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不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正其谊不谋其利 | 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 《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
xiǔ jí bù diāo朽棘不彫 |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同“朽木不可雕”。 | |
jī bù xiāng néng积不相能 | 积:积久而成的;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chí zhèng bù ā持正不阿 | 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平居议论臧贬,务持正不阿;与人交,不以盛衰为轩轾。” |
dà shì bù hú tú大事不糊涂 |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 《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
jié qīng bù wū洁清不洿 | 洁清:纯洁清白;洿:同“污”,污浊。保持清纯的品质,不同流合污。 | 唐·韩愈《与李翱书》:“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 |
shì bù liǎng lì誓不两立 | 发誓不跟敌人并存。形容双方仇恨极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
zé yān bù jīng择焉不精 | 择:选择;精:精粹。从中有所选择却不够精当。 | 唐·韩愈《原道》:“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
wú qiǎo bù chéng huà无巧不成话 |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同“无巧不成书”。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又道是‘无巧不成话’。” |
bù yǎ bù lóng不哑不聋 | 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指长辈要宽宏大量。 | 《古尊宿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岂不见道,不哑不聋,不做大家公。” |
bù gǎn gào láo不敢告劳 |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 《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
bù fèi jiāng hé不废江河 |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 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shén bù zhī,guǐ bù jué神不知,鬼不觉 | 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 |
miàn hé yì bù hé面和意不和 | 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 |
mèn mèn bù lè闷闷不乐 | 闷闷: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烦闷抑郁。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
míng bù fù shí名不副实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
bù kě jiù yào不可救药 | 药:用药治疗。病重得没法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也作“无可救药”。 | 《诗经 大雅 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孔颖达疏:“多行惨酷毒害之恶,熇熇然使恶加于民,不可救止而药治之。” |
bù yì yī zì不易一字 |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 《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bǐ chàng bù jīng匕鬯不惊 | 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黑黍而制成的祭祀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祀。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 | 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出身事主,元良永固于万邦;束发登朝,匕鬯不惊于百里。” |
fèn bù gù mìng奋不顾命 | 犹奋不顾身。 | 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励义勇,奋不顾命。” |
gù jiù bù qì故旧不弃 |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yù yù bù lè郁郁不乐 | 郁郁:心里忧愁;苦闷。形容愁闷不乐。 | 唐 蒋防《霍小玉传》:“伤情感物,郁郁不乐。” |
bào bù píng抱不平 |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
bào dǎ bù píng抱打不平 |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 得:能够。想死也不能。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0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
shǒu bù shì juàn手不释卷 |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
qián bù bā cūn,hòu bù bā diàn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 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
wú suǒ bù zài无所不在 |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 巴金《家》四:“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 |
bàn wén bù bái半文不白 | 见“半文半白”。 | 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来信》:“半文不白,半死不活的语言,对于大众仍旧是不顺的。” |
shēn bù yù shí身不遇时 | 谓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 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官人身不遇时,且自宁奈。” |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 |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
cǐ fēng bù kě zhǎng此风不可长 | 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发展。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十七回:“若到外面说了,人家就要说此风不可长了。” |
zhī zì bù tí只字不提 | 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 冰心《关于男人》:“至于儿女们的出生年月和名字,竟是只字不提。” |
diē dàng bù jū跌宕不拘 | 心志放逸无拘无束。 | |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 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bù zhī diān dǎo不知颠倒 | 犹言不明事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
yè bù bì hù夜不闭户 | 夜里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秩序、风气很好。 |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yī háo bù chà一毫不差 | 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纵然是一个模子铸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个瘢儿,少个蒂儿,却怎么这等一毫不差。” |
yǒng zhì bù wàng永志不忘 | 永远记住,不遗忘。 | 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 |
bù kě shēng shū不可胜书 | 胜:尽;书:书写,记载。不是用文字能写完的。形容要写的事情很多。 | 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成天下重名硕望者,不可胜书。” |
bù gòng dài tiān不共戴天 | 共:共同;戴:顶着。不跟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极深;誓不两立。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视 | 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
wú suǒ bù tán无所不谈 | 没有什么不谈论的。 | 叶圣陶《微波》:“他们无所不谈,谈主义,谈问题。” |
chī rén bù tǔ gǔ tóu吃人不吐骨头 | 比喻又残暴,又贪婪。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
yī sī bù gǒu一丝不苟 |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bù fǎ gǔ bù xiū jīn不法古不修今 |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 《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
xié bù zhān xí胁不沾席 |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语本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 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
