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难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īn yǎng nán sāo心痒难搔 | 心里特别痒,难以抚平。指愿望十分强烈。 | 曾朴《孽海花》第21回:“谁知庄稚燕在路上说得这也是门,那也是户,好像可以马到成功,弄得阳伯心痒难搔。” |
gù yì diāo nàn故意刁难 | 指有意为难别人。 | 浩然《艳阳天》第28章:“他明知道这个可恶的老头子在故意刁难人,既不能发火现原形,又不知怎么回答好。” |
jī xí nán chú积习难除 | 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同“积习难改”。 | 郭沫若《序〈白毛女〉》:“我们早就呼喊着人民文艺的创造但积习难除,一拿起笔来,总要忸怩作态的。”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
yīng xióng nán guò měi rén guān英雄难过美人关 | 指英雄人物往往因迷恋女色而失去斗志,身败名裂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是要考一考自己,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倒要看看自己闯不闯得过这一关?” |
lín nàn bù gù临难不顾 | 临:遇到;难:危难;顾:顾惜。遇到危难的时候,并不顾惜自己。形容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齐王房传》:“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而不顾,毕志传命。” |
táo zāi duǒ nàn逃灾躲难 | 逃脱灾害侵袭,避免罹难之祸。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三折:“颇奈李密无礼,你逃灾躲难,到于此处,倒毁骂吾神。” |
nán yǐ yù liào难以预料 | 预:预先;料:料想,估计。很难预先想到。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以逆料。” |
qiǎng rén suǒ nán强人所难 | 强:勉强。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
yǒu kǒu nán zhāng有口难张 | 有话不便开口说或不敢说。 | |
ní pú sà luò shuǐ,zì shēn nán bǎo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 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比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顾不上帮助别人。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40卷:“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 |
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痒难抓 | 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无法克制。同“心痒难挠”。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且说潼关众将听得破万仙阵,俱在关内,一个个心痒难抓,恨不得也来看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一席话说得唐二乱子心痒难抓,跃跃欲试。” |
bǎi bān diāo nàn百般刁难 | 百般:指采取多种手法;刁难;故意给人为难。用各种手段使对方过不去。 | 慕湘《晋阳秋》第21章:“一旦检查出贵重的财货,总要百般刁难地盘诘。” |
zhuān yù nán chéng专欲难成 | 专欲:个人欲望。单凭个人意愿,事情难以办成。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nán yǐ zhì xìn难以置信 | 不容易相信。 |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
hòu huì nán qī后会难期 | 会:会见,见面;期:约定的时间。以后相会没有一定的日期。指以后很难见面了。 | 北朝·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 |
zhòng nù nán fàn众怒难犯 |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jié shù nán táo劫数难逃 | 佛家用语,命中注定的灾祸。命中注定的灾祸难以逃脱。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0回:“那怕你佛祖亲来,也消了胸中五气。逢此阵劫数难逃,遇他时真人怎躲。” |
qìng bǐ nán shū磬笔难书 |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yù hè nán tián欲壑难填 | 欲:欲望;壑:山沟;深谷。欲望好像沟壑一样;难以填满。指私欲太大;无法满足。 | 《国语 晋语八》:“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啄,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 |
xiǔ mù nán diāo朽木难彫 |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同“朽木不可雕”。 | |
gěng yē nán míng哽噎难鸣 |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哽噎难鸣的哭起来了。” |
lǐ guǎng nán fēng李广难封 | 见“李广未封”。 | 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gěng yē nán yán哽噎难言 |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 | 冰心《斯人独憔悴》:“颖石说到这里,已经哭得哽噎难言。” |
gěng yè nán yán哽咽难言 | 不能痛快的说出来。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袭人哽咽难言。宝玉生恐袭人真告诉出来。” |
jī yí sòng nán稽疑送难 | 考察疑端,排除难点。 | 清 张三光《蒋石原先生传》:“听断之暇,进其子弟之秀美者,稽疑送难。” |
nán shàng jiā nán难上加难 |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所有上条陈一事,竟是难上加难。” |
míng gāo nán fù名高难副 |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 《后汉书 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nán yǐ nì liào难以逆料 | 逆:预先;料:料想。很难事先料到。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此,难可逆料。”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38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来至此,焉有怯进之理?” |
lín nán bù bì临难不避 | 避:回避。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胆大。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
zì shēn nán bǎo自身难保 | 自己保不住自己。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 |
qiān zǎi nán yù千载难遇 | 见“千载难逢”。 | 清·吴下阿蒙《断袖篇·木工子》:“沉思良久,复偃卧其侧,周身玩视,慨然曰:‘如此佳儿,千载难遇。’” |
