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ěr wén mù lǎn耳闻目览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
bù jué yú ěr不绝于耳 |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
zhǔ yuán yǒu ěr属垣有耳 | 有人靠着墙偷听。 | 《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
qīng ěr xì tīng倾耳细听 | 侧耳留意而听。 | |
qīng ěr ér tīng倾耳而听 |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
shuāng dòu sāi ěr双豆塞耳 | 塞:堵。两粒豆子堵塞双耳。指听不到声音。比喻不听忠告。 | 《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 |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 |
guó ěr wàng jiā国耳忘家 | 见“国而忘家”。 |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xiǎng dāng rán ěr想当然耳 | 耳:而已,罢了。凭主观推断,应该是这样。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疾雷不及掩耳 |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帖耳 | 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zhuā sāi wā ěr抓腮挖耳 | 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 | 茅盾《林家铺子》:“大家喝了一会闷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
yǎn huā ěr rè眼花耳热 |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 唐 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zhí niú ěr执牛耳 |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 |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 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
piāo fēng guò ěr飘风过耳 | 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任你说得舌敝唇穿,也只当做飘风过耳。” |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liǎng dòu sāi ěr两豆塞耳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ěr tīng bā fāng耳听八方 |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 |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 |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 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闻不问,漠然置之。 | 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既不能誓师讨贼,视其力之所能为,则当袖手充耳,姑听命于发踪指示之人。” |
xǔ yóu xǐ ěr许由洗耳 | 许由:远古时代人名。许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当官。 |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
yǎn ěr dào zhōng掩耳盗钟 |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yǎn ěr tōu líng掩耳偷铃 | 同“掩耳盗钟”。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 | 东汉·班固《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gé shě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yòu rú chōng ěr褎如充耳 | 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
tuǒ shǒu tiē ěr妥首帖耳 |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 |
shǔ rén ěr mù属人耳目 |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
gé chuāng yǒu ěr隔窗有耳 | 隔着窗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漏。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瓣卸,堕地无踪。” |
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聋 |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 |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chū kǒu rù ěr出口入耳 |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
zài rén ěr mù在人耳目 |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 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fǔ shǒu mǐ ěr俯首弭耳 | 见“俯首帖耳”。 | 《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其虎见勤自励到来,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声,似有乞怜之意。” |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liǎn hóng ěr chì脸红耳赤 |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 | 萧殷《桃子又熟了》:“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
ěr gēn qīng jìng耳根清净 | 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 | 《圆觉经》上卷:“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
niè zú fù ěr蹑足附耳 |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 《史记 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风 |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 《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
mǎ ěr dōng fēng马耳东风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
ěr biān fēng耳边风 | 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我说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诀,你老哥千万不要当做耳边风” |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 |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灌耳 |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
yú xīn yuè ěr娱心悦耳 |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
dào líng yǎn ěr盗铃掩耳 |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 | 清 伤时子《苍鹰击 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
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 | 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ěr lóng yǎn xiā耳聋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
nì ěr zhī yán逆耳之言 |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东风射马耳 |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贴耳 | 畏缩恐惧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ěr shú néng xiáng耳熟能详 | 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 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
dōng fēng mǎ ěr东风马耳 |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 |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sāi ěr tōu líng塞耳偷铃 |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 《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 |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 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
fù ěr shè shēng附耳射声 | 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
ěr bù páng tīng耳不旁听 |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
yán yóu zài ěr言犹在耳 | 话音还在耳边回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
xǐ ěr gǒng tīng洗耳拱听 | 见“洗耳恭听”。 |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
ěr bìn sī mó耳鬓斯磨 |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 |
ěr bìn xiāng mó耳鬓相磨 | 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 | 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鸿耳 | 见“嵬眼澒耳”。 | 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 |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 |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ěr wén mù rǎn耳闻目染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
lài yǒu cǐ ěr赖有此耳 | 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 《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 | 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ěr wén yǎn dǔ耳闻眼睹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
mù rǔ ěr rǎn目擩耳染 |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
nì ěr zhōng yán逆耳忠言 | 逆耳:不顺耳。听起来感到刺耳的话是有益的好话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兴兵,逆耳忠言不肯听。” |
liù ěr bù tóng móu六耳不同谋 |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
yòu rú chōng ěr裒如充耳 | 衣着华丽,塞耳不闻。指服饰与德行不相称。 |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向者累请于公城守,裒如充耳。今欲为于国亡势去之余,亦已知其难矣。” |
kǔ kǒu nì ěr苦口逆耳 |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
liǎn hóng ěr rè脸红耳热 | 见“脸红耳赤”。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 | 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 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
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 |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
ěr rǎn mù rú耳染目濡 |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 |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zhōng yán nì ěr忠言逆耳 | 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 |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
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
mǎ ěr chūn fēng马耳春风 | 见“马耳东风”。 |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 | 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
fǔ shǒu tiē ěr俛首帖耳 | 驯服恭顺貌。 | |
gé qiáng xū yǒu ěr,chuāng wài qǐ wú rén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
zài rén kǒu ěr在人口耳 | 指被人们所称道、传颂 | 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聋眼花 |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 |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贴耳 | 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尊从的样子。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chuí tóu sāi ěr垂头塞耳 | 谓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 《后汉书·殇帝纪》:“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zhuā ěr sāo sāi抓耳搔腮 | 见“抓耳挠腮”。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
zhuā ěr róu sāi挝耳揉腮 | 挝:敲击;揉:来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 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