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iào yuán zhī shǔ庙垣之鼠 | 庙:王宫的前殿;垣:矮墙。宫墙里的老鼠。比喻帝王身边得势的小人。 | 《新唐书·魏元忠传》:“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 |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谊 | 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 |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
wú yī zhī fù无衣之赋 |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以“无衣之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
yóu zhōng zhī yán由衷之言 | 衷:指内心;本心。出自内心的话。引申为向交谈的对方真心实意地敞开心扉;以求得对方的理解、谅解或同情。 | 清·恽敬《辨微论》:“曹操之令,皆由中之言也。” |
hào sè zhī tú好色之徒 | 好:喜欢;色:情欲;徒:人(多指坏人)。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zhì zhī dù wài致之度外 |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 《北史 薛辩传》:“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析。”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shēng cái zhī dào生财之道 | 生财:获得财富。发财的门路。 | 《孔子家语 王言解》:“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 |
yún ní zhī chà云泥之差 | 见“云泥之别”。 |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种之比较》:“举与民国八年上海艺苑真赏社所印行安氏别本相比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视‘天一阁本’亦远有上下床之别。” |
fù zhī yī jù付之一炬 | 付:交给;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给它一把火烧光。指用火烧毁。 | 唐 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ò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
méi jié zhī jiān眉睫之间 | 就在眉毛和睫毛之间。比喻极近的距离。 | 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 |
shī bài zhě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者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实践论》:“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shì lì zhī jiāo势力之交 | 势:权势;交:交往。为权势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 | 东汉·班固《汉书·张耳陈余传赞》:“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
quǎn mǎ zhī chǐ犬马之齿 | 齿:年轮。自己的年龄。 | 宋·杨万里《答张子仪尚书》:“今兹犬马之齿,七十有六矣。” |
kāng tā rén zhī kǎi慷他人之慨 | 利用他人的财物作人情或装饰场面。 | 明·李贽《焚书·寒灯小话》:“况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于人为不情,于己甚无谓乎?” |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duàn xiù zhī chǒng断袖之宠 | 断:截断;宠:宠爱,宠幸。指男子搞同性恋的行径,指男宠。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
quǎn fèi zhī dào犬吠之盗 | 指穿窬之盗;小偷。 | 《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
chǔ zhī chuò rán处之绰然 | 处:对待;绰然:宽裕舒缓的样子。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能显得从容坦然。 | 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 |
yǒu zhì zhī shì有志之士 | 指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是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yī shì zhī xióng一世之雄 |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 宋 苏轼《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zhī hū zhě yě之乎者也 |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 宋 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
jiǔ quán zhī xià九泉之下 | 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 | 《魏书 旧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洋之下,实深重恨。” |
dǎo lì zhī zhì蹈厉之志 | 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 明·刘基《齐侯袭莒》:“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 |
bǎi nián zhī bǐng百年之柄 | 柄:权柄。形容长久的大权。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彪传》:“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
zhǐ gù zhī jiān指顾之间 | 指:用手指;顾:回头看。用手一指或回头一看的瞬间。比喻时间十分短暂 | 明·归有光《上总制书》:“指顾之间,勇怯立异,呼吸之际,胜负顿殊。” |
zhū yù zhī lùn珠玉之论 | 形容精辟的言论,卓越的见解。 | 《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 |
quán quán zhī zhōng拳拳之忠 | 拳拳:形容诚恳。形容非常恳切。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
cāng cù zhī jì仓卒之际 | 仓卒:仓促,匆忙。匆忙之间。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粲传》裴松之注引《文士传》:“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在仓卒之际,强弱未分。” |
chuí mù zhī nián垂暮之年 | 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 宋 张元干《庐川词 醉落魄》:“年华垂暮犹离索。 |
yī dìng zhī guī一定之规 | 一定的规律或规则。比喻已打定的主意。 | 郭小川《新路歌》:“历史的发展,有它新陈代谢的一定之规。” |
gǔ xī zhī nián古稀之年 | 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 唐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qī yí zhī shòu期颐之寿 | 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 | 《南齐书·禇炫传》:“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
rǎng rén zhī měi攘人之美 | 攘:窃取、夺取。夺取别人的好处。形容窃取他人的利益和好处。 | |
chuǎn xī zhī jī喘息之机 | 暂停活动、舒缓一段时间。 | 金玉舟《赵匡胤》第31章:“柴荣那里肯给敌军以喘息之机,立刻挥军急追。” |
tài rán jū zhī泰然居之 | 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 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叠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 |
mào shǒu zhī chóu贸首之雠 | 形容仇恨极深,乃欲谋取对方的头颅才甘心。贸,通“牟”。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二》:“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 |
jiān ér yǒu zhī兼而有之 | 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 | 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
jiǎn è zhī fēng謇谔之风 | 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 | 《晋书·裴秀传》:“骞素无謇谔之风,然与帝语傲。” |
zhōng tiān zhī sī终天之思 | 终天:终身。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 | |
lóu yǐ zhī chéng蝼蚁之诚 | ||
chéng tiān zhī hù承天之祜 | 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赐福。 | 《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
bù bài zhī dì不败之地 | 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 | 先秦 孙武《孙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
yī yán bì zhī一言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宋书·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 |
