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ěr míng mù xuàn耳鸣目眩 |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
liǎng ěr sāi dòu两耳塞豆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
qīng ěr xì tīng倾耳细听 | 侧耳留意而听。 | |
lài yǒu cǐ ěr赖有此耳 | 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 《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
wéi yǎn xiāng ěr嵬眼澒耳 | 亦作“嵬目鸿耳”。犹言动人观听。 | 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虚明茫茫,嵬眼澒耳,可大客旅钟鼓乐。” |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 |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yǎn huā ěr rè眼花耳热 |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 唐 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juē ěr náo sāi撧耳挠腮 |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 | 见“撧耳挠腮”。 |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
wā ěr dāng zhāo挖耳当招 | 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
wén méng guò ěr蚊虻过耳 | 蚊虻:吸血的昆虫。比喻倏然已过,不足挂怀 | 宋·张孝祥《醉蓬莱·为老人寿》词:“世故纷纭,但蚊虻过耳。” |
yǎo ěr duǒ咬耳朵 | 指耳语。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爷咬耳朵,说他自己不敢冒昧。” |
ěr gēn qīng jìng耳根清净 | 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 | 《圆觉经》上卷:“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锺 | 见“掩耳盗钟”。 | |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倾耳 | 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 |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 |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击 |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聋眼花 |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 |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 |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
ěr lóng yǎn hēi耳聋眼黑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
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 |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guàn ěr shān qī盥耳山栖 | 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帖耳 | 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
dōng fēng mǎ ěr东风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 |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wēi yán nì ěr危言逆耳 |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 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
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 | 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
kǒu ěr xiāng chéng口耳相承 | 谓接受传闻。 |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
xǐ ěr gǒng tīng洗耳拱听 | 见“洗耳恭听”。 |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
mǎ ěr dōng fēng马耳东风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
dù ěr è wén杜耳恶闻 | 塞住耳朵不愿听。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
zhuā ěr náo sāi抓耳挠腮 |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 |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 |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鸿耳 | 见“嵬眼澒耳”。 | 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
mǎ ěr chūn fēng马耳春风 | 见“马耳东风”。 |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
ěr shí zhī tán耳食之谈 |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 | 塞:堵。两粒豆子堵塞双耳。指听不到声音。比喻不听忠告。 | 《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
ruǎn ěr duǒ软耳朵 | ||
liǎn hóng ěr rè脸红耳热 | 见“脸红耳赤”。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锺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ěr mù bì sāi耳目闭塞 |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 |
ěr hòu fēng shēng耳后风生 | 形容驰驱迅速 | 《梁书 曹景宗传》:“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 |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 |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
ěr bào shén耳报神 |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
ěr wén mù jiàn耳闻目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
ěr wén yǎn jiàn耳闻眼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
yǎn xíng ěr rè眼饧耳热 | 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听 |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
féi tóu dà ěr肥头大耳 | 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
zhōng yán nì ěr忠言逆耳 |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 | 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
nì ěr liáng yán逆耳良言 | 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 《史记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mù shí ěr shì目食耳视 |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 |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 |
gōng ěr wàng sī公耳忘私 | 见“公尔忘私”。 | 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贴耳 | 畏缩恐惧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mù jiàn ěr wén目见耳闻 |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 | 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 | 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
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 |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qiè zhōng yǎn ěr窃钟掩耳 |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 《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
miàn mìng ěr xùn面命耳训 | 命:训诫。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 |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而对于秦始皇,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 |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 | 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 |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
xǔ yóu xǐ ěr许由洗耳 | 许由:远古时代人名。许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当官。 |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guò ěr qiū fēng过耳秋风 |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 |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
zài rén ěr mù在人耳目 |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 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
ěr tīng bā fāng耳听八方 |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nì ěr zhī yán逆耳之言 |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ěr lóng yǎn xiā耳聋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
jiāo tóu jiē ěr交头接耳 | 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 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闻不问,漠然置之。 | 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既不能誓师讨贼,视其力之所能为,则当袖手充耳,姑听命于发踪指示之人。” |
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 | 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迅雷不及掩耳 |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 《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
ěr bìn xiāng mó耳鬓相磨 | 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 | 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闻 | 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 |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
yáng yáng yíng ěr洋洋盈耳 |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 《论语 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dòng xīn hài ěr洞心骇耳 | 形容使人震惊。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
dùn zú liè ěr顿足捩耳 | 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 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
hōng léi guàn ěr轰雷贯耳 |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