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ín jiàn zhī zhī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zhì zhī bù lǐ置之不理 |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 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bài jūn zhī jiàng败军之将 |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tā shān zhī shí他山之石 | 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 | 《诗经 小雅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sī suǒ zhú zhī思所逐之 |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 |
shàng wú piàn wǎ zhē shēn,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
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过:超过;及:赶上。达到。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 《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
mìng shì zhī cái命世之才 |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亦作“命世之英”、“命世之雄”。 | 汉·李陵《答苏武书》:“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九牛二虎之力 | 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juàn jiè zhī shì狷介之士 | 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 《晋书 向秀传》:“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
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礼之用,和为贵 | 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zhāng jù zhī tú章句之徒 |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 见“章句小儒”。 |
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bēi shuǐ zhī xiè杯水之谢 | 比喻微薄的酬谢。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
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kū xiǔ zhī yú枯朽之余 | 指衰病残年。 | 宋·苏轼《代滕甫辩谤乞郡书》:“异日复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 |
dà yǎ zhī táng大雅之堂 | 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 清 袁枚《与陈刺史虚斋》:“未登大雅之堂,还望刺史陶冶而成全之。”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
xīn fù zhī yán心腹之言 | 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
nòng wǎ zhī qìng弄瓦之庆 | 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 |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nòng wǎ zhī xǐ弄瓦之喜 | 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 | 《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kùn ér xué zhī困而学之 |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人人得而诛之 |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 《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
jiàng xiàng zhī qì将相之器 | 将:将帅;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担任将帅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 | 《后汉书·贾复传》:“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 |
wū wū zhī ài屋乌之爱 |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 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第六卷:“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 |
bù shǎng zhī gōng不赏之功 | 形容功劳极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
quán quán zhī yì惓惓之意 | 惓惓:恳切。诚恳的心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知章奉意,到家宣谕李白,且备述天子惓惓之意。” |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yī zhī zhī qī一枝之栖 |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xuè qì zhī yǒng血气之勇 | 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 《孟子 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 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唐 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
yī yú zhī jiàn一隅之见 | 隅:角落。在很狭小的角度里所看见的。比喻片面的见解和主张。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 |
bō fū zhī tòng剥肤之痛 |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 《周易 剥》:“剥床以肤,凶。” |
shǐ shí zhī nán矢石之难 |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战的武器。难:不幸的遭遇。指战争中的危难。 | 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矢石之难,许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
róng xī zhī dì容膝之地 | 形容居室的狭窄。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
xīn tíng zhī lèi新亭之泪 | 新亭:地名,在今南京南。表示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的无可奈何悲愤心情。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
chú ráo zhī jiàn刍荛之见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yū kuò zhī lùn迂阔之论 | 远而不切实际的谈论。 | 东汉·班固《答宾戏》:“彼岂乐为迂阔哉。” |
guā tián zhī xián瓜田之嫌 | 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 明 李贽《与耿克念书》:“我欲来已决,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yàn què zhī jū燕雀之居 | 比喻简陋的庐舍。 | 明·陈汝元《金莲记·焚券》:“蒙还燕雀之居,当尽犬鹰之力。兹且相别,后或再逢。” |
qù jiù zhī fēn去就之分 | 去就;进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为应持的态度。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 |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
qīng gài zhī jiāo倾盖之交 | 盖:古车篷;倾盖:停车。指一见如故的朋友。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误认倾盖之交,遂罹丧资之祸。” |
hòu lái zhī xiù后来之秀 | 秀:特别优秀的。后辈中的优秀人物。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甥?’” |
mò nì zhī yǒu莫逆之友 | 莫:没有;逆:抵触。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 《周书·张轨传》:“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 |
shī zhī qiān lǐ,chà ruò háo lí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 《隋书 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
xiàng píng zhī yuàn向平之愿 | 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向平的心愿。指子女婚嫁之事。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这般一走,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平之愿了。” |
péng jiǔ zhī huì朋酒之会 | 朋酒:朋友聚会畅饮。朋友欢饮的聚会。 | 《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
zhū xīn zhī lǜ诛心之律 | 诛心:凭推究别人动机来判定罪名。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 | 鲁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时还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诛心之律,倒不及现在之严。” |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yǒu贪天之功以为己有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宋·王禹偁《霍光论》:“然则光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与夫日僤之割爱,邴吉之让位,德不侔矣。” |