tiān bù zuò měi天不做美 |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五回:“谁知天不做美,偏偏到了十月间,变雄为雌,又产下一位公主。” |
dàn màn bù jīng诞谩不经 |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古今传记《拾遗记》、《东文朔外传》之类,悉诞谩不经。” |
gèn gǔ bù miè亘古不灭 | 亘:横贯;亘古:从古至今;灭:绝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 | |
yè bù chéng mèi夜不成寐 | 寐:睡着。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 | 宋 洪迈《夷坚志 乙志卷八 虔州城楼》:“明日而先公言:‘汝夜何所往?吾闻抱关老卒云,楼故多怪,每夕必出。’予因道昨见者。是日徒于孤独,竟夜不能寐。” |
mǎ chén bù jí马尘不及 | 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王行昔望吾舅马尘不及,何先友为?” |
gǎn yuàn ér bù gǎn yán敢怨而不敢言 |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
bù guò ěr ěr不过尔尔 | 尔尔:如此如此。不过如此而已。 | 清 沈复《浮生六记 浪游记快》:“其红门局之梅花,姑姑庙之铁树,不过尔尔。” |
mín bù liáo shēng民不聊生 | 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 《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
wán gù bù huà顽固不化 |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 |
yú bù kě jí愚不可及 | 及:赶上。形容愚笨到了极点。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qí lè bù qióng其乐不穷 | 穷:穷尽、尽头。指某一事物带来的乐趣无穷无尽。亦作“其乐无穷”、“其乐无涯”。 |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 |
jiàn suǒ bù jiàn见所不见 | 见“见所未见”。 | 汉·扬雄《法言·渊骞》:“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 |
biàn huà bù cè变化不测 | 测:测量,估计。变化无常,无法预料。 | 唐 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 |
bù jìn yóu yán不进油盐 | 形容人十分固执。 | |
zhì ér bù lǐ质而不俚 |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 《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wén sī bù dòng纹丝不动 | 一点也不动。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
gù sān bù gù sì顾三不顾四 | 顾:照顾。顾到这儿顾不了那儿。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可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
bù ān běn fèn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知人知面不知心 |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
miǎo bù zú dào渺不足道 | 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 沙汀《老烟的故事》:“对于一个生活在空隙当中的人,却又是多么的渺不足道呵!” |
cuò shǒu bù dié措手不迭 | 措手:着手处理;不迭:一下子。指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敏捷。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薛明看见军伍散乱,心中着忙,措手不迭,被钟明斩于马下。” |
tiān bù yìn yí yī lǎo天不憗遗一老 |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 |
bù qī wū shì不欺闇室 | 闇室:遮去光线的房间。见“不欺暗室”。 | |
bù zhī shēn qiǎn不知深浅 |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抑且水荡坡塘,不知深浅。” |
yí huò bù jiě疑惑不解 | 心中怀疑,不明白。 | 顾寄南《黄桥烧饼》:“他疑惑不解。陈毅同志告诉他,这是准备给俘虏吃的。” |
hēi bái bù fēn黑白不分 | 黑白:黑色和白色,比喻是非、善恶。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可惜一个卖土委员的调查,一个小毛的申明,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
bù shě zhòu yè不舍昼夜 | 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 春秋 孔子《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bù wù zhèng yè不务正业 | 务:从事;正业:正当的职业;本职工作。不干正当的工作。现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
bù jí jí yú fù guì不汲汲于富贵 | 汲汲:心情急切。不迫切追求富贵。指人清高,安于清贫生活。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bù bì qiáng yù不避强御 | 避:回避;强御:有权势的人。刚正无私,不怕有势力的人。 | 唐·权德舆《唐西川节度副大使韦公先庙碑铭序》:“操持贵幸,不避强御,缮理宫室,得其时制。” |
shuō bù guò qù说不过去 | 不合情理,无法交代。 | |
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iǎo sì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 指无法逃脱或逃避责任。 | 柯岗《逐鹿中原》第九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王汉元,谅他也上不了外国!” |
jué bù qīng ráo绝不轻饶 | 指对违背意志的事情或行为不轻易放过。 | |
cóng róng bù pò从容不迫 |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 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
shī duō bù yǎng虱多不痒 |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 梁实秋《懒》:“‘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那是自我解嘲!” |
zhí mí bù wù执迷不误 | 形容坚持而不觉悟 | |
zhí yì bù cóng执意不从 | 执:坚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他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若执意不从,惹他性起,一时翻过脸来,骂一顿,打一顿,你待走上天去。” |
biàn dòng bù jū变动不居 | 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 《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 |
bù xiū xiǎo jié不修小节 | 不注意生活上的小事。形容处世潇洒旷达。 | 《晋书 石苞传》:“石苞……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 |
bù shèng bēi zhuó不胜杯酌 | 不胜:经不起。比喻喝酒太多,为酒所困。 | 宋·朱彧《萍洲可谈》第三卷:“东坡倅杭,不胜杯酌。” |
lè ér bù yàn乐而不厌 | 喜爱而不厌倦。 | 宋·欧阳修《六一笔记·夏日学书说》:“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 |
qiè píng zhī zhī,bù shī shǒu qì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
suǒ fèi bù zī所费不赀 | 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这倭夷,远隔重洋,国王是个女主,先前嗣位,年纪尚轻,所喜事的人,闹了二十余年,所费不赀,渐渐追悔。” |
fēn fēn bù yī纷纷不一 |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 |
dé bù bǔ shī得不补失 | 见“得不偿失”。 |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
máo cí bù jiǎn茅茨不翦 | 茅茨:茅屋;翦:修饰。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形容生活简陋俭朴。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
mǎn ér bù yì满而不溢 |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 《孝经·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上梁不正 | 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干坏事。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
wú wǎng bù fù无往不复 | 谓未有往而不返的。谓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 | 《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孔颖达疏:“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 |
hǎo hàn bù chī yǎn qián kuī好汉不吃眼前亏 | 俗语。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好汉不吃眼前亏,且让他一步,再作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