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刘孝绰的诗 > 咏素蝶诗

咏素蝶诗

[南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咏素蝶诗”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素蝶与群蜂共同盘旋在绿草中,又忽而被飞来的鸟雀冲散,躲避在青青的花叶之中。

群蝶一会儿在阳光下翩翩起舞,互相追逐,一会儿又与突然吹来的风共舞于花草之中。

素蝶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

百花千万不要凋谢啊,这美好的树木乃是欲相依起舞之处。

注释

素蝶:白蝴蝶。

蕙(huì):香草名。所指有二——一指薰草,俗称佩兰,古人佩之或作香焚以避疫。二指蕙兰,叶似草而稍瘦长,暮春开花,一茎可发八九朵,气逊于兰,色也略淡。

青薇:指嫩青的细叶。

映日:日光映照。

乍:忽然。

出没:出入。

见:同“现”。

参差:纷纭繁杂。

叶际:叶子中间。

芳华:香花,此处泛指百花。

幸:表示希望之辞。

谢:凋谢。

嘉树:对树的美称。

依:依附、托身。

“咏素蝶诗”鉴赏

赏析

这首咏蝶诗体物入微,描摹传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这些诗句犹如电影中的镜头,伴随着由绿蕙、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组成的背景的不断转换,展示出了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不仅如此,诗人在表现素蝶时,还融人了感情色彩,既写它飞花舞叶的喜悦,也写它映日顺风的欢快,更写它受鸟雀追逐的悲哀,从而赋予了素蝶栩栩如生的神情。这些传神的描摹,固然得之于表现手法的精巧,但若诗人不作细致的观察,不作设身处境的体验,恐怕不可能如此形神俱妙地将素蝶的风姿表现出来。

但如果仅止于此,那也不过是一幅蝴蝶写生而已,然而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对素蝶作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在动态描写中进步一写出了蝶蝴的“命运”。不要看它是一只蝴蝶,它同样有悲欢,有升沉,有追求。它要随蜂避雀,要映日因风,有“争起”的奋斗,也有“共归”的退隐,在花中叶际穿来飞去,归宿到底何在呢。“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二句,进一层展示了它的情感,诗句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诉说希望百花不要凋零。这一感情的表白,透露出了素蝶内心对未来的不安以及对生命的追求,全诗由此而更显蕴藉深厚。同时,在这两句中诗人假托蝴蝶的口吻,对蝴蝶的前途给出了答案:它所向往的是一株花繁叶茂、生机无限的“嘉树”以求庇护依托。因此也可以懂得为什么诗人钟情于“素蝶”而不是“彩蝶”。显然,“素蝶”是一种象征。“素”既表示品格高洁,又暗示命运坎坷。它不能象彩蝶那样风云际会,洋洋得意,而必须寻求一个有力的保护者才有前途。刘孝绰的一生并不平坦。“前后五免”,多次遭受打击。这首《咏素蝶诗》或许就是他的一种自我表白。

沈祥龙曾指出:“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据《南史·刘孝绰传》记载,孝绰自小聪颖异常,颇得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萧统的推重。然其为人好仗气负才,有不合意,便极言诋訾,由是与世乖仵,一生宦途屡起屡蹶,最后以“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晚年忽忽不得志”。于此诗中,诗人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品质的高尚与纯洁,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多次沉浮之后,依然对仕宦的渴望与追求。然而诗人索物寄意,已将物象与意念融合为一体,故既得题中之精蕴,又有题外之远致,读者或作咏蝶欣赏,或作寄慨体味,均可感其妙,这正是一般咏物诗所难以企及的。

创作背景

刘孝绰虽在南朝文名颇盛,但因恃才傲物而为人们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于是,作者便写了这首诗以表示自己遭受多次沉浮后依然对为官抱有追求和渴望。  

刘孝绰简介

南北朝·刘孝绰的简介

刘孝绰

(481—539)南朝梁彭城人,本名冉,字孝绰,小字阿士。七岁能文,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号“神童”。梁武帝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后迁尚书水部郎。作诗得武帝嗟赏。累擢秘书丞,廷尉卿。被到洽所劾,免官。位终秘书监。

...〔► 刘孝绰的诗(62篇)

猜你喜欢

咏素蝶诗

南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读李翱文

宋代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官舍竹

宋代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述怀

唐代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减字木兰花·送别

宋代苏轼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唐代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狱中上书

先秦李斯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短歌行

两汉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古意

宋代梅尧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七律·洪都

近现代毛泽东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