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泉眼”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平寺靠着高高的山冈,周围都是山林草丛。
清泉从枯柳根下涌出,已被世人汲引了很久。
岩石间的泉眼清晰可见,这云天之处竟有水府环流。
泉石的深广虽在丈尺之间,而且寂静安闲,但是人们怎敢对它轻慢?
池中生有青白两条小蛇,那幽隠之姿可以时时看见。
它们时而吐出一串如丝的气泡,令人想象一旦成龙便可兴云作雨。
此山从上到下岩石遍布,凿井实属不易。
这眼泉水可以取供十方众僧,水味香美超过了牛奶。
北风吹起了寒冷的波纹,纤细的水藻舒开了翠缕。
明亮的泉水倒映着游客的净衣,细碎的涟漪摇荡着秋林的妙影。
如何才能筑宅于其下,让它的余泽流进我的药圃?
三春佳季滋润黄精生长发育,一经服食便可羽化成仙呢!
注释
太平寺:故址在秦州(今甘肃天水)附近。寺内有泉一眼,今寺院已毁,而泉水依然。
凭:靠着。
草莽:草丛。
海眼:古人以为泉水从地下通海,故称泉眼为海眼。
水府:传说为海中龙王的府邸,在海的最深处。
宴息:休息。宴:通“晏”。
轻侮:轻视,怠慢。
幽姿:幽雅的姿态。
烂熳:焕发,散布。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
文:纹理。指水波纹。
弱藻:柔软的水草。翠缕:缕缕青翠。
明涵:清泉中的倒影。
宅:动词,盖房子。下流:下游。
黄精:又名黄芝,多年生草本,根如嫩姜,入药。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可以轻身延年。
生毛羽:道家认为成仙之后可以生羽飞升。
“太平寺泉眼”鉴赏
赏析
这首诗赞叹太平寺泉眼的神异、泉水的明净及环境的幽美,表示要在这里卜居,服食修炼,以成正果。全诗可分四段,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突出了太平寺泉的神奇以及泉水的清与美。
此诗首二句写太平寺的环境,地处高冈,可见不在秦州城内。次二句以根枯衬泉活,岁古显流长。这有如八大山人作画,能于苦涩处见生机,古简处见笔力,细味之始觉其妙。“石间见海眼”,唐人赞山泉古井的神异多谓能通海,当然不一定真通海,这么想这么说,带有神秘感,有助于加强艺术感染力。“天畔萦水府”,见泉眼在寺旁地势较高处。接着写泉眼的神异。“青白”四句写得的确很美,这不是因为对“青白二小蛇”刻画得如何典型,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中,这是两条龙的化身。这想象是美的。通过这美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泉眼清澈、蛇游气冒的实景,展现了“潜虬媚幽姿”(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意境,也藉以一舒胸中抑郁之气。“山头”四句谓山地多石,凿井为难,幸有此味美色清的泉水供十方僧众饮用。“北风”二句写实景平平,“明涵”二句写倒影绝妙。泉水明净,客衣可鉴;涟漪荡影,野趣宜人。山泉既如此可羡,这就难怪诗人动卜居之念、生羽化之想了:“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冬之际在秦州所作。黄鹤注:“太平寺在秦州。诗云‘北风起寒文’,当是乾元二年秋冬之交作。”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111篇)〕猜你喜欢
三绝句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