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
huān shēng rú léi欢声如雷 | 欢呼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 宋·陆游《太液黄鹄歌》:“须臾传召宴公卿,欢声如雷动天地。” |
chǒu shēng yuǎn bō丑声远播 | 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zhèng shēng luàn yǎ郑声乱雅 | 郑声:春秋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雅:庄严的雅乐。郑国淫靡的声乐扰乱了庄严的雅乐。比喻以邪侵正。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tūn shēng yǐn qì吞声饮泣 |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
bēi bǐ zhī shēng北鄙之声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 见“北鄙之音”。 |
dǎng yán zhí shēng谠言直声 |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
xiū shēng měi yù休声美誉 | 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
wéi wéi lián shēng唯唯连声 | 唯唯:谦卑的应答。连声应答,以示顺从。 | 《史记·赵世家》:“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 |
yú bó hú shēng鱼帛狐声 | 见“鱼帛狐篝”。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
shēng wén guò qíng声闻过情 | 名声超过实际。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为心声 |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qiǎo rán wú shēng悄然无声 |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 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mái shēng huì jì埋声晦迹 | 犹销声匿迹。 | 《南史·萧修传》:“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
huì yǐng huì shēng绘影绘声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壹意孤行,为若辈绘影绘声,定一不磨之铁案。” |
liǎn shēng píng xī敛声屏息 | 见“敛声屏气”。 | 周立波《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庄严洪亮的宣告。” |
shēng sè jù lì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huì shēng zhuàng wù绘声状物 | 绘:描摹,形容;状:描摹。对事物的描绘。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7篇:“《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
tūn shēng rěn lèi吞声忍泪 | 形容强忍悲伤。 |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
wú shēng wú xī无声无息 |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
wàng chén bù shēng望尘僄声 | 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 |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 |
wàn lài wú shēng万籁无声 | 一点声音也没有。多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或冷清。 | 唐 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 |
shēng dōng jī xī声东击西 |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
dà fàng bēi shēng大放悲声 |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
tān shēng zhú sè贪声逐色 |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声声 |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作声 | 一句话也不说。 |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
xià qì yí shēng下气怡声 |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suí shēng fù hè随声附和 |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
shēng qì xiāng qiú声气相求 |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
xiāo shēng miè jì消声灭迹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shēng zhèn lín mù声振林木 |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shēng zuì zhì tǎo声罪致讨 |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
bǎi kǒu tóng shēng百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
yǎ què wú shēng雅雀无声 | 形容静默之极。雅,“鸦”的古字。 |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文樱宣读报告,台下静听,一时雅雀无声的,但闻时钟叮当。” |
huì shēng huì yǐng绘声绘影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绘声绘影,字字阴森,绿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 |
hè lì fēng shēng鹤唳风声 |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wàn lài wú shēng万赖无声 |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唐朝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声色 |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tōu shēng xì qì偷声细气 | 轻声轻气。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啥话?看你偷声细气的样子!”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liǎn shēng nì jì敛声匿迹 |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
shēng qì xiāng tōng声气相通 | 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 |
mí mí zhī shēng靡靡之声 | 同“靡靡之音”。 |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rǔ shēng rǔ qì乳声乳气 | 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 |
bǐng shēng xī qì屏声息气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
shēng wén guò shí声闻过实 | 声闻:名誉。名声超过实际。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咷气 | 大声嘶喊、哭叫。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听不的他死声咷气,恶叉白赖。”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ài shēng tàn qì嗳声叹气 |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
yī quǎn fèi xíng,qún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犬,遂至叵听也。” |
shēng yù dà zhèn声誉大振 | 声望、名誉大大提高。 | |
lì jié shēng sī力竭声嘶 | 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 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声有色 |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
shě shí tīng shēng舍实听声 |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
niǎo shēng shòu xīn鸟声兽心 | 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
yǎ kǒu wú shēng哑口无声 |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 《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
bù shēng bù kēng不声不吭 |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 |
píng shēng liǎn xī屏声敛息 |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连连屏声敛息,不敢作声。” |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
dī shēng xì yǔ低声细语 | 形容小声说话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
míng shēng guò shí名声过实 |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
shēng yīn xiào mào声音笑貌 |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 《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
āi shēng tàn qì哀声叹气 | 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hǎo shēng hǎo qì好声好气 | 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 |
yǐn qì tūn shēng饮气吞声 | 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
tūn shēng yǐn qì吞声饮气 | 犹吞声忍气。 | 《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声情并茂 |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 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
miù cǎi xū shēng谬采虚声 | 指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制台又谬采虚声,拿他当作了一员能员,先委了他几个好差使。” |
xiāo shēng nì yǐng消声匿影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shēng míng què qǐ声名鹊起 |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
yù yán wú shēng欲言无声 | 形容想说又说不出来。 | 冰心《最后的安息》:“猛然看是惠姑,眉眼动了几动,只显出欲言无声欲哭无泪的样子。” |
yuàn shēng zài dào怨声载道 | 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声如洪钟 | 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
yīng shēng yàn yǔ莺声燕语 |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shēng zhèn wū wǎ声振屋瓦 | 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
qiān xíng yī mào,bǎi huì yī shēng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 黄人《<清文汇>序》:“引绳墨,立橅型,如村塾之训蒙,如琐院之课士,俾千形一貌,百喙一声。” |
hè hè shēng míng赫赫声名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
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 |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
hè hè yǒu shēng赫赫有声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声: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清·汪琬《宋既庭五十寿序》:“赫赫有声屋间。” |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
yī shēng bù xiǎng一声不响 |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
yī quǎn fèi yǐ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
yī fèi bǎi shēng一吠百声 |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群猜共怒,一吠百声,持辩风起,发言雷同矣。” |
zhì dì jīn shēng掷地金声 |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 《晋书 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rén shēng dǐng fèi人声鼎沸 |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
xiān shēng duó rén先声夺人 | 声:声势;夺人:指动摇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yǐn hèn tūn shēng饮恨吞声 |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
zhú yǐng fèi shēng逐影吠声 | 形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 宋·陈善《扪虱新话·唐宋文章皆三变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学文之家,又皆逐影吠声,未尝有公论,实不见古人用心处,予每为之太息。” |
píng shēng jìng qì屏声静气 | 见“屏声敛息”。 |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门外两个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仆人,屏声静气的在伺候传递着汤水。” |
shēng xī wèi dàn声希味淡 |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
suí shēng qū hé随声趋和 | 见“随声附和”。 | 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
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声动梁尘 |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 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
shēng lèi jù fā声泪俱发 | 俱:都。指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恸、哀伤的样子。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 |
róu shēng xià qì柔声下气 |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 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fù shēng fèi yǐng附声吠影 | 比喻盲目附和。 | 清·王韬《洋务上》:“而附声吠影者流,从而嘘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