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挂冠而去挂冠而去的故事

挂冠而去的成语故事


拼音guà guān ér qù

基本解释冠:官帽。指辞去官职。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暂未找到成语挂冠而去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挂冠而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三十而立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丝来线去《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闻风而动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半途而废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脆而不坚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冠履倒置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
轻而易举《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迷而不反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心有余而力不足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悬而未决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已将一切问题决定,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悬而未决。”
来去无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挺身而出《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锲而不舍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易子而教
一拥而上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存而不议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哀而不伤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陈言务去唐 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去无回柯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拂袖而去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敏而好学《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来踪去迹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言而无信《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擦肩而过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可想而知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
废书而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