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一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ǎi bù shī yī百不失一 | 失:过失,错误。万无一失。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 | 东汉 王充《论衡 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
yī chà èr míng一差二悮 | 同“一差二误”。 | |
yǒu yī dā méi yī dā有一搭没一搭 | 表示故意找话说。也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黛玉总不理。” |
rén yī jǐ bǎi人一己百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yī xīn tóng tǐ一心同体 | 犹言同心同德。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话说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 |
hún rán yī tǐ混然一体 |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 《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
yī shēn wǔ xīn一身五心 | 比喻杂念很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三人异趋,反复迷惑。一身五心,乱无所得。” |
yī biān xiān zhuó一鞭先著 | 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 刘琨传》。 |
shí yī zhī lì什一之利 | 什一:十分之一。泛指商人得到的利润。 | 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 |
ná yī shǒu拿一手 | 摆架子;要挟。 | |
jiào rú huà yī较如画一 | 较:通“皎”,明显;画一:同“划一”,一致,一律。指规章明显一致。 | 《梁书·武帝纪》:“怀柔万姓,经营四方。举直措枉,较如画一。” |
guì lín yī zhī桂林一枝 | 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 《晋书 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yī zhǎng zhē tiān一掌遮天 |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泼妇骂街似地指着三姨太:‘你还敢一掌遮天吗?’” |
qiān gǔ yī zhé千古一辙 | 谓自古相同。 | 清·周亮工《书影》卷六:“后村所谓‘谄谀以求悦,揣摩以幸中’,千古一辙也。” |
yī mài xiāng chéng一脉相承 | 一脉:同一血脉;指联络贯通而成的一个系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如今这两个侄儿,虽分鸿胪、宜宾两派,毕竟一脉相承,所以一个模样。” |
yī shēng yī dài一生一代 | 同“一生一世”。 |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
zhuān xīn yī zhì专心一志 |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 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yī yuán yī huì一缘一会 | 谓有缘相合。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道:‘拜问娘子青春?’小妇人道:‘与官人一缘一会,奴家也是二十四岁。’” |
yī zú zhī tián一卒之田 | 百顷田地。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 |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 《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
yī fán fēng shùn一帆风顺 | 船满帆;一路顺风行驶。比喻境遇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挫折。 | 唐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
yī lián rú shuǐ一廉如水 |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 元·柯丹丘《荆钗记·民戴》:“老爷自到任以来,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礼远送。” |
yī jǔ liǎng dé一举两得 | 举:做事。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种好处。 | 《晋书 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
yī yè bèi shé yǎo,shí rì pà má shéng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 |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光景。” |
xuǎn hè yī shí烜赫一时 | 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烜赫:气势很盛;一时:一个时期。 | 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书》:“虽将相大臣,气势煊赫,上所尊宪。” |
yì zhào yī xīn亿兆一心 | 全国人民一条心。 | 毛泽东《祭文 祭黄帝陵》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
jiǔ jiǔ guī yī九九归一 | 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 | 秦兆阳《回答》:“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虽说有点霸道,九九归一,也是生活逼的。” |
yī cù ér jiù一蹴而就 |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 | 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
yī jué bù zhèn一蹶不振 | 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 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
yī piān zhī lùn一偏之论 | 偏于一面的议论。 | 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更上一层楼 |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 唐 王之涣《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yī xiē bàn xiē一些半些 | 形容极少。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 |
chuàn tōng yī qì串通一气 | 串通:互相勾结。暗中勾结;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
bù yī ér zú不一而足 |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 《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
tiān gè yī fāng天各一方 | 各在天底下的一边。形容离别后各居一地;相距遥远。 | 汉 苏武《诗》:“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
hēi qī yī tuán黑漆一团 | ①指墨团。②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或对人对事一无所知。 | 巴金《谈〈秋〉》:“但是作为读者,我受不了那接连不断的黑漆一团的结尾。” |
yí wàng wú jì一望无际 | 一眼看不到边(际:边)。形容极其辽阔。 | 宋 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
yī bǎ shǒu一把手 | 在某一方面才干出众的人或单位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 朱自清《三家书店》:“剑桥是第一把手。” |
huān jù yī táng欢聚一堂 |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今天,我国各民族的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文艺工作者的代表欢聚一堂。” |
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 宋 朱熹《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shǎng yī quàn bǎi赏一劝百 |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 《文中子·立命》:“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
kě jiàn yī bān可见一斑 | 一斑: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从一点可以推知全貌。 | 清 李汝珍《镜花缘》:“诸如此类,虽未得其皮毛,也略见一斑了。” |
hé liǎng wéi yī合两为一 | 亦作“合二为一”。合两者为一体。 | 《后汉书·杨震传》:“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李贤注:“合两坊而为一宅。” |
yī liǎo qiān míng一了千明 | 了:明白。最关键的地方明白了,其余的也就可以明白。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清凉益禅师法嗣》:“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
dú yī wú èr独一无二 |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 宋 延寿《宗镜录》第31卷:“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
yī zì bù là一字不落 | 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bǎi huì rú yī百喙如一 |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
yī bǎn yī yǎn一板一眼 | 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比喻做事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灵活变动。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九章:“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说。” |
