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
bā hóng tóng guǐ八纮同轨 | 指天下一统。八纮,指八方极远之地。 | 《晋书 武帝纪》:“廓清梁、岷、包怀扬、越,八纮同轨,祥瑞屡臻。” |
fēi tóng xiǎo kě非同小可 | 小可:寻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 | 元 关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
yù shí tóng chén玉石同沉 | 比喻善恶一齐受害。 | 南朝·梁元帝《驰檄告四方》:“孟诸焚燎,芝艾俱尽;宣房河决,玉石同沉。” |
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不同 | 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 | 鲁迅《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
xiū qī shì tóng休戚是同 |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 《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bǐ zhòng bù tóng比众不同 |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 |
lǐ guō tóng zhōu李郭同舟 |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
míng tóng shí yì名同实异 |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实异者也。” |
tóng xīn xié jì同心协济 | 见“同心共济”。 | 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故仁宗皇帝时,虽有西夏元吴之叛,而晏然若无事者,以韩琦、范仲淹同心协济也。”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尚书 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tóng děng duì dài同等对待 | 同等看待,等同对待。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们的子弟一律和贫下中农子弟同等对待,不论入党入团,招工招干和参军,都不再受影响。” |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bǎi lǐ bù tóng s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 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 |
tóng shēng gòng qì同声共气 |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
shì tóng mò lù视同陌路 | 见“视若路人”。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0回:“他今有病,便视同陌路,此岂稍有人心者耶?”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不可同日而语 |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
yǔ zhòng bù tóng与众不同 | 和大家不一样。 | 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
fēn xíng tóng qì分形同气 |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冰炭不同炉 |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同病相怜 |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
qì tóng jí yì弃同即异 |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
qīng zhuó tóng liú清浊同流 | 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形容美丑、善恶混杂,好坏不分。 | 《晋书·刘毅传》:“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清浊同流,以植其私。” |
tóng guī shū tú同归殊途 | 归:归宿;殊:不同;途:道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cāo gē tóng shì操戈同室 | 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 孙中山《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书》:“以满人窃位之私心,开汉族仇杀之惨祸,操戈同室,贻笑外人。” |
bù móu ér tóng不谋而同 |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
tóng qì xiāng qiú同气相求 |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tóng xīn xié dé同心协德 | 同“同心同德”。 | 唐·颜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与杲卿同心协德,亦著微诚。” |
xié xīn tóng lì协心同力 | 见“协心戮力”。 | 清·汪琬《孝陵于役诗后序》:“凡所简任,必极一时人才之选,故能协心同力,以左右太平之治。” |
yù shí tóng jìn玉石同烬 | 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 | 梁启超《新罗马》:“逆着你来便玉石同烬,顺着你来又鸡犬不宁。” |
wèi tóng jiáo là味同嚼蜡 |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
tóng tiáo gòng guàn同条共贯 | 条:枝条;贯:钱串。长在同一枝条上。比喻事理相通,脉络连贯。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
yǔ cǎo mù tóng xiǔ与草木同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
pǔ tiān tóng qìng普天同庆 | 普:普遍;天:天下;庆:庆贺。普天下共同庆祝。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 |
láng yáng tóng sì狼羊同饲 | 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 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 |
lán ài tóng fén兰艾同焚 | 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 | 《晋书 孔坦传》:“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
yī mén tóng qì一门同气 | 谓同门兄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tóng rì ér yǔ同日而语 | 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
suǒ jiàn lüè tóng所见略同 |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 明·唐顺之《与王芳湖中丞书》:“愚意方欲经营,而来叙适反,此岂古谓所见略同者乎!” |
qín sè hé tóng琴瑟和同 | 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 | 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再不趁蝶使蜂媒厮断送,再不信怪友狂朋厮搬弄,但能够鱼水相逢琴瑟和同。” |
yì pài tóng yuán异派同源 | 源:来源。不同流派来自同一本源。 | 唐·贾束《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
yì tóng fǎn zhǎng易同反掌 | 见“易如反掌”。 | 《北史·王轨传》:“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 |
fēi tóng děng xián非同等闲 | 非:不;等闲: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 | 《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抛弃了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个非同等闲的人。” |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为谋 |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lì bù tóng kē力不同科 | 同科:同一等级。指人的力量有强弱,不能等同。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niú jì tóng cáo牛骥同槽 | 见“牛骥同皁”。 | 汉·焦赣《易林·升之小畜》:“牛骥同槽,郭氏以亡。” |
xíng tóng néng ǒu行同能偶 |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 《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
tóng lèi xiāng qiú同类相求 |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 |
yǒu fú tóng xiǎng有福同享 | 幸福来共同分离。 |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回:“彼此兄弟,自应有福同享。” |
xún yóu tóng qì熏莸同器 | 熏:香草;莸:臭草。香草与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 | 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