xiǎo dà yóu zhī小大由之 | 指用途可大可小。 | 《论语 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 |
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醉翁之意不在酒 | 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 |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yuán yuán zhī mín元元之民 | 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 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
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 |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
zhū cuì zhī zhēn珠翠之珍 | 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 三国魏 曹植《七启》:“山鵽斥鷃,珠翠之珍。” |
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 | 《宋史·邓绾传》:“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
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礼之用,和为贵 | 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bù huì zhī lù不讳之路 | 指忠言直谏之路。 | 《后汉书 安帝纪》:“间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 |
fù zhī liú shuǐ付之流水 | 付:交给;之:它。扔在流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
hé shān zhī dé河山之德 |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
dāng zhī yǒu kuì当之有愧 | 担当不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感到惭愧。 | 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常用自谦之辞。 |
xué ér shí xí zhī学而时习之 |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tiān zuò zhī hé天作之合 | 上天做主成全的男女结合。形容婚姻美满称心。也可用来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的搭配的亲密关系。 | 《诗经 大雅 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
yán zhī yǒu wù言之有物 | 物:指内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 | 《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
zhào zhī jí lái召之即来 | 召:同“招”。一经召唤立即就来。形容唯命是从。 | 宋·辛弃疾《沁园春》:“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chái láng zhī wěn豺狼之吻 | 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
chī zhī yǐ bí嗤之以鼻 | 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
yì liào zhī wài意料之外 | 没有想到的。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
qiān yáng zhī pí,bù rú yī hú zhī y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
hú liǎn zhī qì瑚琏之器 |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
wěi shēng zhī xìn尾生之信 |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táo zhī yāo yāo桃之夭夭 |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礼记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
yī bì zhī lì一臂之力 | 臂:胳膊。比喻给一些力量不大的协助。 |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
quǎn mǔ zhī zhōng畎亩之中 | 畎亩:田间。泛指乡下民间。 | 战国·宋·庄周《庄子·让壬》:“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 |
mào shǒu zhī chóu贸首之仇 | 贸首:要得到对方的头颅。指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 《战国策·楚策二》:“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仇也。” |
qì zhī kě xī,shí zhī wú wèi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 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wú chǐ zhī tú无耻之徒 | 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 |
tì páo zhī yì绨袍之义 | 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 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
líng xiāo zhī zhì凌霄之志 |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 《晋书 慕容垂载记》:“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 |
hán quán zhī sī寒泉之思 |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
hé suí zhī zhēn和隋之珍 | 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形容极为难得的东西。 | 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 |
bù jīng zhī tán不经之谈 |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 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
líng yún zhī zhì凌云之志 |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 《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
bào zhù zhī xìn抱柱之信 |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èr zhī cán shì佴之蚕室 | 居住于蚕室,指受宫刑。佴:被放置。蚕室,指密封之室,因受刑人怕风,所以室内温暖严密。 | |
lüè shí zhī wú略识之无 |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
zǔ tì zhī shì祖逖之誓 | 指晋代志士祖逖毅然立誓之事。 | 《晋书·祖逖传》:“元帝时藩王争权,晋室大乱,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zhēn jiè zhī qì针芥之契 | 同“针芥相投”。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跋刘武仲鲁田兄弟手书诗卷》:“行可以余于武仲先生夙有针芥之契,属为题记。” |
pú shàng zhī yīn濮上之音 |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
shí bù zhī nèi,z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 |
shí bù zhī nèi,b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pú liǔ zhī zhì蒲柳之质 |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吉弘元常书》:“仆犬马之年,方古人而深愧;蒲柳之质,叹先秋而早零。” |
fù zhī bǐng dīng付之丙丁 | 指用火烧掉。 | 《吕氏春秋·孟夏纪》:“其日丙丁。” |
wú jī zhī yán无稽之言 | 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 《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
chǔ jiù zhī jiāo杵臼之交 | 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
gān zhī rú yí甘之如饴 | 把它看成像饴糖那样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 宋 真德秀《送周天骥序》:“非正义之富贵,远之如垢污;不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 |
gǎn kǎi xì zhī感慨系之 | 有所感触;慨叹随之而生。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兴起慨叹。 |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fāng cùn zhī dì方寸之地 | 指心。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
dàn wán zhī dì弹丸之地 | 像弹子一样大的一块地方。形容地盘非常狭小。(弹丸:弹弓射击用的弹子)。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
lì zhuī zhī dì立锥之地 | 立锥:插锥子。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