qī rén zhī tán欺人之谈 | 骗人的话。也作“欺人之论”。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可晓得老爷是讲理学的人,凡事有则有,无则无,从不作欺人之谈的。” |
huā jiǎ zhī nián花甲之年 | 花甲:用天干和地支互相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也叫做一个甲子;花甲;指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对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 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
shēng yòu zhī jìng鼪鼬之径 | 鼪:黄鼠狼;鼬:指黄鼬之类的动物;径:小路。黄鼠狼等来往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蛩然而喜矣。” |
qù jiù zhī jì去就之际 | 就:接近。指进退的分寸。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
fù zhī dù wai付之度外 |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 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qiān lǐ zhī zhì千里之志 | 远大的志向。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长利》:“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 |
yī jiā zhī zhǎng一家之长 | 家庭的当家人。 | 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六章:“一家之长冒起宗就断然决定:所有男丁立即剃掉头发。” |
rùn bǐ zhī juàn润笔之绢 |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
hé zhé zhī fù涸辙之鲋 | 涸:水竭;干涸;辙:车轮的迹;鲋:鲫鱼。指干涸车辙里的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助的人。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
zuì wēng zhī yì醉翁之意 |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guā dài zhī qī瓜代之期 | 瓜代:指任期期满。指任期期满的时期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
lǎo chéng zhī jiàn老成之见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从这着,可见老成之见,大略相同。” |
huá tiān xià zhī dà jī滑天下之大稽 |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 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
rú tiān zhī fú如天之福 | 形容福气特别大。 | 明·叶宪祖《鸾鎞记·挫权》:“把如天之福,没来由选择伊家。”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 《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bù cì zhī wèi不次之位 | 次:顺序,等级;位:职位,地位。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 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fǔ yǎng zhī jiān俯仰之间 | 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 《汉书·晁错传》:“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
mào shǒu zhī chóu贸首之雠 | 形容仇恨极深,乃欲谋取对方的头颅才甘心。贸,通“牟”。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二》:“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 |
zhēn jiè zhī qì针芥之契 | 同“针芥相投”。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跋刘武仲鲁田兄弟手书诗卷》:“行可以余于武仲先生夙有针芥之契,属为题记。” |
chǐ yá zhī huá齿牙之猾 | 见“齿牙为猾”。 | 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然以忧栗间于多虞,卒成耳环目之塞,道致齿牙之猾。” |
chuī huī zhī lì吹灰之力 | 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抚台便这样的信从,若替他办那事,自不费吹灰之力。” |
gé shì zhī gǎn隔世之感 | 世:古指30年为一世;世指一个时代。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像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 | 宋 范成大《吴船录下》:“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
jīn tāng zhī gù金汤之固 | 像金城汤池那样牢不可破。 | 明·张岱《龙山文帝祠募疏》:“右并城隍,赖有金汤之固。” |
quǎn mǎ zhī lì犬马之力 | 犹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不才愿施犬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
xián jué zhī yú衔橛之虞 | 同“衔橛之变”。 | 明·何景明《功实篇》:“夫利猛兽之乐者忘衔橛之虞。” |
shén dào zhī bǐ神到之笔 | 犹言神来之笔。 |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梅花主人传》:“沈启南先生为作《梅花主人图》,世称神到之笔,惜未及见。” |
jīn shí zhī cè金石之策 | 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经久而稳定的策略。 | 《后汉书 冯衍传》:“故信庸庸之论,破金石之策。” |
dǐng zú zhī shì鼎足之势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
xí shàng zhī zhēn席上之珍 | 筵席上的珍品。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 | 《礼记 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
chèn rén zhī wēi趁人之危 | 利用别人危险的境况图利。 | 蒋子龙《开拓者,开拓者》十六:“金城扭头瞪他一眼:‘去你妈的!君子不趁人之危。’” |
lǔ wèi zhī zhèng鲁卫之政 | 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因以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 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
fēn ér zhì zhī分而治之 |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 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
jì rán zhī cè计然之策 |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 |
wǔ chǐ zhī tóng五尺之僮 | 见“五尺之童”。 | 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qiū háo zhī mò秋豪之末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 《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
qiān jīn zhī zǐ,zuò bù chuí táng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家有千金的人不在屋檐下停留。形容有钱人非常看中自己的身体。 | 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lǐ yí zhī bāng礼仪之邦 |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现在却连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见面,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点文化也没有。”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yī jǐn zhī róng衣锦之荣 | 衣:穿。显贵后穿锦绣衣服回归故乡的荣耀 | 《周书·令狐整传》:“然公门之内,须有衣锦之荣。” |
chē lì zhī méng车笠之盟 | 笠:斗笠。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 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 |
zhèng qì zhī gē正气之歌 | 形容无私无畏、刚正不屈的精神。 | 宋·文天样《正气歌》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诃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
yī jiā zhī xué一家之学 | 自成一家的学派。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 |
yán zhī yǒu xù言之有序 | 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 《周易 艮》:“言有序,悔亡。” |
lóng yáng zhī xìng龙阳之兴 | 兴:嗜好,雅兴。战国时龙阳君以男色事魏王而得宠。指喜好男色。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 |
fàn fàn zhī rén泛泛之人 | 泛泛:平常,一般。一般的人。指不是什么有所作为有才干的人物。 | |
jiǔ ér jiǔ zhī久而久之 |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8回:“万一多嘴多舌,露出话来,人家一个年轻娃子,知他性情怎样的?久而久之,慢慢知晓便罢。” |
zhù shí zhī jiān柱石之坚 |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 |
tài rán jū zhī泰然居之 | 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 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叠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