yī kǒu tóng yīn一口同音 | 犹言众口一词。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所以听得周三说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说,以义气为重。” |
tóng chuāng qì yǒu同窗契友 | 同窗:同学;契:意气相合。老同学,好朋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 |
yī cí tóng guǐ一辞同轨 |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 《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 |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 《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 |
nú jì tóng yuán驽骥同辕 | 驽:劣马;骥:良马;辕:车前直木。劣马和良马同拉一辆车。比喻庸人与贤人混在一起。 | 《孔丛子·对魏王》:“驽骥同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为之叹息。” |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
wèi kě tóng rì ér yǔ未可同日而语 | 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 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tóng chuāng gù yǒu同窗故友 | 同窗:同学。老同学,好朋友。 | 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我有个同窗故友,姓韩名辅臣。” |
èr rén tóng xīn二人同心 |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 |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xì fǎ rén rén huì biàn,gè yǒu qiǎo miào bù tóng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一样,各有各的巧妙之处。 | 鲁迅《现代史》:“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 |
tóng xīn xié qì同心协契 | 契:投合。齐心协力。 | 《南史·宋纪·武帝》:“同心协契,所在蜂起,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成王修、青州刺史弘。” |
tóng xīn bìng lì同心并力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汉 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
māo shǔ tóng mián猫鼠同眠 | 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 《新唐书 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
qíng tóng shǒu zú情同手足 | 情:交谊;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亲兄弟一样。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1回:“辛环曰:‘名虽各姓,情同手足。’” |
hú yuè tóng zhōu胡越同舟 | 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语出宋·苏轼《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tóng chóu dí kài同仇敌忾 |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 《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
tóng yuán yì liú同源异流 | 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 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盘而食 |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 《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
tóng zhōu yù fēng同舟遇风 | 比喻同遭逆境。 | 宋·苏轼《钟子翼哀辞》引:“同舟遇风,胡越可使为左右手,况吾民乎!” |
fēn chuáng tóng mèng分床同梦 | 比喻虽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样。 | 清·黄宗羲《宪副郑平子先生七十寿序》:“余见今之亡国大夫,大略三等:或龌龊治生,或丐贷诸侯,或法乳济洞。要皆胸中扰扰,不胜富贵利达之想,分床同梦。” |
tiān xià dà tóng天下大同 | 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hé tóng shuǐ mì河同水密 |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 《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故意欲责秀姑,却教秀姑引得贵以塞其口。彼此河同水密,各不相瞒。” |
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体 |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
shǎng tóng fá yì赏同罚异 | 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 |
tóng nián ér yǔ同年而语 | 犹言相提并论。 |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书同文,车同轨 |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
fēng yǔ tóng zhōu风雨同舟 | 舟:船。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qiú tóng cún yì求同存异 | 寻求彼此的共同处;保留彼此的分歧处。 | 《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
tóng xīn yī yì同心一意 | 心志一致。 |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tóng xiū děng qī同休等戚 | 见“同休共戚”。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费诗传》:“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
tóng xīn duàn jīn同心断金 |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qíng tóng yī jiā情同一家 |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 《梁书·萧子恪》:“我与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 |
yì míng tóng shí异名同实 |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 《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
tóng guī shū tú同归殊涂 |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 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
kě tóng huàn,nán chǔ ān可同患,难处安 | 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
dà tóng jìng yù大同境域 | 大同:所有地方都这样。古代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现指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wú yuè tóng zhōu吴越同舟 |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tóng qì lián zhī同气连枝 |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
tóng chū yī zhé同出一辙 | 两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 | |
tóng xīn hé dé同心合德 | 同“同心同德”。 |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我有两个同胞兄弟,一个是洞庭君,一个钱塘君。洞庭与俺同心合德。” |
tóng dé yī xīn同德一心 | 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 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为此说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则亦已矣。” |
māo shǔ tóng chǔ猫鼠同处 | 见“猫鼠同眠”。 | 《新唐书·五行志一》:“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
rén shén tóng jí人神同嫉 | 见“人神共嫉”。 | 杨玉如《辛亥革命著记》第五章:“虐政密如蛛网,生民坠于涂炭,人神同嫉,天地不容。” |
běn tóng mò yì本同末异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 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
shì tóng ér xì视同儿戏 | 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儿戏:小孩子闹着玩。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