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qī ér yù不期而遇 | 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 | 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
shì mù ér dài拭目而待 |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 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
yǐn ér shēn zhī引而申之 | 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引而申之,以究万原。” |
yīng rèn ér jiě应刃而解 | 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 梁斌《播火记》:“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yǐn lǐng ér wàng引领而望 | 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hán bǔ ér xī,gǔ fù ér yóu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 | 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 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
gōng ér yǒu lǐ恭而有礼 |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sǐ ér wú hàn死而无憾 | 即使死了也而无遗憾。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6回:“小妹真能为我守节,我便死而无憾。” |
wú gōng ér lù无功而禄 | 见“无功受禄”。 | 《魏略》:“而佞幸之徒,但姑息人主,至无德而荣,无功而禄。” |
zì yá ér fǎn自崖而反 |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 《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
shà xuè ér méng歃血而盟 |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盟 | 《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 |
chuí gǒng ér zhì垂拱而治 |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 《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
cuì ér bù jiān脆而不坚 |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mò ér wú xiǔ殁而无朽 | 殁:死。人虽然死了,名声或事业长存。 | 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凭风云于异代,照日月于殊涂,死者有知,殁而无朽。” |
chéng xīng ér lái乘兴而来 | 兴冲冲地来到。 | 《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心见安道邪?’” |
xī xíng ér jìn膝行而进 | 跪着用膝盖向前进。形容卑躬敬畏的表现。 | 战国·宋·庄周《庄子·在宥》:“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 |
juàn xí ér jū卷席而居 | 极言生活之不安定,随时准备逃难。 | 唐·沈亚之《万胜岗新城录》:“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 |
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 《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yìng shí ér shēng应时而生 |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姚华《曲海一勺》:“文章应时而生,体各有当。” |
yú guàn ér xíng鱼贯而行 |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 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zhǐ rì ér dài指日而待 | 见“指日可待”。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
yǐn hèn ér zhōng饮恨而终 | 心怀怨恨而死。 | 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
bó ér guǎ yào博而寡要 |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
tóng nián ér xiào同年而校 | 犹言相提并论。 | 章炳麟《文学说例》:“体若骈枝,语反简核;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而校乎?” |
xíng ér wèi chéng行而未成 | 行:从事;成:成功。虽然行动了但没有成功。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 《周易·乾》:“文言曰: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费用也。” |
yǎn rán ér shì奄然而逝 | 奄然:忽然。忽然死去。 |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比日不知何疾,一夕奄然而逝。” |
fén lín ér tián焚林而畋 | 同“焚林而田”。 | 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
mù nì ér sòng目逆而送 |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yìng jì ér shēng应际而生 | 际:形势。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方今大王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
jiē gān ér qǐ揭竿而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 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jī rǎng ér gē击壤而歌 |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
jìn huān ér sàn尽欢而散 |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尽欢而散。” |
gǎn yuàn ér bù gǎn yán敢怨而不敢言 |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
wēi ér bù měng威而不猛 | 有威仪而不凶猛。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tóu zhuàn ér qù投传而去 | 传:符信。指弃官而去。 | 《后汉书·陈蕃传》:“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
qiáng miàn ér lì墙面而立 |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 《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mù míng ér lái慕名而来 | 指仰慕名声而来。 | 《人民日报》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
xí juǎn ér táo席卷而逃 | 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 | 清·吴趼人《恨海》第九回:“过了没有几个月,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闹穷了。” |
bù píng ér míng不平而鸣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 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
shū ér bù lòu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fén lín ér liè焚林而猎 | 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入宝山而空手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手回来。比喻虽然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毫无所得。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
zhì ér bù yě质而不野 |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 《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
dào xǐ ér yíng倒屣而迎 | 倒:逆;屣:鞋。倒穿着鞋急忙迎客。形容热情待客。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一日,曹往谒之,李倒屣而迎。” |
yào ér lùn zhī要而论之 |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 《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
chàng ér bù hè倡而不和 |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
