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谢灵运的诗 >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南北朝]:谢灵运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注释

行田:巡视农田。海口:永嘉江(今瓯江)人海处。盘屿山:在永嘉西北七十里,即今乐清县西约五十里处,滨海。山下为盘石卫,旁有五小山,又有重石山,加上正面的屿山,俗合称七星山。

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遄(chuán)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晏子春秋·外篇》:“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予遄台,梁丘据造焉。”可见齐景公对遄台情有独钟。

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

厌:厌倦。

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日: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

欢悰(cóng):欢乐。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

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

通:通达,舒畅。

大宝:指王位。

况乃:何况是。

守畿(jī)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羁(jī)苦:旅居边海的苦楚。

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

观海藉(jiè)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

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

极:边际,尽头。

大壑(hè):指海洋。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

采菱(líng)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

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含颦(pín)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故《庄子·天运篇》说西子病心而颦,美惊乡人,引得东施效颦。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

碧沙渚(zhǔ):为碧水浸绿的沙滩。

游衍(yǎn):与“邀游”义近。

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鉴赏

赏析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

创作背景

景平元年(423年)夏,诗人在永嘉太守任上时,借巡视农田之便,登山观海,心旷神怡,羁边之苦聊得安慰,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谢灵运简介

南北朝·谢灵运的简介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 谢灵运的诗(26篇)

猜你喜欢

江上望青山忆旧

清代王士祯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唐代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念奴娇·我来牛渚

宋代吴渊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碓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日登一览楼

明代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怡然观海

元代高克恭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代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

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

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

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静。


鹧鸪天

清代刘永济

镜里朱颜别有春,莫教明月翳纤云。

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

寻絮影,认萍根,春泥春水总愁痕。

何如十二楼中住,放下珠帘了不闻。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宋代周邦彦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清代王国维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