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ì huǒ zhòu lóng事火咒龙 |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 |
bù gàn hǎo shì不干好事 | 不做有益的事情。 |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事居 | 往:死者;居:生者。礼葬死者,奉养生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è shì yáng qiān lǐ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 |
zī shì tǐ dà兹事体大 | 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 东汉 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
duō yī shì bù rú shǎo yī sh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
huì shì hòu sù绘事后素 | 绘:描摹,形容。指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绘。比喻行事开始简单,然后逐步深入。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 |
shào bù jīng shì少不经事 |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 刘丰《后生可爱》:“所以在实际中,毛头小伙子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的也毕竟不少,‘少不经事’的话不尽全对。” |
duō shì zhī qiū多事之秋 | 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 | 唐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
sī shì tǐ dà斯事体大 | 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 汉 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
shì bì gōng qīn事必躬亲 | 凡事一定亲自处理。形容办事认真。 | 唐 张九龄《谢赐大麦面状》:“伏以周人之礼,唯有籍田,汉氏之荐,但闻时果,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动合天德。” |
shì wú sān bù chéng事无三不成 | 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情救出师父来也。” |
lǐ qū shì qióng理屈事穷 | 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 | 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
chóng tí jiù shì重提旧事 | 又重新谈起以往的事项或情景。 | |
dà shì bù hú tú大事不糊涂 |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 《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
zhōng shēn dà shì终身大事 | 终:从开始到末了。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这事断然不可!” |
móu shì zài rén谋事在人 | 谋:谋划;安排。计划安排事情是属于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
bù rú yì shì cháng bā jiǔ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不顺心的事情经常会发生 | 《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38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既来至此,焉有怯进之理?” |
qián chén yǐng shì前尘影事 | 谓往事。 |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zhēn rén zhēn shì真人真事 | 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 | 冰心《关于男人》:“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一身作事一身当 | 一个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担责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2回:“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 |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yǐ cì shì shì以刺世事 |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xīn rén xīn shì新人新事 |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 老舍《剧本习作的一些经验》:“全国各处的工厂里、农村里、部队里、学校里、商店里、家庭里都有新人新事出现吗?” |
bù jīng yī shì,bù zhǎng yī zhì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扬 | 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 |
cǎo lǜ jiāng shì草率将事 | 见“草率从事”。 | 叶圣陶《〈叶圣陶文集〉自序》:“虽说不愿意十分撤烂污,然而‘半生不熟’‘草率将事’产毛病总不能免。” |
shì wú èr chéng事无二成 |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 《左传·成公八年》:“礼无加货,事无二成。”杜预注:“公私不两成。” |
dōng chuāng shì fā东窗事发 |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
dà shì yǐ rán大事已然 | 指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
jī shì bù mì机事不密 | 谓泄漏机密。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常言机事不密祸先行。” |
tiǎn yán shì chóu靦颜事仇 | 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 罗正纬《滦州革命先烈事略 王金铭》:“若靦颜事仇,为虎作伥,心果安在耶?” |
qīng zhōu cóng shì青州从事 | 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东部;从事:古代官名。好酒的代称。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
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一身做事一身当 | 一个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担责任。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24回:“我一身做事一身当,既有本事打了这强徒,那里等得他去调兵?” |
è shì xíng qiān lǐ恶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
shèn xiǎo shì wēi慎小事微 | 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 | 春秋·齐·管仲《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辨以根之。” |
shào bù gēng shì少不更事 | 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 《晋书 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
sān bēi hé wàn shì三杯和万事 | 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 |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
shì yǔ xīn wéi事与心违 | 同“事与原违”。 | 北齐·魏收《魏书·王叡传》:“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宋·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
huài rén huài shì坏人坏事 | 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 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
zhǒng shì zēng huá踵事增华 | 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gǎn qíng yòng shì感情用事 | 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 曹禺《日出》跋:“而我一个感情用事,素来不能冷静分析的人,只知道哪一个最令我关心的。” |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9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yù chéng qí shì玉成其事 | 玉成:成全,内含客气的意思。成全那件事情。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大夫能玉成其事,请以白璧二双,黄金百镒为献。” |
qīng xīn shěng shì清心省事 | 心地清净,俭省事情。 | 宋·陆游《上殿札子》:“人君与天同德,惟当清心省事,淡然虚静,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
zào bàng shēng shì造谤生事 | 谤:诽谤。假造诽谤他人的言语以挑起事端。 | 《清史稿·王恕传》:“若告贷银米以给口食,则必计其能还而后之,狡黯之流遂谓官有偏私,不免造谤生事。” |
píng jìng wú shì平静无事 |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 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jìn cuì shì guó尽瘁事国 | 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事:服务,效力。比喻用尽心思和精力为国家效力。 | 《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工易事 | 见“通功易事”。 | 清·魏源《默觚·治篇》:“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è shì chuán qiān lǐ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
