱了庄严的雅乐。比喻以邪侵正。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随声是非 |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
qiǎo wú shēng xī悄无声息 |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
xiǎng bù cí shēng响不辞声 | 响:回声。回响不能离开声音。比喻荣誉从实际作为得来。 | 汉·刘向《说苑·杂言》:“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
shēng lèi jù xià声泪俱下 | 俱:都。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 | 《晋书 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shēng shì hào dà声势浩大 | 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领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
shēng sè jù lì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miù cǎi xū shēng谬采虚声 | 指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制台又谬采虚声,拿他当作了一员能员,先委了他几个好差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