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fēn ér zhì zhī分而治之 |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 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
fāng cùn zhī dì方寸之地 | 指心。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
jiāng guì zhī xìng,dào lǎo yù là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姜:生姜;桂:肉桂;性:性质。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刚强。 |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 |
xiǔ mù zhī cái朽木之才 | 朽木:腐烂的木头。像烂木头的人才。比喻不堪造就或无用的人。 | 元·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粪土之墙,朽木之才,精狗儿之人。” |
qiè fū zhī tòng切肤之痛 | 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
kāng tā rén zhī kǎi慷他人之慨 | 利用他人的财物作人情或装饰场面。 | 明·李贽《焚书·寒灯小话》:“况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于人为不情,于己甚无谓乎?” |
yún shù zhī sī云树之思 |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 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chú ráo zhī jiàn刍荛之见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糟糠之妻不下堂 | 指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今也用来谦称自己的妻子。(1)用以指称与共患难的妻子。 (2)用以谦称自己的妻子。糟糠,酒渣及穀皮,指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谷皮。贫穷时,与自己共尝糟糠的妻子。 | 《后汉书 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bào yú zhī cì鲍鱼之次 | 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 | 《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
yàn kāi zhī jǐng晏开之警 | 晏,晚也。有警急则门开得晚也。形容时世不安宁。 | 《后汉书 耿国传》:“令东扞鲜卑,北拒匈妈,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使塞下无晏开之警。” |
diǎn tóu zhī jiāo点头之交 | 指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少说也有百儿八十,点头之交,那就数不清了。” |
zhī zǐ yú guī之子于归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yán zhī záo záo言之凿凿 | 凿凿:确实。话说得非常确实。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
qiǎo fù nán wéi wú mǐ zhī chu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巧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什么也干不出来。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三卷:“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
mǐ lì zhī zhū米粒之珠 | 比喻细微弱小的东西。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料尔等米粒之珠,吐光不大;蝇翅飞舞,去而不远。” |
zì zhī zhī míng自知之明 | 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 |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yǒu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宋·王禹偁《霍光论》:“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僤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
jī yuán zhī gē击辕之歌 | 击:敲打;辕:伸向车前驾牲口的长木。敲击着辕木唱的歌。指平民百姓的歌。 |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击辕之歌,有礼风雅。” |
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qì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
dǒu shāo zhī cái斗筲之才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 宋·苏轼《商鞅论》:“至于桑弘羊,斗筲之才,穿窬之智,无足言者。” |
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yī fū zhī yòng一夫之用 |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 《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
bì yóu zhī lù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
pán shí zhī ān盘石之安 | 形容极其安定稳固。 |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 |
wú míng zhī shī无名之师 |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俱之。” |
kǔ kǒu zhī yào苦口之药 |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
shuāng lù zhī jí霜露之疾 | 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
fǔ guǐ zhī fēng簠簋之风 | 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
zhù jié zhī qíng伫结之情 | 伫:贮积。积于内心的思念之情。形容思念之情极为深切。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愿单出一相见,以写伫结之情。” |
tiān lún zhī lè天伦之乐 | 家人欢聚一堂;亲密友爱的乐趣。天伦: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 | 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 | 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jīn rén zhī zhēn金人之箴 |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xuē biàn zhī mén薛卞之门 | 薛: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 |
yī jiè zhī cái一介之才 | 微小的才能。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
yī cháo zhī huàn一朝之患 | 突然发生的祸患。 | 《礼记·檀弓上》:“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
nán jiě zhī mí难解之谜 | 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 |
nán shēn zhī yǐn难伸之隐 | 隐:隐衷,隐情。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 |
bǎi lóng zhī zhì百龙之智 | 龙: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代表,著有《公孙龙子》;智:智慧,聪明。100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 | 《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 |
xián gē zhī shēng弦歌之声 |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 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lì zhuī zhī tǔ立锥之土 | 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 | 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
dàn xī zhī jiān旦夕之间 | 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间,形容在很短时间内。 | 汉·无名氏《焦仲卿妻》:“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
huáng tái zhī guā黄台之瓜 | 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 《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贤终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云可,四摘抱蔓归。’” |
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 | 《宋史·邓绾传》:“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
fù zhī yī jù付之一炬 | 付:交给;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给它一把火烧光。指用火烧毁。 | 唐 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fǎn bǔ zhī sī反哺之私 | 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 晋 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
