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yī yōng ér shàng一拥而上 |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 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
cā jiān ér guò擦肩而过 | 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
xué ér shí xí zhī学而时习之 |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qīng ér yì jǔ轻而易举 | 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 |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
yì zǐ ér jiào易子而教 |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 |
qiè ér bù shě锲而不舍 | 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wú gēn ér gù无根而固 | 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 《管子·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
wàng fēng ér kuì望风而溃 | 溃:散,溃逃。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西川自唐刘辟构逆后,久无干戈,人不习战。每岁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蛮旗才举,望风而溃。” |
zé féi ér shì择肥而噬 | 择:挑选;噬:咬。比喻选择富裕的人进行敲诈勒索。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上头限了首县三天限,首县限了差役一天半限。这些差役个个摩拳擦掌,择肥而噬。到得次日一早,果然捉了七八个人来。” |
huò rán ér yù霍然而愈 | 霍然:很快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 | 鲁迅《父亲的病》:“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
jiē gān ér qǐ揭竿而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 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shǔ mǐ ér chuī数米而炊 | 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 先秦 庄周《庄子 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
cún ér bù lùn存而不论 | 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
guā mù ér shì刮目而视 |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亲切的拍着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见,当刮目而视,吾子有焉!’” |
gǔ fù ér yóu鼓腹而游 | 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饱食挺腹,悠闲游玩。形容太平时代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 | 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其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mǎn chē ér guī满车而归 | 满:满满地;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 明·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
fàn ér wù xiào犯而勿校 | 见“犯而不校”。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
mǎn zài ér guī满载而归 | 满:满满地;载:装载;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也作“捆载而归”或“满车而归”。 | 宋 倪思《经鉏堂杂志》:“里有善干谒者,徒有而出,满载而归,里人无不羡之。” |
cuì ér bù jiān脆而不坚 |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pò ké ér chū破壳而出 | 带壳的动植物冲破其外壳而生长。形容新生事物十分顽强。 | |
zhì sī ér fén治丝而棼 | 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 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
fén lín ér tián焚林而畋 | 同“焚林而田”。 | 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 | 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shēng ér zhī zhī生而知之 |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zhǐ zhī qí rán,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tóng zhōu ér jì同舟而济 | 济:渡水。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jiàn jī ér zuò见几而作 |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yóu ér xiào zhī尤而效之 | 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hé zé ér yú,fén lín ér li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鸣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qīng cháo ér chū倾巢而出 | 倾:尽;倾巢:意指巢中一个也不剩。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 明 施耐庵《水浒传》:“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拼、我将何策胜之?” |
jí ér yán zhī极而言之 | 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 明 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
wú jìng ér zhì无胫而至 |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卒乎!” |
bù jiào ér shā不教而杀 |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
chēng mù ér shì瞠目而视 |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 | 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
fèn mèi ér qǐ奋袂而起 | 奋袂:挥袖。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庄王方进午膳,闻申舟见杀,投箸于席,奋袂而起。” |
hé ér bù chàng和而不唱 |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 《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bīng zài jīng ér bù zài duō兵在精而不在多 |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 《五代史平话 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
duì tú mén ér dà jué对屠门而大嚼 | 屠门:肉铺。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 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wěi wěi ér tán娓娓而谈 |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形容健谈。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
wèi yǐng ér zǒu畏影而走 |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
fēng yōng ér qǐ蜂拥而起 | 像蜂飞一样成群而起。形容许多人一拥而起。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赞》:“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
gāo zhěn ér wò高枕而卧 |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yī huī ér chéng一挥而成 |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 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
chá chá ér míng察察而明 |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 | 《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
ān zhěn ér wò安枕而卧 |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
yào ér yán zhī要而言之 |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 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 |
jí guā ér dài及瓜而代 |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
yuè yūn ér fēng,chǔ rùn ér y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 宋 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
zhōng dào ér zhǐ中道而止 |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
děng ér xià zhī等而下之 | 比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递减;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级;低一等。 | 宋 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
bù yī ér zú不一而足 |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 《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
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知一而不知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
chù lèi ér tōng触类而通 | 见“触类旁通”。 | 《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
chéng xì ér rù乘隙而入 | 趁着其空虚而侵入。 | 明 刘基《郁离子 麋虎》:“间不自入,乘隙而入。” |
xī xíng ér qián膝行而前 | 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
gǔ zào ér jìn鼓噪而进 | 鼓噪:擂鼓和呐喊。擂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冲去。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举,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
zuò ér dài dàn坐而待旦 |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 《尚书 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yìng jì ér shēng应际而生 | 际:形势。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方今大王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
rú sī ér yǐ如斯而已 |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或只不过这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 | 含着委屈而死去。 | |
záo pī ér dùn凿坯而遁 | 见“凿坏以遁”。 | |
gōng zì hòu ér bó zé yú rén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yī ér èr,èr ér yī一而二,二而一 | 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 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天子神仙,一而二,二而一,岂有三茅祖师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 |
fù ér hào lǐ富而好礼 | 礼: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富有而又彬彬有礼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敢怒而不敢言 |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 唐 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suí yù ér ān随寓而安 | 见“随遇而安”。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
cè mù ér shì侧目而视 |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hé zé ér yú涸泽而渔 |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 《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bù lìng ér xìn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从。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
xué ér bù yàn学而不厌 |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ní ér bù zǐ泥而不滓 |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wàng fēng ér táo望风而逃 |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
pǐ zhōng ér tài否终而泰 | 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 《晋书·庾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
gǔ zào ér qǐ鼓噪而起 | 鼓噪:起哄。喧扰哄闹起来。 | 《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
shā yǔ ér guī铩羽而归 | 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 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shū ér bù lòu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yǐn jǐng ér wàng引颈而望 | 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73首:“枚喜跃不已,学闲鸥引颈而望。” |
záo huài ér dùn凿坏而遁 | 见“凿坏以遁”。 | 《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
yìng shí ér shēng应时而生 |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姚华《曲海一勺》:“文章应时而生,体各有当。” |
bàn tú ér fèi半途而废 | 半途:半途上;废: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
bèi dào ér jìn倍道而进 |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
bèi dào ér xíng倍道而行 |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 《失街亭》:“司马懿背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
pín ér wú chǎn贫而无谄 |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sǐ ér sǐ yǐ死而死矣 | 死就死罢了.。 | |
bù móu ér hé不谋而合 | 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
kùn ér xué zhī困而学之 |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jiàn jī ér zuò见机而作 | 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 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 应机》:“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 |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树欲息而风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宋·陈亮《祭凌存仲母夫人立》:“树欲息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
wén fēng ér dòng闻风而动 | 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风:消息。 |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
fén sǒu ér tián焚薮而田 | 同“焚林而田”。薮,林薮。 | 《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
hé yī ér shuì和衣而睡 | 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那老道人自去收拾,关门闭户已了,来房中土榻上和衣而睡。” |
jì rì ér sì计日而俟 | 见“计日而待”。 | 晋·常璩《华阳国志·大同志》:“事终无成,败亡可计日而俟。” |
fú yī ér qù拂衣而去 | 形容很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