míng gǔ ér gōng鸣鼓而攻 | 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rì chū ér zuò,rì luò ér x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作:做工。太阳升起就做工,太阳下山就休息。泛指简朴单纯的生活。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2章:“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 |
dài jià ér gū待价而沽 | 等到好价钱再出售(沽:卖)。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 | 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金宝》:“待时而动曰待价而沽。” |
jǐn cǐ ér yǐ仅此而已 | 只有这样罢了。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过,一切也都仅此而已了。” |
gài dì ér lái盖地而来 | 盖:遮盖,掩盖。指人马或暴风雪及飞砂走石等铺天盖地。形容来势迅猛浩大。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 |
bù hán ér lì不寒而栗 |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wén fēng ér táo闻风而逃 | 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只要望见土匪的影子,早已闻风而逃。” |
jí guā ér dài及瓜而代 |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
wàng fēng ér kuì望风而溃 | 溃:散,溃逃。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西川自唐刘辟构逆后,久无干戈,人不习战。每岁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蛮旗才举,望风而溃。” |
yán ér yǒu xìn言而有信 | 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mì ér bù lù秘而不露 |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
bìng rì ér shí并日而食 |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郑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
fén lín ér shòu焚林而狩 | 同“焚林而田”。 | 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
dàn ér wú wèi淡而无味 |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 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
cún ér bù yì存而不议 |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 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
kǎi xuán ér guī凯旋而归 | 打仗得胜后返回。 | 李晓明《平原枪声》:“等把鬼子打走了,你们凯旋归来,我带领乡亲们到十里开外去迎接。” |
wú jí ér zhōng无疾而终 | 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到三十六岁,忽对人说:‘玉帝命我为江涛之神,三日后,必当赴任。’至期无疾而终。” |
shùn shí ér dòng顺时而动 | 顺应时势而行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
zé shàn ér xíng择善而行 |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 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盘而食 |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 《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
sǐ ér wú yuàn死而无怨 | 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
dāng xíng ér wáng当刑而王 | 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 《汉书 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
huā ér shī shí华而失实 | 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 唐·刘知畿《史通·言语》:“华而失实,过莫大焉。” |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云雾之盛,顷刻而讫 | 盛:大;顷刻:一会儿;讫:完结。云雾再大,转眼间就会散净。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 | 汉·魏朗《魏子》:“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 |
xuán xuán ér wàng悬悬而望 | 形容一心一意地期待、盼望。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怜君而相赠,岂望报乎?君可速归,恐尊嫂悬悬而望也。” |
kě ér jué jǐng渴而掘井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zhé ér zú zhī折而族之 | 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 |
xiàng ruò ér tàn向若而叹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chéng xū ér rù乘虚而入 | 虚:空隙。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也指趁着空虚或虚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间而入”。 | 宋 张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
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蝇附骥尾而致千里 | 苍蝇因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贤人的光而名声大振。 |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
yī cù ér chéng一蹴而成 | 见“一蹴而就”。 | 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
xiàng míng ér zhì向明而治 | 向明:天将亮;治:治理。天刚亮就开始治事。形容勤于政事。 | 《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tān ér wú xìn贪而无信 |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 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
ài bó ér qíng bù zhuān爱博而情不专 |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
yǒng ér wú móu勇而无谋 | 虽然勇敢;但是缺乏谋略;常指靠蛮力而不靠智慧的人。 | 晋 陈寿《三国志 荀攸》:“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 |
bù huān ér sàn不欢而散 | 欢:高兴;愉快;散:分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
rú cǐ ér yǐ如此而已 | 就这样罢了。而已:罢了。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shā yǔ ér guī铩羽而归 | 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 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
wú dé ér chēng无德而称 |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
zhí dào ér xíng直道而行 | 比喻办事公正。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dǐng zú ér lì鼎足而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lín shì ér jù临事而惧 |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kǎn kǎn ér tán侃侃而谈 |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
yī wàng ér zhī一望而知 | 一看就明白。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
rú xiǎng ér yìng如响而应 | 响:回声;应:反应。比喻反应迅速,回声很大。 | |
qǐ zú ér dài企足而待 | 抬起脚后跟等着。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 |
zé dì ér dǎo择地而蹈 |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 《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
wēn rùn ér zé温润而泽 | 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 | 《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
chǔ qì ér yǔ础泣而雨 | 柱子的基石泣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 宋 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