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宋代]:苏轼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槎(chá):木筏。

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雷辊(gǔn):雷滚;雷鸣。

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

“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鉴赏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

“海上乘槎侣”, 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

“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着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 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

“雷辊夫差国, 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

“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词人会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56篇)

猜你喜欢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宋代苏轼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泾溪

唐代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宋代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唐代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游双溪记

清代姚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瑞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三

宋代杨万里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沟水诗

明代刘溥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


耶溪泛舟

唐代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过江

明代钱晔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水调歌头·泛湘江

宋代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