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
[清代]:纳兰性德
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白衣裳憑朱闌立,涼月趖西。點鬓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
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舊時。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着白色华裳靠在朱红色的围栏,秋月慢慢向西落去。点染两鬓,已经发白,一年将尽,不知道君还能不能归来呢?
天已经很晚,还在苦苦等待传信的大雁,细小的手绢还是那么稀少。一味的想思,希望可以和原来一样彼此想看。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朱阑:即朱栏,朱红色的围栏。宋王安石《金山寺》诗: “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
凉月:秋月。趖(suō)西:向西落去。趖:走,移动。
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唐白居易《观刈麦》诗: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准拟:料想、希望。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鉴赏
赏析
此词上片写自己在月夜凭栏远望,思念友人,希望友人早日归来。在思念中微蕴年华凋零的身世之感。白衣朱栏,色彩明艳,形象鲜明。细品这词,颇有意味,善于用典的纳兰,仍旧在短词之中,巧妙化用了前人的语句。词中上片的首句就是取白明代王彦泓的《寒词》十六之一,文曰:“从来国色玉光寒,昼视常疑月下看。况复此宵兼雪月,白衣裳凭赤栏干。”
下片借以大雁这一意象来抒发苦等书信的一味相思。大雁有典,取自《汉书·苏武传》。因而有了鸿雁传书一说,大雁这个意象也在诗歌中蔓延起来。文人写雁,用以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思。最后,末句引用宋时晏几道《采桑子》:“秋来更觉销魂苦,小字还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秋来销魂之苦,苦之深,思之切,叫人乱了心绪,坐想行思,怎也无法躲避开这纷乱的回忆,对故人的相思。怎得想看似旧时,怀念过去之人深切苦楚,可如何能回到旧时的时光,不再为这时光渐远而伤怀叹息?恐怕时光的脚步还是听不见他心底恰似痴狂的呐喊,无法让他如愿穿梭回到过去。
“一味相思”是这首词主旨,全词围绕此句展开二词平语浅,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画细腻。
创作背景
该词乃词人岁末怀人之作,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考证,所怀之人是谁也已难考证。或是久思未见的初恋,抑或是亡故的妻子,抑或红颜知己沈宛,又或者是挚友贞观。
清代·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 纳兰性德的诗(220篇)〕
宋代:
李清臣
杨花落,燕子横穿朱阁。苦恨春醪如水薄,闭愁无处着。
绿野带红山落角,桃杏参差残萼。历历危樯沙外泊,东风晚来恶。
楊花落,燕子橫穿朱閣。苦恨春醪如水薄,閉愁無處着。
綠野帶紅山落角,桃杏參差殘萼。曆曆危樯沙外泊,東風晚來惡。
元代:
萨都剌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阑斜路来。
大野連山沙作堆,白沙平處見樓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盡向曲闌斜路來。
清代:
毛奇龄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
五月南塘水滿,吹斷,鯉魚風。小娘停棹濯纖指,水底,見花紅。
清代:
纳兰性德
杨花糁径樱桃落。绿阴下、晴波燕掠,好景成担阁。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
可惜春来总萧索。人瘦损、纸鸢风恶。多少芳笺约,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
楊花糁徑櫻桃落。綠陰下、晴波燕掠,好景成擔閣。秋千背倚,風态宛如昨。
可惜春來總蕭索。人瘦損、紙鸢風惡。多少芳箋約,青鸾去也,誰與勸孤酌?
唐代: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清代:
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廬山據浔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曆釣台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嘯于嶺背,由隧來風,上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隐;複頃之,至湖之中;複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窺玉淵潭,憩栖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返宿于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裡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于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西行尋栗裡卧醉石;石大于屋,當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鹭、沙彌朗圓來,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黃岩。側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岩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複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雲,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裡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雲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複頃之,遍山皆團團然;複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洩也。敬故于是遊所曆,皆類記之。而于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诒後之好事者焉。
元代:
萨都剌
五更寒袭紫毛衫,睡起东窗酒尚酣。
门外日高晴不得,满城湿露似江南。
五更寒襲紫毛衫,睡起東窗酒尚酣。
門外日高晴不得,滿城濕露似江南。
清代:
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鈎。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金朝:
元好问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觀裡桃千樹,花落水空流。憑君莫問:清泾濁渭,去馬來牛。謝公扶病,羊昙揮涕,一醉都休。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唐代:
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則仆與宗衮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亘,凡三萬裡。何以言之?去年春會于京師,是時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會于桂林;居無何,又歸滑台,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裡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抑知己難遇,亦複何辭!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于野。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複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衮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