tiān xià wū yā yī bān hēi天下乌鸦一般黑 |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 |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 |
fú shēng yī mèng浮生一梦 | 浮生:世事无定,人生短暂。指人生就像短暂的梦幻。 | 唐·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 |
yī wèn sān bù zhī一问三不知 |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yī chóu yī zuò一酬一酢 | 酬:向客人敬酒;酢:客人用酒回敬主人。指双方一来一往互相敬酒。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说着便用那合欢杯,斟了满满一钟,他夫妻果然一酬一酢的饮干。” |
jiù rén yī mìng,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 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 | |
xīn yǒu líng xī yī diǎn tōng心有灵犀一点通 |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 | 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chéng yī jǐng bǎi惩一儆百 | 惩:惩罚;警: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
chéng yī jǐng bǎi惩一警百 | 警:警戒,也做“儆”。惩罚一个人以警戒多数人。 | 语本《汉书 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庸庵笔记 威丰季年三奸伏诛》:“用特惩一儆百,期于力振颓靡。” |
yī tuán zāo一团糟 | 非常混乱、不整齐、肮脏。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似乎没有什么好处可说,一团糟。” |
chéng yī jiè bǎi惩一戒百 | 见“惩一警百”。 | 明·沈釆《千金记》第四十七出:“故依法律明惟问,惩一戒百难容忍。” |
xióng shì yī shì雄视一世 | 形容称雄于一代。 | 清·邵长蘅《侯方域魏禧传》:“朝宗始唱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 |
huà yī bù èr划一不二 | 指按照定价卖出,不打折扣。形容做事刻板。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新嫂嫂连忙改口道:‘魏老格人倒是划一不二格。’” |
bǎi lǐ tiāo yī百里挑一 | 在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形容相貌或才能特别突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
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一波才动万波随 | 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 宋 惠洪《冷斋夜话 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
yī piàn dān xīn一片丹心 | 一片红心。指全部忠诚之心。 | 宋 苏轼《过岭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 |
shāo shèng yī chóu稍胜一筹 |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 清·秋瑾《致秋誉章书》:“吾哥虽稍胜一筹,而无告语则同,无戚友之助亦同。” |
yī bǐ bù gǒu一笔不苟 | 不苟:不苟且。一笔一画都很认真;毫不马虎。 | 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
yī lǎn wú yú一览无余 |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
rì fù yī rì日复一日 | 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 |
yī yán bù fā一言不发 | 一句话也不说。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 |
qiān piān yī lǜ千篇一律 | 比喻文章、题材、写法等公式化。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
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牵一发而动全身 |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 清 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 |
jì bù yī nuò季布一诺 | 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zhī qí yī bù zhī qí èr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宋 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
shā yī jǐng bǎi杀一儆百 | 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
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 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裘:皮衣。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 | 战国·宋·墨翟《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fó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 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
wǔ rì yī fēng,shí rì yī yǔ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
xǐ jié yī kōng洗劫一空 | 洗劫、抢光。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他要把奇珍斋的全部存货、存料都洗劫一空,再赚回来的钱可就不是一千八百多块大洋了!” |
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 | 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yī qí zhòng chǔ一齐众楚 | 一傅众咻。 | 明·王守仁《与辰中诸生书》:“绝学之馀,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
yī tiáo lóng一条龙 | 比喻事物首尾相连,排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线。也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相关联的连续。 | 张平《抉择》:“据说现在时兴的已经是一条龙服务:跳舞、吃饭、桑拿、唱歌、打牌,从下午开始,可以一直玩到凌晨。” |
yī shì bù zhī一事不知 | 见“一物不知”。 |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
yǐ yī chí wàn以一持万 |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 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
yī zhì jù wàn一掷巨万 | 掷:投,扔。形容挥霍无度。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到得有钱时节,挥金买笑,一掷巨万。” |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yī dé yī xīn一德一心 |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 《尚书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yī chéng bù biàn一成不变 |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 |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yī zì shī一字师 |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 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hé èr wéi yī合二为一 | 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 清 袁枚《新齐谐 佟觭角》:“一人劈面来,急走如飞,势甚猛,傅不及避,两胸相撞,竟与己身合二为一。” |
yī mìng wū hū一命呜呼 | 指人死亡。呜呼:古汉语叹词;旧时常用于祭文;后来借指死亡。 | 清 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
pò tí ér dì yī zāo破题儿第一遭 | 比喻第一次做某件事。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1回:“像这等先事戒备,还是破题儿头一遭。” |
shí hán yī bào十寒一暴 | 冻十天,晒一天。比喻做事时而抓紧,时而懈怠,进展不快。 | 金·元好问《戏题新居二十韵》:“就中此宅尤费手,官织工材半佣顾。十寒一暴半载强,才得安床置铛釜。” |
yī shí wú liǎng一时无两 | 无两:没有第二个。即没有可以相比的。 |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53回:“况且良娣姿色,也是一时无两,更兼与肃宗患难相依,事事能先意承旨,无怪肃宗格外钟情。” |
tǒng yī zhàn xiàn统一战线 | 比喻在某些问题上抱同样态度。 |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
èr tóng yī mǎ二童一马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
yī chù jí fā一触即发 |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 宋 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
yī jù kū gǔ一聚枯骨 | 一聚:聚在一起。一堆枯朽的骨头。指人死去很久。 | 《神仙传·老子》:“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种兵器。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抡不动那鞭、简、挝、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