nán yán zhī yǐn难言之隐 | 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 清 钱谦益《跋留庵》:“钱氏少为党魁,晚托禅悦,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 |
lòu zhī nán mǎn漏卮难满 | 卮:励酒器。渗漏的酒器难于盛满。多比喻权利的外溢。 | 《淮南子·氾论训》:“今夫溜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 |
dú lì nán zhī独力难支 | 独:单独。指个人力量单薄不能维持全局 | 明·郭勋《英烈传》第23回:“那吕珍探知援兵已散,思量独力难支,便开门冲阵逃走。” |
dú lì nán zhī独立难支 | 独:单独;独立:不依赖外力。比喻个人力量单薄不能维持全局 | 清·无名氏《说唐》第55回:“雄信闻言大怒,想众将都已杀尽,独立难支,遂叫一声:‘罢了!’”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
míng qiāng yì duǒ,àn jiàn nán fáng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 | 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
cǐ wèn bǐ nán此问彼难 |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 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 |
xīn qù nán liú心去难留 | 去:离开。心已在别处,难以挽留。 | 南朝梁·王僧孺《为姬人自伤》诗:“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 |
mǔ nán zhī rì母难之日 | 指自己的生日。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 |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 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同“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 明·周楫《西湖二集·觉阇黎一念错投胎》:“‘定要废了他,教他这太子做不成……’这是:明枪容易躲,暗剑最难防。” |
cái dà nán yòng材大难用 |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
hé qīng nán sì河清难俟 | 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 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
qiǎo fù nán wéi wú mǐ zhī chu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巧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什么也干不出来。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三卷:“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
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
kě tóng huàn,nán chǔ ān可同患,难处安 | 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
yī hǔ nán dí zhòng quǎn一虎难敌众犬 | 一只老虎打不过一群狗。比喻一个人的本事虽高,但打不过对方人多。 | |
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 专欲:一个人的欲望,众人的债怒不可触犯,一人的欲望难于实现。指不能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cháng yè nán míng长夜难明 | 比喻漫长的黑暗统治。 |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
yū yù nán shì纡郁难释 | 纡郁:愁苦蕴结在胸中;释:消散。愁苦郁结,难以消释。 | 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
xiū kuì nán dāng羞愧难当 | 当:承受。指感到十分羞愧内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 |
hǎo mèng nán chéng好梦难成 | 在睡眠时,要想做个好梦也是不轻而易举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难以变成现实。 | 宋·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
jī zhòng nán fǎn积重难反 | 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 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反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dú mù nán zhī独木难支 | 一根木头难以支撑起将要倒塌的大房子。比喻单薄的力量无法维持全局。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拉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
jī zhòng nán fǎn积重难返 | 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重:程度深;返:返回。指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不良思想、作风或习惯;不容易革除、改变。 |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0卷:“掌禁兵,筦枢要,遂致积重难返,以至此极也哉。” |
qí hǔ nán xià骑虎难下 |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进退两难。 | 《明史 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
rén cái nán dé人才难得 | 难:困难,不容易。得:获得。有才能的人不容易得到。多指要爱惜人才。 | 宋·苏轼《谢宣召入院状》:“首择辅臣,次求法从,知人才之难得,采虚名而用。” |
zhū zǐ nán bié朱紫难别 | 朱:红色。古代以朱色为正色,紫色为间色,比喻正邪、好坏。形容善恶不辩。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丞相亮将北伐,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
zào bái nán fēn皂白难分 | 皂:黑。黑白很难分辨,比喻是非不易辨别。 | 川剧《评雪辨踪》:“穿钉鞋的,你二天来,不要穿钉鞋,要穿草鞋嘛,免得我们秀才要评什么足迹,给他做个皂白难分。” |
huàn nàn xiāng fú患难相扶 | 扶:支持,帮助。在忧患灾难中互相扶助。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一回:“我们虽异姓骨肉,必要患难相扶。”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gèng pú nán zhōng更仆难终 | 同“更仆难数”。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凡此之类,更仆难终。” |
bǎi kǒu nán fēn百口难分 |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难分辩清楚。犹百口莫辩。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这‘薄幸’两字,我也百口难分了!” |