yīn shì zhì yí因事制宜 | 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宜的措施。 | 西汉 班固《汉书 韦贤传》:“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
kàn rén xíng shì看人行事 | 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及身分的高低来处理事情。 | 老舍《离婚》:“大概他也看人行事,咱平日不招惹他,他怎好意思赶尽杀绝。” |
zuǐ shàng wú máo,bàn shì bù láo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 指年轻人办事不老练与牢靠。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俗语说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像你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会冤枉人的了?” |
máo jǔ xì shì毛举细事 | 毛举:列举琐碎的事情。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 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 |
rén shì bù zhī人事不知 | 见“人事不省”。 | 《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哭得人事不知。” |
dà shì wán bì大事完毕 | 指事情已经完满结局 | |
móu shì zài rén,chéng shì zài tiān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
shì guān zhòng dà事关重大 | 指事情关系着根本或全局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9回:“郭槐到了此时,岂不知事关重大,横了心再也不招。” |
kàn fēng xíng shì看风行事 | 看:观察,估量。比喻做事灵活机动。 |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许多专制国家,都是顺应潮流去看风行事。” |
wàn shì jù xiū万事俱休 | 休:罢休,完结。一切都完了。形容悲观失望到极点。 |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过中年万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
cāng cù cóng shì仓卒从事 | 仓卒:匆忙。匆匆忙忙处理事情。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但是第五次没有打破‘围剿’而被迫突围时,还表现了不应有的仓卒从事。” |
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shì清官难断家事 | 清官:公正清廉的官吏。指家庭内部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难断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
miǎn yán shì chóu腼颜事仇 | 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wàn shì jiē xiū万事皆休 | 万:概数,多;万事:一切事情;休:休停。指一切平安无事或事情结束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4回:“宋江兵若不来,万事皆休。若是那伙蛮子来时,小将自出去与他相敌。” |
hào guǎn xián shì好管闲事 | 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 | 茅盾《谈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闲事闹出来的。” |
zhì shēn shì wài置身事外 |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 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
bǎi shì wú chéng百事无成 | 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 唐 刘禹锡《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诗:“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
yí wén yì shì遗闻轶事 | 散失;遗传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 宋 周密《武林旧事》:“此十卷之本,乃从毛氏汲古阁之版传抄。首尾完其,其间遗闻轶事,皆可备考稽。” |
shì chū bù yì事出不意 | 意:猜想。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 宋·周煇《清波杂志》第二卷:“京以攸被诏同至,乃置酒留贯,攸亦预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时失措。”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明人不作暗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9回:“这伙计既到上海之后,心想不要把他冒冒失失的一告,他其中怕别有因由。而且明人不作暗事。” |
shì zài bì xíng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苏轼《东坡志林·养生说》:“如孙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shì chū yǒu yīn事出有因 |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
wú shì shēng fēi无事生非 | 非:是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
shì bù yǒu yú事不有余 | 谓达到极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娘儿俩先哭了个事不有余,大家劝住,他便忙着到祠堂行礼。” |
jiù shì lùn shì就事论事 | 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 | 宋 杨时《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 |
lì xíng gōng shì例行公事 | 按照贯例应处理的公事;比喻走形式。 | 清 吴趼人《痛史》第13回:“那一种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里还知道这是不应为而为之事?” |
shí shì qiú shì实事求是 |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 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ān rán wú shì安然无事 | 犹言平安无事。 |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当日在汉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儿,留您兄弟。岂知嫂嫂、侄儿安然无事。” |
yán zhōng shì yǐn言中事隐 |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 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 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
xū yìng gù shì虚应故事 |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 明 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 |
shú rén shú shì熟人熟事 | 指经常打交道的。 | |
shì chū wú nài事出无奈 | 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同窗友认假作真》:“而今我们匆匆进京去了,心下如割,却是事出无奈。” |
shì bù shī gǔ事不师古 |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 《尚书 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
wén wǔ chà shì文武差事 | 喻明劫暗偷。 | 《冷眼观》第12回:“倘若瞒着他,走一趟私盐,或是打一趟文武差事,轻则剜眼睛,重则废命。” |
jué rén shì绝人事 | 不与亲朋交往。 | |
rě shì zhāo fēi惹事招非 | 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 | 元 无名氏《东平府》第一折:“哎,徐宁紧紧相随,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
cǎo cǎo liǎo shì草草了事 | 草草:草率;马虎;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结束了。也作“草率了事”、“草草完事”。 | 明 李贽《答焦漪园书》:“为友人写《心经》毕,尚余一幅,遂续墨而填之,以还其人。皆草草了事,欲以自娱。” |
shì wú bù kě duì rén yán事无不可对人言 | 言:说。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公开 | 《宋史·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
fēng liú yùn shì风流韵事 | 韵:风致;情趣。原指风雅而有情趣的事;即旧时文人骚客诗歌唱和、琴棋书画一类活动。现多指男女相爱婚配之类的趣事;也指男女私情。 | 清 王韬《瀛壖杂志》:“人各却步立,不敢询姓氏,及移烛烛之,则倩扶也。一座哗然,此亦风流之韵事,扁平之佳话。” |
xún xìn nào shì寻衅闹事 | 衅:事端。寻找嫌隙,挑起事端。 | |
xíng suǒ wú shì行所无事 | 行:行动。行动上好像没有事情发生似的。形容临危不惧,态度镇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我不怕!他要告,先拿他们办了再说……’万太尊说罢,行所无事。” |
xíng ruò wú shì行若无事 |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
rén féng xǐ shì jīng shén shuǎng人逢喜事精神爽 |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向心来瞌睡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