qī yí zhī shòu期颐之寿 | 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 | 《南齐书·禇炫传》:“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犊不畏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shéng zhī yǐ fǎ绳之以法 |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
zhé fù zhī jí辙鲋之急 | 辙鲋:陷在干涸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因厄迫身。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外物篇》:“车辙中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 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是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wú wàng zhī zāi无妄之灾 | 无妄:意想不到的。意外的灾祸或平白无故受到的损害、牵连。 | 《周易 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
lóng zhě zhī gē聋者之歌 |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 《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办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 清·吴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
quǎn fèi zhī jǐng犬吠之警 | 指抢劫、偷窃之类。 |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
dà yǎn zhī shǔ大衍之数 | 大:大数;衍:演;大衍:指运用大数来演卦。指五十 | 《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 |
háo liáng zhī shàng濠梁之上 | 濠梁:濠水上的桥。指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zhōng shēn zhī chǒu终身之丑 | 一生的丑恶行为。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外物》:“老菜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骛万世之患,抑固瘘耶。忘其略有弗反耶。惠以欢为骛,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 |
zhōng shēn zhī jì,mò rú shù rén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终身:人的一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培养人才。 | 春秋·齐·管仲《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sàng míng zhī tòng丧明之痛 | 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 《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
zhēn jiè zhī tóu针芥之投 | 同“针芥相投”。 | 清·陈梦雷《绝交书》:“每探赜析微,穷极理性,罔间晨夕,自谓针芥之投,庶儿终始也。” |
fēi cháng zhī móu非常之谋 | 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阴谋。指阴谋篡夺帝位。 | 《汉书·孝成赵皇后传》:“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 |
táo lǐ zhī jiào桃李之教 | 指老师的教诲。 | 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 |
bù jiào zhī jiào不教之教 |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 《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
wèng zhōng zhī biē瓮中之鳖 |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瓮:大坛子;鳖:甲鱼。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头之上。” |
shēng cái zhī dào生财之道 | 生财:获得财富。发财的门路。 | 《孔子家语 王言解》:“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 |
yī zhī wèi shèn一之谓甚 |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zuǒ quàn zhī cāo左券之操 | 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双方各执一联,左联作索偿的凭证。比喻有充分的把握。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
huáng quán zhī xià黄泉之下 | 黄泉:指地下之泉,人死埋于地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 《左传 隐公元年》:“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识 |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 《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
fù mǔ zhī guó父母之国 | 自己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了何为莫出?” |
bù zhì zhī zhèng不治之症 |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
àn dú zhī láo案牍之劳 | 案牍:公文。办理公文事物的劳累。 | 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fù zhī dù wai付之度外 |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xuán zhī yòu xuán玄之又玄 | 形容事理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 先秦 李耳《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cháng shé zhī fù长舌之妇 |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
niú jiǎo zhī gē牛角之歌 | 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 |
qù jiù zhī jì去就之际 | 就:接近。指进退的分寸。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
sān fū zhī yán三夫之言 |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
huán dǔ zhī shì环堵之室 | 环堵:四面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贫寒。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
hé shì zhī bì,suí hóu zhī zhū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 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wàn shì zhī yè万世之业 | 传之万世的不朽功业。 | 汉·贾谊《过秦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chǐ cùn zhī dì尺寸之地 |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
xīn fù zhī yán心腹之言 | 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
bù bá zhī zhì不拔之志 |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礼之用,和为贵 | 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qiāng bó zhī hū将伯之呼 | 指求人帮助。 |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将伯之呼。” |
zhù tuó zhī nìng祝鮀之佞 | 《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 《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 饵:引鱼上钩的食物。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 | 《三略·上略》:“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hèn zhī rù gǔ恨之入骨 |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恨到骨头里去了。形容怀恨极深。 | 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于血仇。” |
jīn tāng zhī gù金汤之固 | 像金城汤池那样牢不可破。 | 明·张岱《龙山文帝祠募疏》:“右并城隍,赖有金汤之固。” |
zhū xīn zhī lùn诛心之论 |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0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
shēng ér zhī zhī生而知之 |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chí mù zhī nián迟暮之年 |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年兄之论固正,但只是年兄迟暮之年,当此严冷之际,塞外驱驰,良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