qíng lǐ nán róng情理难容 | 容:容忍,宽恕。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厮每情理难容。” |
dà nàn lín tóu大难临头 | 难:灾祸;临:到来。大灾大祸降临头上。 | 庄周《庄子 秋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
nán fēn nán jiě难分难解 | 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9卷:“为些风情事,做了出来,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忽然登第。” |
pái nàn jiě fēn排难解纷 | 排:消除;难:危难;纷:纠纷。排除危难;调解纠纷。现多指调停双方争执;解决纷乱。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
nán shě nán fēn难舍难分 |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融洽,难以取舍。 | 老舍《老张的哲学》:“这样难舍难分的洒泪而别。” |
nàn dì nàn xiōng难弟难兄 | 见“难兄难弟”。 | 清·许奉恩《里乘》第七卷:“然难弟难兄,亦何酷肖若此!” |
nán shě nán lí难舍难离 | 形容相互感情很深,不忍分离。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一章:“娘儿两个难舍难离地依偎着走出门口,沿着村旁小道朝西南走。” |
nán jiě zhī mí难解之谜 | 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 |
yī yán yǐ chū,sì mǎ nán zhuī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xīn bìng nán yī心病难医 | 医:医治。思想上的病不好医治。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9卷:“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 |
nán jìn yì tuì难进易退 |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虑,去官时唯恐不速。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
shān yí dà nàn芟夷大难 | 芟:删除杂草;芟夷:削平;难:灾难。削平大乱。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jié ào nán xùn桀骜难驯 | 谓凶悍倔强,难以驯服。 | 《清史稿·土司传六·甘肃》:“故土官易制,绝不类蜀黔诸土司桀骜难驯也。” |
qìng zhú nán qióng罄竹难穷 | 罄:尽,完;竹:竹子。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盖暴其罪状,罄竹难穷。” |
nán gēng pú shǔ难更仆数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
nán hū wéi jì难乎为继 | 难于继续下去。 | 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 汉元帝三》:“赵充国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余年而羌人复反,吾故曰:难乎为继也。” |
nán jiě nán fēn难解难分 | 双方争斗激烈;难以分开;也指双方关系密切;难以分开。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正在难解难分,忽听东边山上,犹如千军万马之声。” |
nán gē nán shě难割难舍 |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不忍分离。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7回:“故此父子之情,难割难舍,先与孩儿做个超生道场。” |
jí zhòng nán fǎn极重难返 | 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 清·顾炎武《日知录·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始于景定,讫于洪武,而征科之额,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 |
ài nán zūn mìng碍难遵命 | 碍:妨碍;遵:遵从。由于有所妨碍,难以遵从命令或吩咐。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4回:“防务吃紧,兵不敷用,职守所在,碍难遵命。” |
lín nàn bù shè临难不慑 | 临:面对;难:灾难;慑:害怕,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 明·屠隆《彩毫记·预识汾阳》:“看这绑缚汉子,伟干长躯,丰神轩举,临难不慑,必是人豪。”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人的秉性是极难转变的。即言人性难以改变。 | 《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迅书信集·九0六·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点‘不妥’的议论。” |
lín nàn rú guī临难如归 | 归:返回。形容面对危难而不畏生死。 | 《魏书·节义传序》:“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 |
wěi dà nán diào尾大难掉 | 犹言尾大不掉。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
zhuó fà nán shǔ擢发难数 | 拔下的头发难以数清(擢:拔)。比喻罪行很多。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擢贾之发以续之罪,尚未足。” |
yī mù nán zhī一木难支 |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luò luò nán hé落落难合 | 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 |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zhòng nán qún yí众难群移 |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
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wù shì清官难断家务事 |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纠纷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
jǔ yǔ nán rù龃龉难入 | 龃龉:上下牙齿不齐,比喻相互抵触。形容见解不合,互不相容。 | 战国·楚·屈原《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
jīn gé zhī nàn金革之难 | 金革:兵器和铠甲;难:灾难。指战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意传》:“帝躬服金革之难。” |
ài nán cóng mìng碍难从命 | 碍:妨碍;从:听从。由于有所妨碍,难以遵从命令或吩咐。 | 《三打祝家庄》第一幕第一场:“你回去复李大官人,本当将时迁放回,怎奈他是梁山贼党,碍难从命。” |
bīng shān nán kào冰山难靠 |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
chén kē nán qǐ沉疴难起 | 沉疴:重病或老病。久患重病,不能下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