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稔恶盈的成语故事
拼音huò rěn è yíng
基本解释稔:成熟;盈:满。指罪恶累累。
出处宋·王懋《野客丛书·宣帝待霍氏》:“今霍氏祸稔恶盈,帝岂不能治之哉?”
暂未找到成语祸稔恶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祸稔恶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三盈三虚 | 汉·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 |
| 不念旧恶 | 春秋 孔子《论语 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 不恶而严 | 《周易 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
| 不测之祸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始皇九年》:“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 |
| 丑类恶物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 丰屋之祸 | 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閴其无人’。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
| 丰年稔岁 | 元·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一折:“八方肃靖,东夷西戎仰化,南蛮北狄归降,贡麟凤献瑞呈祥,产禾苗丰年稔岁。” |
| 为恶不悛 | 晋·干宝《搜神记》第七卷:“贾后为恶不悛。” |
| 为非作恶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
| 乐祸不悛 | 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 |
| 乐祸幸灾 | 南朝·梁·沈约《宋书·沈攸之传》:“而攸之始奉国讳,喜见于容,普天同哀,己以为庆。此其乐祸幸灾,大逆之罪一也。” |
| 五谷丰稔 | 唐·韦嗣立《论刑法多滥疏》:“风雨以时,则五谷丰稔。” |
| 亡猿祸木 | 《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 从恶如崩 |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从恶是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
| 从恶若崩 | 《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 以大恶细 | |
| 以德追祸 | 《韩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
| 以恶报恶 | 《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
| 众好众恶 |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 众恶必察 |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 作恶多端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
| 保泰持盈 | 《明史 孝宗纪赞》:“孝宗儿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
| 保盈持泰 | 参见“保泰持盈”。 |
| 做好做恶 | 《水浒传》第六二回:“两个公人,一路上做好做恶,管押了行。” |
| 元凶巨恶 | |
| 元凶首恶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